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妻子四年瞞着丈夫捐款55萬

妻子四年瞞着丈夫捐款55萬

職場 更新时间:2024-06-26 16:56:35

妻子四年瞞着丈夫捐款55萬(曾瞞着老伴多次捐款)1

杜爹爹在看捐贈證書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林楚晗 李慶 攝影: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鄒斌

武漢“信義爺爺”杜平江60年後為還債報恩,捐出2萬元退休金的義舉,不僅赢得衆多網友點贊,家裡親朋好友也紛紛表示支持,要以老人為榜樣。

昨日下午,極目新聞記者再次登門拜訪“信義爺爺”杜平江,為他送去了南京市社會兒童福利院寄來的捐贈證書。看到紅彤彤的證書,杜爹爹開心地輕輕撫摸着證書,看了一遍又一遍,說道:“真好,希望捐助的錢可以讓孩子們得到真正的幫助。”

曾瞞着老伴多次捐款

因杜平江腿腳有些不便,每次外出,老伴呂世桂總是跟随在身邊,出門經常手牽着手,形影不離。“今年8月底他摔了一跤,讓他一個人出門,我不放心!”呂世桂說。

在呂世桂的眼中,丈夫杜平江是個性格溫和、踏實肯幹的人,兩人攜手走過近五十載,早已經成為彼此最親密的人。

杜爹爹的每一個眼神,每一件心事,呂婆婆全都懂得。“我第一眼見到他,就覺得他是個很踏實的人。”呂婆婆笑着回憶起第一次見到杜爹爹的場景,“因為要把錢都省給弟弟妹妹,他年輕時總是穿着一雙不太合腳的布鞋,40歲的時候,他的腳就開始變形了。”呂婆婆說,“為了把工資都存下來,他就去單位食堂幫忙,時間久了,大家都不收他的飯票,他就這樣一點一點把錢攢下來,将弟弟妹妹們撫養成人。”

都說長兄如父,自1962年父親去世後,年僅20歲的杜平江一人擔起了全家六口人的生活開銷。一直到所有的弟弟妹妹參加工作後,杜平江才開始考慮結婚的事情。1975年,杜爹爹和呂婆婆喜結良緣,那年,杜平江已33歲。

在一起的47年裡,老兩口相濡以沫走過了風風雨雨,幾乎沒有吵過架、紅過臉。呂婆婆表示,老伴杜平江平時話不多,總是笑眯眯的,是個實心眼的人。“很執着,甚至有點倔。”呂婆婆告訴記者,多年前,有一次過了杜爹爹下班回家的時間點,杜爹爹卻還沒回家。“天都黑了,他還沒回來,我很着急,出門尋他。”結果呂婆婆發現杜爹爹因為在路邊撿到一卷錢,就一直等待失主,“都十點了,他還在那癡癡地等着,最後沒辦法,他把錢交給了派出所,才肯回家。”

這次為了還債報恩,杜爹爹捐出了自己攢下的兩萬元錢,但生活中的杜爹爹是一個極其節儉的人,一件洗得有些泛黃的T恤,一條打過補丁的褲子,一雙布鞋,這就是杜爹爹平時的打扮。

“老杜這個人特别節省,他總說穿什麼不要緊。這些年他捐過好幾次錢,最開始偷偷瞞着我,怕我知道了不開心,因為當時家裡條件并不是很好。而我也慢慢地從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支持他,所以這次他提出想捐錢完成心願,我立馬應聲,支持他。”呂婆婆說。

女兒理解父親的舉動

“我很理解父親的舉動,我們也很支持他。”45歲的杜珊是杜平江的長女,目前在武昌區中南路街道辦事處工作。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奶奶和爸爸給我們姐弟講‘還錢’的事。”杜珊告訴記者,“當時那位南京恩人是帶着欠條找過來的,來到我家後,發現爺爺剛去世,家裡條件很苦,于是當着奶奶的面撕掉了欠條,并表示‘不用還錢了’。”

盡管如此,杜平江依然堅持要盡力還錢,隻是當時年輕的他,還沒有這個能力。

杜珊說,有一次,郵遞員給家裡送來一張明信片,并告知是杜平江向希望工程捐款後得到的“激勵和回饋”,母親最開始不太理解,因為當時家裡條件不好,“父親向母親耐心解釋,母親也就慢慢理解了。”

“我們在最困難的時候,是好心人相助才渡過難關,現在我們力所能及幫助他人,也是應該的。”杜珊說,後來,父親經常向周邊困難居民、同事伸出援手,他總是這樣教育子女,也是這樣自勉。

妻子四年瞞着丈夫捐款55萬(曾瞞着老伴多次捐款)2

家族的微信群裡,親人紛紛為老人點贊

親友同事紛紛為他點贊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報道此事後,杜爹爹的親友都知道了他的善舉,家族群裡一下子“炸開了鍋”,弟弟妹妹們紛紛對大哥的行為表示了稱贊,稱大哥是他們永遠的榜樣。“恩人來的那一天,當年11歲的三弟在家,他這兩天也回憶起當年的情形,說是一個和父親差不多歲數的中年男性。”五弟給杜平江發來了微信,上面寫着“為我的大哥,點贊!”

“這不是杜珊的父親嗎?太了不起了……”9月21日早上,在武漢市武昌區中南路街道辦事處,街道幹部黃楊欽突然發現當天的楚天都市報上有一個似曾相識的面孔,他翻看報紙仔細辨别後,确定文中老人正是同事杜珊的父親,已退休20年的原街道黨委辦公室幹部杜平江。一時,杜爹爹誠義守信、知恩圖報的善舉在街道辦事處傳開。

黃楊欽告訴極目新聞記者,他與杜老幾乎沒有單獨打過照面,“我記得他話不多,為人很真誠很本分,平時辦事走路風風火火。”

記者輾轉聯系上中南路街道原黨工委書記何亞平,盡管他也已退休多年,但得知杜爹爹的善舉後,何亞平并未感覺驚訝。他回憶,當時杜平江家裡條件并不好,但從未主動提及要單位幫忙,相反,很多幫扶的機會他主動讓給了其他的同事。

南京市社會兒童福利院一負責人表示,作為一家公益類事業單位,南京市社會兒童福利院會将所接收到的社會愛心款項,全部統籌用于滿足院内孤殘兒童的生活、醫療康複、教育等方面的需求。“每個月10日之前我們都會公布上個月所有愛心人士的捐款情況,下個月10日之前我們會在微信公衆号上公布這個月的愛心捐款情況,如果爺爺有将這2萬元專門用于某方面的要求,可以告訴我們。”

極目時評>>

“信義爺爺”善意如細雨浸潤人心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

雪中送炭,絕渡逢舟,最是人間情意暖。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亦如春風缱绻,滌蕩人心。

杜平江老人始終記得自己當初在日記裡寫下的“這錢我一定會給你的”的承諾,并且在找不到恩人的情況下,堅持要将2萬元捐給南京的福利機構,其實不僅僅是為了幫助他人,也是給自己一個交代,希望自己的一生有始有終,言出必行。

這種略顯笨拙和固執的堅持,在如今這個時代,顯得尤其珍貴,蘊含着一種樸素又堅定的向善力量。

“人”字就是一撇一捺,互相支撐才能寫就。人與人之間,惟其互助,方顯可貴;惟其記念,方顯溫暖。如果總是戒備森嚴,锱铢必較,所謂的情誼就會越來越淡薄,渴望貼近的心靈也會越來越疏遠。

我們常常把“不要太輕易相信一個人”“不要對人性有太高的期待”挂在嘴邊,但其實向往溫暖的天性,會讓每一個人不斷嘗試去相信,去期待,去建立聯系,延續緣分。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年輕人被一位80歲老爺爺的“還債”之舉所感動。因為,無論歲月和人生如何變化,總有些東西是恒久不變的,關乎誠信、善良、孝義、奉獻等美好品質,關乎人與人之間最本真的交流。讓人感到溫暖,讓人受到鼓舞,如清風驅散霧霾,如細雨浸潤心田。

我們相信,“信義爺爺”的這份善意,一定會像手心的溫暖一樣,不斷地傳遞下去。

湖北日報客戶端,關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僅為用戶推送權威的政策解讀、新鮮的熱點資訊、實用的便民信息,還推出了掌上讀報、報料、學習、在線互動等系列特色功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