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

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5 08:21:18

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端午節的習俗每到端午節,家家戶戶粽子飄香在吃粽子的同時,有必要了解一下端午節的一些習俗,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端午節的習俗)1

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

端午節的習俗

每到端午節,家家戶戶粽子飄香。在吃粽子的同時,有必要了解一下端午節的一些習俗。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正陽節、天中節等,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是稱呼和習俗最多的傳統節日,也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

端午節是流行于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羅江自盡,後人亦将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内容,蘊含着深邃豐厚的文化内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習俗内容或細節上的差異。主要的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采草藥、挂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放紙鸢、飲蒲酒、雄黃酒、朱砂酒、拴無色線、佩香囊、打馬球、跳鐘馗、鬥草等。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之一。相傳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争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迹。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現代人劃龍舟,除了紀念屈原外,也是一種競技活動,雙臂同時劃槳的動作,可以使身體的雙側都得到很好的鍛煉。

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華民族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有尖角狀、四角狀等。粽子由來久遠,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傳入北方後,用黍米(北方産黍)做粽,稱“角黍”。由于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鹹粽和甜粽兩大類。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挂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布置種種可驅邪祛病的花草,來源亦久。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端午節重要内容之一。如挂艾草于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是由于艾為重要的藥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争相采艾了。“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所産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菖蒲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滞、殺蟲滅菌的藥物。

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節重要習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着後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放紙鸢

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兒童放紙鸢稱為“放殃”。紙鸢,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着系在上面的長線,趁着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于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既可以娛樂,又可以強身健體。

飲蒲酒、雄黃酒、朱砂酒

《荊楚歲時記》中說:“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藥)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朱砂等。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藥料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牆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

洗草藥水

草藥水,即是古籍記載的沐蘭湯,端午日洗草藥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藥。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藥煮草藥水沐浴的習俗,端午草藥的藥性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關于洗草藥水習俗的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于西漢末的《大戴禮記》中,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藥,有香氣,可煎水沐浴。此俗至今尚存,且廣泛流行。

拴五色絲線

五彩絲線或源于古代南方人的文身之遺俗,《漢書》:“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也。”端午以五色絲線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傳到後世,即發展成如長命縷、長命鎖、香包等許多種漂亮飾物,制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傳統之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頸項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還有一說,在端午節後的第一個雨天,把五彩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意味着讓河水将瘟疫、疾病沖走,謂之可去邪祟、攘災異,會帶來一年的好運。

懸鐘馗像

據北宋沈括《夢溪補筆談》記載:“唐明皇患疾近一月,忽夢二鬼。小鬼竊得皇上玉笛及楊貴妃之紫香囊奔逃,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然後擘而啖之。……唐明皇醒後,即病愈,便召畫工吳道子,囑其按夢中情景畫鐘馗捉鬼圖,道子揮筆即成。”後來,鐘馗畫漸漸走入民間,繪制鐘馗畫大都作于五月端午節這一天,或者端午節的前後幾天。到了清代,江南蘇、浙一帶的居民大都在農曆五月于大門或堂中挂鐘馗圖一月,以期驅邪除害、祛兇引福。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防病之功效香囊内通常填充有藿香、佩蘭、丁香、白芷等芳香開竅的中草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佩在胸前,香氣撲鼻,可以驅蚊避蟲。

鬥草

鬥草是一種由采草藥衍生而成的民間遊戲,于端午日外出,找些奇花異草互相比賽,以新奇或品種多者為勝。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藥學的産生有關。漢以前不見鬥草之戲(《曆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鬥草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赢,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鬥。

據梁朝人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雲:"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鬥草之戲。"《年華記麗》:“端午結廬蓄藥,鬥百草,纏五絲。”南北朝時稱“踏百草”,唐代稱“鬥草”或“鬥百草”。《劉賓客嘉話》雲:“唐中宗朝,安樂公主五日鬥百草。”宋代擴展至平日随時可鬥。曆代文人作品中對此多有描述。

打馬球

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中國北方民族沒有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但會在端午這天射柳和打馬球,這很明顯是來源于北方遊牧民族的競技遺俗。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