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黃茅海跨海大橋示意圖

黃茅海跨海大橋示意圖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3 09:53:36

(黃茅海跨海通道主橋橋塔“節節攀升”,“小蠻腰”橋塔如何造?時長共2分11秒)

黃茅海跨海通道主橋橋塔“節節攀升”,“小蠻腰”橋塔如何造?

珠江西岸,南海之濱,浩瀚的黃茅海海域雨過天晴。天海之間,一條橫跨珠海與江門的“跨海巨龍”骨架愈加豐滿,黃茅海跨海通道的建設現場機器轟鳴,“黨員先鋒隊”“基建先鋒”的旗幟高高飄揚,5000多名建設者與繁忙的海上航道日夜為伴,風雨兼程,工程建設正在加速。

黃茅海跨海大橋示意圖(黃茅海跨海通道主橋橋塔)1

夕陽西下,一條“跨海巨龍”骨架初顯。黃茅海跨海通道連接珠海和江門,将于2024年建成通車。

目前,黃茅海跨海通道控制性節點——黃茅海大橋和高欄港大橋兩座主橋的5座主塔正在“節節攀升”,預計明年年中5座主塔可全部實現封頂。同時,整個項目3000多根樁基已經完成90%,距離2024年建成通車的目标又進一步。

開工提前半年,随後102根樁基僅用145天完成,到如今主橋橋塔“節節高”,建設者正在大灣區西側這片基建熱土上創造着“黃茅海速度”。建成通車後,該項目将與鶴港高速一起作為港珠澳大橋向西延伸、輻射粵西的重要通道,同時還将與深中通道、南沙大橋、虎門大橋一起,共同組成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助力構建現代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動實現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

“小蠻腰”橋塔呼之欲出

精細化建造挑戰世界跨徑最大三塔斜拉公路橋

在黃茅海繁忙航道的一側,高欄港大橋東塔正在進行部品鋼筋吊裝施工,“小蠻腰”塔身呼之欲出。現場正在進行鋼筋捆紮作業的工人介紹:“從業這麼多年從沒見過如此快的工程建設速度,施工從頭到尾都很順利,工期進度基本提前了一個季度。”

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又一大跨海工程,起于廣東省珠海市高欄港經濟區平沙鎮,向西跨越崖門口黃茅海水域,經江門台山赤溪鎮,終于台山市鬥山鎮,路線全長約31km,跨海段長度約14km。項目已于2020年開工建設,預計2024年建成通車,建成後将與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南沙大橋、虎門大橋,共同組成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助力大灣區早日形成世界級交通樞紐。

黃茅海跨海大橋示意圖(黃茅海跨海通道主橋橋塔)2

黃茅海海域上,工人們正在進行主塔澆築施工。

“我們的項目骨幹很多都有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和深中通道項目的建設經驗,針對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建設,我們将發起新的挑戰。”黃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總工程師、副主任朱超介紹,該項目設700米級超大斜拉橋2座,是項目的主要控制工程。其中高欄港大橋采用鋼箱梁雙塔單跨斜拉橋設計,跨徑700米;黃茅海大橋拟采用鋼箱梁三塔雙跨斜拉橋設計,跨徑720米,橋梁全長2200米,建成後将成為世界跨徑最大的三塔斜拉公路橋。兩座大橋共5座主塔高度達250—260米,采取塔柱底部和頂部粗、中間細的設計,形如“小蠻腰”。

創新采用圓截面漸變收腰獨柱主塔的“小蠻腰造型”塔身,不僅在建築美學方面更具追求,異形塔身的建造對施工工藝更是有了進一步的挑戰。據了解,為了建造這一大體積的“異形”索塔,黃茅海項目建設團隊采用造型木模闆實現每節模闆的定制加工,同時采用超高混凝土泵送技術、多重抗裂措施等确保索塔建造品質。而大橋塔柱屹立于黃茅海水域,混凝土部分抗腐蝕指标标準甚至超越了港珠澳大橋。除了鋼筋有防腐塗層,混凝土中加入疏水化合物,外部還有防腐蝕塗層的保護。

黃茅海跨海大橋示意圖(黃茅海跨海通道主橋橋塔)3

今年以來,黃茅海跨海通道5座主塔“節節攀升”,建設進展正在加速。

“約260米高的塔身,每一個橫截面都不相同,打造這樣的鋼筋混凝土異形索塔是巨大的挑戰,在行業内也是極其罕見的,精細化建造難度可想而知。”中交路建黃茅海跨海通道T3标項目經理曾柯林表示,全新的技術工藝應用,将黃茅海跨海通道的橋梁建設水平帶到了新的高度。該項目在塔柱施工過程中采用的先進DOKA爬模技術,其模闆采用造型木設計,通過調節造型木尺寸,每次切割造型木5—6毫米,改變模闆形狀,來實現索塔纖腰形設計的外形要求。同時,橋塔目前采用預制部品鋼筋整體吊裝工藝,可大大減少高空作業風險,使安裝精度和效率明顯提升。相比人工散綁鋼筋,可将主塔鋼筋施工效率提升4倍。

黃茅海跨海大橋示意圖(黃茅海跨海通道主橋橋塔)4

節段鋼筋整體吊裝現場。

得益于科學施工管理和智能化精細化建造,項目多個關鍵節點工期較原計劃提前2—3個月完成,今年底前引橋全面進入上部結構施工階段,切切實實跑出了“黃茅海速度”,為項目2024年建成通車打下堅實基礎。

進一步壯大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

推動珠西發展步入新台階

每一次對大江大河的跨越,都帶來産業帶、城市群、生活圈的新契機。

從大灣區的上空俯視珠江三角洲這片發展熱土,如果說港珠澳大橋的橫空出世是第一條連接粵港澳三地的紐帶,那麼橫跨珠海和江門的黃茅海跨海通道将實現“承東啟西”的任務,成為打通珠西交通格局的一個突破口,将珠江口的核心影響力向珠江西岸和粵西延伸,推動珠西發展步入新的台階。

黃茅海跨海大橋示意圖(黃茅海跨海通道主橋橋塔)5

項目采用鋼筋塔下部品化加工和節段鋼筋整體吊裝工藝,不僅提升施工效率,還減少了高空作業風險,提高了安裝精度。

項目建成後,黃茅海跨海通道将與港珠澳大橋、西部沿海高速共同構成大灣區最南側的一條東西橫向高速運輸通道,使香港到江門的車程隻需1個小時,形成“香港—珠海—江門—粵西”大通道,進一步壯大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助力構建現代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動實現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

“縱觀整個珠江口經濟發展格局,目前的判斷仍是東岸強于西岸。但珠江西岸擁有更加廣闊且相對低價的土地空間。”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金山表示,要發揮這一優勢,就需要有整個珠江西岸産業鍊的協同合作。

廣東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梁立農分析認為,與珠江東岸相比,珠江西岸無論是從經濟總量、人口規模,還是從産業層次、産業結構等都存在不小的差距。以經濟總量為例,莞深兩市2018年經濟總量為3.2萬億元,而珠中江三市2018年GDP為9400億元,不足莞深兩市的三分之一。“這種巨大的差距會産生明顯的級差梯度,并将加快經濟發展從珠江東岸向珠江西岸傳導、轉移,從而産生珠江東西兩岸的經濟互動與人員來往,形成大量的交通需求。”梁立農說。

然而,受到黃茅海兩岸交通不暢等因素制約,産業向西拓展存在一定阻礙。在此背景下,黃茅海跨海通道的建設就顯得尤為及時。建成後,它将使珠中江一體化形成更加高效的閉環,珠江西岸各地區之間經濟要素的流動更加順暢。

虎門大橋造就了虎門鎮的崛起,南沙大橋帶動沙田鎮騰飛,深中通道掀起了中山翠亨新區的建設熱潮……如今,江門台山市也站在了這個風口上,多個重點項目建設密集紮堆。今年一季度,總投資逾100億元的24個重大項目在這裡集中動工(投産),台山市的發展正在跑出“加速度”。

如今,沿着黃茅海跨海通道,從珠海一側望向江門,大灣區向西的視野豁然開朗:一個以珠江口為核心,呈扇形向西輻射的高速公路網絡呼之欲出。梁立農表示:“這些項目建成後,珠江西岸的高速公路格局将大為改觀,珠西發展将進入‘臨深臨港’的新時代。”

【記者/主播/腳本】李赫 發自珠海

【攝影/攝像】石磊

【剪輯】羅斌豪

【設計】鄭炜良

【監制】肖文舸

【統籌】袁佩如

【作者】 李赫;石磊;羅斌豪;鄭炜良

船說廣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