锺繇《墓田丙舍帖》
本文針對目前學界對西晉置書博士以“锺胡為法”的書體及章程書的認識進行了考辨,認為“锺胡為法”的書體是章程書,并非行書;而章程書則是八分書體在應用時的一種别稱,亦并非今所說之正書、楷書。西晉初置書博士,以“锺胡為法”教習弟子,這裡的“锺胡之法”是何種書體,學界的說法不一,而對于“锺書三體”中章程書的解釋也存在着衆多分歧,今不贅淺陋,試作考辨之。
一、西晉置書博士以“锺胡為法”的書體是章程書
西晉武帝泰始十年(274年),中書監荀勖兼領秘書監,“與中書令張華依劉向《别錄》,整理記籍。又立書博士,置弟子教習,以锺、胡為法。”[1]此一舉措,是繼東漢末年靈帝設“鴻都門學”廣招天下“諸為尺牍及工書鳥篆者”[2]之後書法史上的又一件大事,不僅體現了當時朝廷對書學教育的觀注與重視,并樹立楷模加以引導,同時也對後來各朝代書博士(或書學博士、書畫博士等)的設置以及書法藝術的發展産生了重要的影響[3]。
魏晉時期,是各種書體發展并漸趨完善的階段。據文獻記載,锺繇善“三體書”,即“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狎書,相聞者也”[4];胡昭“善史書,與锺繇、邯鄲淳、衛觊、韋誕并有名,尺牍之迹,動見楷模”[5]。既然西晉立書博士,置弟子教習以“锺胡為法”,那麼所師法的是锺、胡二家哪種書體呢?
對于這一問題,學者們的觀點大緻相同,如唐蘭先生在《中國文字學》一書中說:“可見當建安末毛弘以梁鹄派的八分楷書來教秘書,隔了六十多年,晉初的書博士已以锺、胡的新體,行書為法了。”[6]唐長孺先生在《讀〈抱樸子〉推論南北學風的異同》一文中亦雲:“照衛恒所說秘書監所教習的書法有毛弘的八分書;王僧虔認為秘書所教又有章程書,即出于锺繇;章程書既非八分,亦非行押,大概是指正書(即今所雲楷書);我想秘書所授必備四體,《荀勖傳》所雲‘以锺、胡為法’,雖也可能包括章程,主要恐怕是指行押書。”[7]劉濤先生的觀點亦與此相同,其稱“關于行書的地位,西晉時的一件事情值得注意,荀勖在武帝泰始年間(265-274)‘領秘書監’時,‘立書博士,置弟子教習,以锺、胡為法。’……他的這一舉措,顯然提高了行書的地位,表明官府文書,也可以使用行書來寫錄。”[8]三位先生的觀點都以為是行書,這在學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但是,上述這種觀點隻是局限于個别文獻的記載,而忽略了當時秘書設立書博士的具體情況。首先,上述觀點僅是依據衛恒《四體書勢》所雲“魏初,有锺、胡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于劉德升,而锺氏小異,然亦各有其巧,今盛行于世”[9]及唐張懷《書斷》中類似記載而得出,機械地把“锺胡之法”與行書等同起來。我們從文獻記載來看,王僧虔已明言锺書三體中“章程書”是專用于“傳秘書教小學者也”,傳宋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中所記與此完全相同,而書博士即立于秘書而教授弟子,則其所依“锺胡之法”當是以“章程書”為主。其次,西晉書博士之所以隸于秘書,是與秘書監的職責密不可分的。秘書監始置于東漢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八月,掌圖書。三國時曹操“置秘書令,典尚書奏事。文帝黃初初乃置中書令,而秘書改令為監,掌藝文圖籍之事”[10]。西晉初,武帝又将秘書并入中書省,又泰始六年(270年)七月有诏曰:“自泰始以來,大事皆撰錄秘書,寫副。後有其事,辄宜綴集以為常。”[11]直至晉惠帝永平元年(291年),大約感受到了秘書監工作的繁重,為了區别各自的分工,下诏曰:“秘書典綜經籍,考校古今,中書自有職務,遠相統報,于事不專。宜令複别置秘書寺,掌中外三閣圖書。”[12]自此,秘書寺(監)則專管圖書,不涉中書之事,南北朝及隋唐莫不如此。可見西晉初期,秘書的職務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具有管理圖書藝文、整理記籍的秘書本職,還肩負着如同後期中書舍人謄錄寫副诏書的任務。無論是整理、抄寫圖書,還是謄錄寫副诏書,其首要的前提都是要使用當時朝廷要求的正體以體現皇權的威嚴,且書寫時還要正确、規範、嚴謹、工整、美觀。而行書相對正體而言,與草書相類,在書寫時筆畫多有連接與缺省,具有“近僞”的缺點,容易使人誤讀而影響诏令的頒布、實施以及圖書的閱讀。曆史上朝廷诏令、圖書刻印都是使用正體,正常情況下都不會用行書進行書寫,即使如現在字體多樣、書寫自由的時代,政府公文、圖書出版也不能使用行書,更何況在晉初呢?因此,依據王僧虔與羊欣所言,西晉書博士教授弟子所依“锺胡之法”隻能是“章程書”。
二、章程書是八分書
那麼,章程書又是何種書體呢?對于這一問題,曆代學者們的研究也較多,然亦衆說紛纭,莫衷一是。唐張懷雲:“又楷隸初制,大範幾同,故後人惑之,學者務之,蓋其歲深,漸若‘八’字分散,又名之為八分,時人用寫篇章或寫法令,亦謂之章程書。故梁鹄雲:‘锺繇善章程書是也。’”[13]韋續亦雲:“八分書,漢靈帝時上谷王次仲所作。魏锺繇謂之章程書。”[14]可見在唐人看來,所謂章程書就是八分書,也即是今所說隸書。
清人顧藹吉對唐人觀點首先發難,并進行了詳細的考證,因其影響較為深遠,詳列其文如下:
韋續《五十六體書》雲:“八分書,魏锺繇謂之章程書。”張懷《書斷》雲:“八分,時人用寫篇章,或寫法令,亦謂之章程書。”二說皆非也。按,王僧虔《能書人名》雲:“锺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押書,相聞者也。”朱長文《墨池編》有锺繇筆法,不知何人所記,雲:“繇善三色書,最妙者八分也,點如山頹,摘如雨驟,纖如絲毫,輕如雲霧,去若鳴鳳之遊雲漢,來若遊女之入花林,粲粲分明,遙遙遠暧者矣。”則所謂銘石之書,蓋八分也,故僧虔曰“最妙”,而此亦雲最妙也。《世說新語》注雲:“锺會善效人書,于劍閣要鄧艾章程白事,皆易其言。又毀文王報書,手作以疑之。”“章程白事者”,以章程書白事也。章程書者,正書也。今所傳锺《賀捷》、《力命》、《季直》三表皆是正言,豈鄧艾白事而獨用八分乎?又按:王羲之《題筆陣圖後》雲:“其草書亦複須篆勢、八分、古隸相雜,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紙。若急作,意思淺薄,而筆即直過,惟有章草及章程、行押等不用此勢,但用擊石波而已。其擊石波者,訣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謂之隼尾波,即锺公《泰山銘》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體。”是則八分、章程明為兩體。或拘八分即章程之說,乃有目銘石為正書者,锺繇《泰山銘》、《受禅碑》皆銘石書也,羲之謂之八分,今見拓本亦是八分,而謂銘石為正書乎?锺有三體,行押即行書,是無可疑。若章程為八分,銘石又為八分,然則锺繇正書,王羲之與之抗行者,何以弗及?吾知其必不然也。先著《隸說》雲:“當時以八分用之銘石,其章奏箋表傳寫記錄日用之字,皆用正書,亦謂之章程書。如繇書《受禅碑》即八分也,《宣示》、《戎辂》、《力命》諸帖即章程書__也。二王無銘石書,如《黃庭》、《樂毅》、《畫贊》、《曹娥》、《洛神》,章程書也。”此論可以惑。或曰,衛恒謂“毛弘教于秘書,今八分皆弘法”,王僧虔亦謂“章程書為傳秘書教小學”者,則章程似非正書。以予考之,《周官》有六書,保氏以之教國子;漢興有史書,太史以之試學僮;後漢有八分,毛弘以之教秘書;魏變正書,亦即以之傳秘書、教小學,時有遞尚,又何惑焉?正書,而亦曰章程者,所以别乎八分也,昔人别之而後人合之哉[15]。
顧氏通過對傳世文獻及相關作品的考證,認為章程書是正書而非唐人所謂八分,并以《宣示》、《戎辂》、《力命》各帖即是典型章程書。這種觀點多為後世學者所接受,前文所引唐長孺先生即是此種觀點。再如馬裡千先生稱:“章程書從八分楷法演化出來,體居隸行之間,初其猶不脫隸意是很自然的。傳世锺書《戎辂表》、《薦季直表》都反映了這一點。”[16]劉濤先生亦雲:“‘章程書’即正書。……正書是由漢隸演化而來的一種書體,漢魏之際的正書是一種新書體,即早期楷書。人們之所以稱它為章程書,大概因為锺繇已經用這種書體寫奏章了,傳世的锺繇正書書迹,如《賀捷表》《薦季直表》《宣示表》等,都是他寫給朝廷的奏章。”[17]等等,不一一列舉。
迄今為止,我們的考古工作尚未發現魏末晉初時期所謂“傳秘書教小學”的标準“章程書”實物,現在所能看到出土的一些諸如孫吳時期的名刺、西晉惠帝元康六年(296年)書寫的《諸佛要集經殘卷》以及《三國志》抄本等,仍隻是處于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書體,并且是當時士人、書手、經生所書寫的日常文書,并不能代表當時秘書(或朝廷)所使用的書體規範。正如啟功先生所說:“在一個時代中,字體至少有三大部分:即當時通行的正體字;以前各時代的各種古體字;新興的新體字或說俗體字。”[18]也即是說,出土的魏晉時期的名刺、寫經、抄本等隻不過是當時“新興的新體字”而已,當時朝廷通行的正體字仍是隸書(即八分書)。而唐人張懷已明言魏晉“時人用寫篇章或寫法令”的書體是八分,“亦謂之章程書”,并引用曹魏時人梁鹄所雲的“锺繇善章程書是也”加以補充,以增其可信度。另外,西晉衛恒在《四體書勢》中亦雲:“(梁)鹄弟子毛弘教于秘書,今八分皆弘之法也。”特别指出當時秘書所教授的書體就是八分書。又西晉陳壽《三國志·胡昭傳》中稱胡昭“善史書”,且與锺繇等“并有名”。“史書”是指今隸書(亦稱八分書)而言,說明胡昭也以八分書為最能,同時也說明胡昭之所以能夠在書法上和锺繇相比肩,被時人及後世并稱為“锺胡”,二人之間必定以同一書體即八分書作為比較對象的,否則就失去了比較的意義。綜合上述材料可知,西晉時立書博士教授弟子書法,是以锺書三體中的“章程書”為範本的,亦即是锺胡兼擅的八分書。清人顧藹吉棄晉唐人所言的真實文獻而不顧,别出新裁,而取那些諸如“锺繇筆法”、“王羲之題筆陣圖後”等為後人僞托不足為憑的文獻,又附以至今真僞尚難确定的所謂锺繇的作品來加以證明,其結論的可信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當然,有人會依據“锺書三體”的内容而提出疑問,既然“章程書”是八分書,而“銘石書”是已有實物證明的八分書,這樣一來豈不是重複了?這是人們對所謂“锺書三體”的誤解。其實王僧虔《論書》述及锺氏所擅的“銘石書”、“章程書”和“行狎書”,并不是後人所認為的具體的書體名稱,而是同一書體(八分書)的三種“用”途而已。因其用途不同,相應的書寫方法就有所改變。
何謂章程?章、程二字的本義均為量詞,如《說文》:“樂竟為一章。”又:“十發為程,十程為分,十分為寸。”後皆引申為法式、法規。合稱章程者,亦是章術法式之意,見《辭源》“章程”條。魏晉時人稱“章程”者,還有規程、規範之意,如《三國志·杜畿傳》:“漸課民畜牛、草馬,下逮雞豚犬豕,皆有章程。”[19]章程書是“傳秘書教小學”的,無論是抄錄書籍還是啟蒙兒童,其基本要求就是規範性的書寫,所以章程書是規範字體、标準字體的代名詞,正如劉熙載《藝概》所雲:“章程,大抵以其字合于功令而言耳。漢律以六體試學童,隸書與焉。吏民上書,字或不正,辄舉劾。是知一代之書,必有章程。”[20]綜合前述考證,可以說在當時章程書就是指标準的八分書而言。
而銘石書,專用于碑版,從傳世的魏晉八分書碑刻我們可以看到,所謂銘石用的八分書,在書寫時用筆較為繁複,特别強調“蠶頭雁尾”,裝飾性較強,以突出碑版的莊重與華美。章程書在注重标準、規範的同時,當然還要符合實際應用的要求,即書寫簡便以提高書寫速度,自然不必帶有“銘石書”當中那些繁瑣的裝飾性用筆,這就是銘石書與章程書的最大區别。至于“行狎書”,因其應用于尺牍書中“相聞”之用,屬日常應用,隻要能夠讀懂即可,無需特殊強調規範與華美,故在書寫上要比章程書更加簡略、便捷,也即是在章程書基礎上的進一步簡化,上述所引晉時的寫經、抄本等似應屬此體範圍之内。
因此,章程書是指魏晉時标準的八分書而言,屬朝廷要求的正體,而銘石書與行狎書均是在章程書的基礎上加以改變,或繁化,或簡化,以适應不同需要。其中銘石書的應用範圍僅限于碑版,又是成熟的八分書,加之用筆上強烈的裝飾性而達到極緻,違背了字體趨于實用方向發展的一般性原則,因此也就不可能再衍變成新書體了。行狎書則不同,由于筆法的簡化,書寫起來便捷、快速、實用,使其逐漸向楷書(正體化)和行書(草體化)兩個方面發展,至東晉南朝時,或取代章程書而成為新的正體,或在名家的參與下成為新興的藝術兼實用的書體。
參考文獻]:
[1]晉書[M].中華書局,1974:1154.
[2]後漢書[M].中華書局,1965:1991-1992.
[3]晉置書博士蠡測[M].全國第九屆書學讨論會,2012.
[4]王僧虔.論書[M]∥曆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61.
[5]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4:362.
[6]唐蘭.中國文字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52.
[7]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341.
[8]劉濤.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74.
[9]西晉·衛恒.四體書勢[M]∥曆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15.
[10]杜佑.通典:卷二十六[M].北京:中華書局,1988:722-723.
[11]晉書:卷三[M].北京:中華書局,1974:60.
[12]李林甫.唐六典:卷十[M].北京:中華書局,1992:296.
[13]張懷.書斷[M]∥曆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161.
[14]韋續.五十六種書并序[M]∥曆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301.
[15]顧藹吉.隸辨:卷八[M].中華書局,1986:315-316.
[16]馬裡千.晉代書體與《蘭亭序帖》[J].書法研究,1982(1):40.
[17]劉濤.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73.
[18]啟功.古代字體論稿[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37.
[19]三國志:卷十六[M].中華書局,1964:496.
[20]劉熙載.藝概[M]∥曆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685.
作者簡介:
張明,渤海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畢業于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曆史學博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九三學社社員。
主要著作:
《趙孟頫書法研究發微》,吉林文史出版社。
複古先聲:元初北方書學研究——以元初館閣文人群體為視角》入選全國第十一屆書學讨論會。
論文《晉置書博士蠡測》入選全國第九屆書學讨論會。
論文《漢代書法教育問題繩愆》入選第二屆全國高等書法教育論壇暨陸維钊書學研讨會。
《張遷碑書刻問題新探》入選孔孟之鄉漢碑行·中國漢碑與書法學術研讨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