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座城市的平均通勤距離最短?
哪座城市的軌道交通覆蓋通勤比例最高?
5月20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監測與治理實驗室,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百度地圖慧眼發布了《2020年度全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
城市通勤報告:昆明平均通勤距離7.5公裡
報告共選取了36個中國主要城市,以居住地或就業地至少一端位于中心城區範圍内的通勤人口作為研究對象,包含城區内部通勤、城區居住郊區就業、郊區居住城區就業、城區居住市外就業、市外居住城區就業。
根據報告,在36個城市中北京平均通勤距離最遠。通勤距離是指家到就業地的距離。平均通勤距離越大,意味着居民通勤成本越高,城市需要更高效的交通系統支撐。36個城市中,城市規模屬于超大城市的北京平均通勤距離達到了11.1公裡,較明顯地超出了上海的9.1公裡,廣州的8.7公裡和深圳的8.1公裡。城市規模屬于Ⅰ型大城市的昆明,平均通勤距離達到7.5公裡。
而在軌道交通覆蓋通勤方面,廣州表現最佳。報告采用軌道站點1公裡半徑覆蓋通勤比重,比重越高,說明軌道對職住空間支撐作用越好。36個城市中,1公裡軌道覆蓋通勤比重最高的城市是廣州,達到了37%,其次是武漢為35%,上海為33%,成都為32%,昆明達到14%,比例最低的濟南僅有1%。
報告指出,當前,一些城市軌道客流強度偏低,正是由于軌道布局與通勤需求存在空間錯位,軌道1公裡覆蓋通勤人口比重體現軌道線網對職住空間的支撐與契合程度。此外,随着都市圈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上班族選擇工作在大都市,住在衛星城,或者反之,住在大都市,工作在“郊區”,這帶來“遠距離通勤”的情況。
報告數據顯示,北京、深圳、重慶的通勤空間半徑均為40千米,上海為39千米,昆明則為27千米。通勤空間半徑越大,說明城市通勤緊密聯系的空間範圍越大。遠距離通勤往往對軌道交通的依賴度較高,通勤空間半徑大,也對城市的軌道交通建設,以及跨城的軌道交通建設提出了相應的要求。有區域經濟專家認為,在都市圈時代,随着交通配套的逐漸完善,職住人口分離的趨勢會越來越明顯,未來,核心城市容納的将更多是通勤人口。
對此
有不少網友表示
又“拖後腿”了
他們都是“超長”發揮
每天上下班的路程過50公裡
@麼麼石:每天大學城南坐到司家營,往返83公裡。沒人比我長了吧。
@李斯亮:我住眠山在機場上班,來回75公裡今天在座各位都拖了我的後腿
@文元:每天往返76公裡 住職教園單位在北市區 太平過路費降為1塊錢 希望兔耳到昆明北也降低點 收費站間開車六七分鐘 過路費卻是13元
@漆漆:每天往返要70公裡,每天從北市區到呈貢大學城,單邊路程1個半小時!
@右先生:每天去機場上報,來回60公裡,幸福極了!
@Poison:家住呈貢,單位在學府路。每天往返82公裡。
@濁酒離憂丶:雲南白藥街到關上,往返60公裡,對不起,拖後腿了
那麼
自駕、公交地鐵、騎行以及步行,
在昆明通勤,
哪種出行方式更受市民青睐呢?
市民:“騎小單車。我的路程我騎單車一個單程,我騎快一點的話,差不多二十多分鐘。”
共享單車的出現極大方便了近距離通勤的需求,對于通勤半徑僅為四五公裡的上班族來說,共享單車随用随刷,彌補了公交和地鐵無法全面覆蓋的不足。
而對于通勤距離更遠一些的上班族來說,騎電動車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市民:“我一般騎電動車,下雨會坐公交車。”
比起公交出行,騎電動車時間更自由,也更可控,不過說起省心,那還是公交和地鐵,對于早起的上班族來說,如果運氣好,公交和地鐵上有空位的話,還能抓緊時間在車上補個覺。
市民:“地鐵方便就坐地鐵,不方便就騎共享單車,我覺得開車更麻煩,現在停車位太難找了,太緊張了。”
有受訪市民表示,如果單位無法為員工提供充足的車位,那麼開車通勤将會遇到很大的困難,找不到車位或是不得已停放在國資停車位上,都會增加自己通勤的成本。當然如果上班的地方能夠有充裕的車位,那麼通勤路上自駕就可以免去風吹日曬,也避免了早高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帶來的擁擠。
市民:“我很少坐公交車,我都是開車上班的。”
市民:“我覺得可以的,我覺得昆明城市出行還比較方便,又小。”
比起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些超大城市,在昆明,受訪市民的通勤幸福度更高。
來源:YNTV2都市條形碼、中規院交通院微信公衆号
編輯:楊維涵
主編:趙小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