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澤雲
本周,三天中秋假期結束,人們回歸工作崗位、校園生活,開始了新一輪的忙碌。
在滴滴答答的時間擺鐘中,節日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人們以此标記年月循環的節點,并獲取休憩與舒展的空間。而衆多傳統節日中,中秋節獨有一份浪漫。秋收之際,天空幹燥,沒有水汽遮蔽,月色更為明亮。一家人經曆了漫長的勞作以後,在一個涼爽的月圓之夜,愉快地團聚。如今,在城市的鋼筋水泥中,農耕生活逐漸遠去,人們或許很難敏銳感受到自然與環境的點滴變化,也不再留意夜空中的鬥轉星移,但在這麼一個日子,卻總是會舉頭望月。在廣東的一些地區,“拜月娘”的民俗氛圍仍然濃厚。一輪滿月,這是流淌在中國人心中的詩意。
“舉世共享的月亮啊,某天黃昏後,我們會突然發現你為生活增媚。”博爾赫斯如是說。
沐浴在同一片月色下,無論時空距離如何,總有“千裡共婵娟”的回家團圓感。
回家,是一個柔軟而堅定的詞彙。本周,我們以國之名,将一批英雄烈士接回家。9月16日11時許,載運着第九批88位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及837件遺物的空軍專機降落在沈陽桃仙國際機場。闊别70餘載,英雄歸來。今日的月明星朗、山河無恙,來自于他們的托舉!
人類總是需要擡頭看天。
最近,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報道,一個國際科研團隊發現了兩顆距離地球僅100光年的新行星,這兩顆行星都被稱為“超級地球”,其中一顆可能适合生命生存。
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怎麼會隻有地球這樣一顆有生命的星球?抱着這樣的疑問,人類一直沒有停止過尋找地外生命甚至地外文明的步伐。用各種手段觀測,根據各種數據推演,我們計算各種概率,建立各種模型,隻期盼聽到宇宙深處的回應。
從太空到銀河,從月球到火星,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也從未停止。9月13日,我國“中星1E”衛星成功發射升空。執行本次任務的長七改遙五火箭,采用整流罩直徑4.2米的構型,全箭高度60.1米,是長征家族最高火箭。
除了科技之手,人類探索深邃的宇宙還有一個途徑,那就是——想象。由此,科幻小說層出不窮,擁趸者衆。
“科幻并不能真的改變什麼,它最有意思的是,把我們從地球的現實世界帶到了銀河太空,去探索一些‘無用’的東西,它們是虛幻的、缥缈的,甚至永不能實現的。這方面的重要價值,它對一個民族長遠生存發展的深刻意義,中國人今天才逐漸意識到了。”著名科幻小說家韓松這樣說。
本周,這位著有《宇宙墓碑》《高鐵》等多部經典科幻小說的60歲作家,通過社交媒體向外界透露,自己被診斷有“認知異常”“日常生活異常”,還有腦血管病和記憶衰退等。在“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即将到來之際,韓松也呼籲大家多多關注廣大失智症患者境況。
科技發展到如今,我們還是有很多人力無法對抗之事。面對阿爾茨海默症,盡管衆多知名制藥企業多年來花費了大量的财力和時間試圖攻克,但截至目前,所研發的大多數藥物隻能起到一定的減輕臨床症狀的作用。而大洋彼岸,已經被很多國家宣布消除的脊髓灰質炎病毒似乎死灰複燃,在紐約州羅克蘭縣及其周邊地區傳播……
天上的月亮圓了又缺,缺了又圓。與命運抗衡、與失去抗衡,接受變化,這是普通人經常要面對的命題。個體的力量似乎渺小。看韓松的記錄,可以發現他的日常出行也開始變得有些困難,早晨出門,需要看提示條來提醒自己需要攜帶什麼東西,跟熟悉的同事聊天卻想不起對方的名字……但他仍在閱讀、記錄與思考。我們為他的情況難過,卻也由衷欽佩他的勇氣。他正在以自己為主角,記錄認知記憶的衰退,坦坦蕩蕩地面對最真實的自己。
遺忘是記憶的另一種形式,若失去為必然,我們該如何看待過往發生的一切?我們是否可能作出一些有益的改變?或許,活在當下,努力和過去的自己保持聯系,也享受每一天純粹的幸福和愉悅,懷抱希望,用更加從容的心态接受失去,我們才能真正掌握失去的藝術。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魏禮園
編輯:魏禮園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