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朋友,每當看到草莓籽、蓮蓬頭、芝麻粒等等“密集”的圖案就會發出強烈抗議,這群人稱自己有「密集恐懼症」。
怎麼判斷一個人有沒有“密恐”,看看這些圖片,簡單測試一下↓↓
當看到這些圖片的人,感到汗毛顫栗,頭皮發麻,惡心反感,渾身難受,沒錯,那就是密恐人群了。
“密集恐懼症”是一種病嗎?人為什麼會對密集的事物反感?這種症狀能緩解嗎?《生命時報》采訪專家,為你一一解答。
受訪專家
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心理科副主任醫師 彭旭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張敏婷
密集恐懼症到底是什麼
“密集恐懼症”這個詞,是近些年才被創造出來。在2005年,一些社交媒體上博主想用簡單的詞語表示“對孔洞的恐懼”,便有了這個詞。
它常被簡稱為“密恐”,英文名Trypophobia,由兩個希臘單詞組成:trypo和phobia。Trypo的意思是“洞”,phobia即是“恐懼”,因此這個名詞最早描述的是對各種孔、洞的恐懼。
其主要表現為,看到密密麻麻物體如蜂窩、蓮蓬、海綿後,出現焦慮、恐懼、緊張、厭惡等,還會感到頭暈、惡心、出汗、頭皮發麻、手腳麻木、起雞皮疙瘩等症狀,嚴重者可出現昏厥。
這種現象在人群中很普遍,2013年,英國埃塞克斯大學人腦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調查,其中有16%的參與者表示對蓮蓬頭感到不适和厭惡。
其實,對于密集恐懼症是否能被稱為“恐懼症”存在着争議。
恐懼症是指患者對外界某些處境、物體、或與人交往時,産生異乎尋常的恐懼與緊張不安,可緻臉紅、氣促、出汗、心悸、血壓變化、惡心、無力甚至昏厥等症狀,因而出現回避反應。
在最新的《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中,并不存在“密集恐懼症”這個診斷。
并且,大部分自稱有“密恐”的人,在看到密密麻麻的孔洞圖片時,更多地感受到的可能是惡心或厭惡,而不是恐懼,因此稱為“密集厭惡反應”更合适。
人為什麼會對密集物體反感?
有學者認為,對密集的恐懼是一種本能,也叫“趨避效應”。因為密密麻麻的、有高對比度的視覺刺激,會被大腦處理為 “很危險”,而其源頭,有兩種說法:
1對寄生蟲和傳染病的厭惡
有研究者認為,許多緻命的傳染病如天花、風疹、斑疹傷寒、猩紅熱和麻風病等,都會在患者皮膚上形成不規則或大緻呈圓形的膿疱團。
當人類或動物皮膚出現這類圓形簇集圖案時,極有可能意味着病原體的出現。那些能發現此類線索的人就會主動逃離,降低感染疾病的風險。
因此,人類在進化上就對簇集圖像感覺厭惡,避而遠之,這是正常适應性反應的一種誇大和泛化。
2避免受有毒動物侵害
有研究發現,那些可引起密集恐懼的物體,具有相對高的對比度,如一些劇毒生物(蛇、蟾蜍等)的花紋。
這些花紋圖案可引起一些人的偏頭痛。同樣根據進化論,那些能夠發現有毒生物體的人類更有生存優勢。
密集恐懼是為了對那些進化過程中傷害過我們的事物保持警惕,幫助我們遠離可能導緻感染、傳播疾病、腐爛或有毒的東西。從這個角度看,對密集的反感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
“密恐”需不需要治療?
如果對密集事物和圖像的恐懼,已經嚴重影響到生活了,比如,看到草莓上的籽就無法下咽,看到泡沫會感到惡心,看到蓮蓬會渾身起雞皮疙瘩……可以到正規機構治療一下。
很多臨床醫生可能會首先嘗試行為療法,以減輕緊張、焦慮或驚恐發作,僅在需要時借助一些藥物。
“暴露療法”就是行為療法之一,在治療師的引導下,讓患者逐步直面引起恐懼或厭惡的物體或情境。
換句話說,就是你越怕什麼,就越要直面什麼。比如,看到密集圖片時會感到不适,那就一直看這些圖片,直到脫敏為止。
生活中,要緩解密集恐懼,首先可以心理暗示自己不要回避,不要形成條件反射的逃跑行為,要主動面對,經過長時間鍛煉就有了面對的能力。
如果生理反應較嚴重的,可以用“系統脫敏法”治療:先從所怕之物的一個局部開始适應,再慢慢增加量,鼓勵自己逐漸接近所恐懼事物的全部,直到消除對該刺激的恐懼感。▲
本期編輯:王曉晴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