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地道的中國人,不論喜不喜歡,多少都讀過點詩。但想過沒有,有些我們自認為很熟知的詩句,有時候竟然也會欺騙我們。自認為懂得了作者的表達,但稍微了解一番,竟然就颠覆了我們此前的認知。要是沒有點兒文化的積累,也許這一騙就是一輩子。
奇怪的語言邏輯,有時候會透漏出很多信息
高中時候遇到了韋莊的這首《菩薩蠻》: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隻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垆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如果單看這首詞,春水畫船,美人沽酒,那是多麼動人的畫面。
如果這首《菩薩蠻》不是那一組詞中的第二首就更好了。
這組由五首《菩薩蠻》構成的組詩,隻需看看第一首是如何寫的,就明白這首詞到底在講什麼事情:
紅樓别夜堪惆怅,香燈半卷流蘇帳。殘月出門時,美人和淚辭。
琵琶金翠羽,弦上黃莺語。勸我早歸家,綠窗人似花。
真是一個凄涼的離别場面:男子荷着殘月匆匆出門,女子淚眼婆娑,說出了一句讓人心碎的别話:“記得早些回來,我如花的青春經不起長久地等待。”
這就能解釋為什麼描寫江南的那首詞作裡會有兩處語言上的怪異。
“人人盡說”,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大家都這麼認為”,其後與之銜接的往往會是一句轉折——“但我卻認為”。這首詞第一處怪異就在這裡,好像首句和後句之間有了脫節。
詞中第二處的怪異就是,思鄉之情往往才會令人斷腸,那為什麼韋莊卻反過來說“還鄉須斷腸”呢?
明晰了創作的背景,通讀整組詞作,這哪裡是表現江南的美好?分明是唐末時期,北方兵亂戰兇,韋莊匆匆逃到江南之後,生發了其無家可歸的哀歎。
重讀這首記叙江南美景的《菩薩蠻》,一種“他鄉過客”的羁旅、無家可歸的惆怅,就會愈加濃郁。
失意中的歡笑,總是有那麼幾分刺耳
提起李白,自然浮現的是那個俊逸潇灑的詩仙,仿佛再多的苦難也不能給他帶來些微的傷痕。
真的如此嗎?不去細品《将進酒》,真的很難知道谪仙人的苦澀。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馔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複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谑。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将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人生得意須盡歡”,全詩的詩眼就在這七個字上,仿佛用盡了所有的力氣來換取一場恣意的放縱。
但是,這句詩隐藏的另一重含義卻讓人感到無限的落寞:人生得意須盡歡,那人生不得意處當如何?
得意時呼朋引伴,享盡人間樂事;那不得意處,自然是孤寂獨處,嘗遍人間冷暖了。
這首詩象征着李白政治理想的破滅,羁留長安若許年,隻落得一個賜金放還的下場。灑脫如谪仙人,也要借一場大醉來澆胸中郁結的塊壘。
再讀《将進酒》,狂歡痛飲的背後,當可見那無邊的落寞與孤寂。
當英雄開始關注瑣事,他的文字就要細細挖掘
辛棄疾的一首《清平樂·村居》,可謂被無知者解釋地面目全非。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媪?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乍一看,好一派祥和安定的村居場景。
于是,有人據此認為,這是久經沙場的大英雄對美好鄉村生活的喜愛,表現了五口之家人情的溫暖和生活的情趣:
但是,如果讀過下面這幾句樂府詩,我想就沒有了這份鄉村的悠閑:
《相逢行》:大婦織羅绮,中婦織流黃。小婦無所為,挾瑟上高堂。
《長安有狹斜行》:大子二千石,中子孝廉郎。小子無官職,衣冠仕洛陽。
《長安有狹斜行》:大婦織绮纻,中婦織流黃。小婦無所為,挾琴上高堂。
辛棄疾哪裡是表達什麼對鄉村甯靜生活的喜愛,分明是在說自己就像那個無官職的“小子”、無所為的“小婦”,被人遺棄在荒野之中。
再讀這首《清平樂》,甯靜何在?溫馨何在?分明是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英雄長歎。
為什麼要用虛假的文字來隐藏深層的情感?
古代詩歌不僅有“詩以言志”的傳統,還有“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的表達方式。
以樂景寫哀情,一倍增其哀。同理,以虛假的言辭隐藏真切的情感,更能使這種情感變得濃烈。這就好像一個小孩子面對誘人的美食,已經忍不住流下了口水,卻偏偏還要裝作一副不屑的神氣,被放大的不會是其裝出來的樣子,而是他本身的渴求。
蘇轼作《水調歌頭》,詠中秋佳節,兼懷兄弟子由,内裡還不忘加上一句“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告訴京城裡的皇帝,自己雖然被貶谪,但遠離了寒冷的“高處”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還是能理解皇帝對自己的這份苦心。既表露了自己真實的内心,又給君主留下了足夠的顔面。
鑒賞古典詩歌,要牢記八個字:知人論世,以意逆志語言的隔閡給當下理解古詩詞的含義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在近期問答中,一些讀者和我探讨“夜半鐘聲到客船”一句,他們認為“夜半”其實是“半夜”的倒裝。
望文生義是鑒賞古詩詞的大忌。
熟知文言系統的讀者當可明白,“夜半”是固有時間詞彙,十二時辰出現之前,常常用于一日之内的計時。這樣的詞語如“雞鳴”、“人定”、“隅中”、“平明”等共有十二個。
體會《楓橋夜泊》的詩境,就必然要對張繼在科舉落地的失落中,夜宿客船、寒霜大起的境況有所了解。
詩歌有詩歌的章法,我不相信作者會無的放矢。每一個文字背後都有其動機與故事。思考和挖掘一首詩深層的含義,所得的快樂要比初遇一首好詩多得多。
未來在黑夜隐匿,于此靜待曉光。
我是待曉兒,專注于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