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社區電商的缺陷是什麼

社區電商的缺陷是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6 01:05:33

社區電商的缺陷是什麼(社區電商到底是門什麼生意)1

一小區便民菜站,居民正在選購。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近來,社區團購“搶了小販生意”的說法,時常引起網絡熱議。

那麼,社區電商,到底是門怎樣的生意?

社區電商的核心商業模式

“流量”“提前集采”“預售”“快速配送”“自提”“價廉物美”構成了社區電商的核心商業模式。

現階段,社區電商,主要通過社交圈來引流獲客。此外,“團長”等還承擔了獲客、推薦商品、分揀、交付和售後等工作。

智能手機的出現,使得低成本的提前采集消費者需求成為現實。此外,還順帶降低了地址、聯系方式、支付等信息的傳遞成本。

消費者提前支付後,平台就可以去采購。水果和蔬菜都是不易保存的東西,在運輸途中擠壓、搬運,都會發生損害,一旦滞銷,就會變質。由于預售之後才采購,所以非常精準,可以極大降低生鮮類産品的損耗,從而提升供應鍊的效率,降低成本。

為了提高配送的效率,在現代物流技術、倉儲管理數字技術的加持下,平台還建立了包括冷庫在内的各級倉庫。供應商将貨物送到中心倉,再根據用戶所在區域分配到具體網格倉,最終下分到各個自提點,實現快速配送。

由于社區電商并不配送上門,避免了深度派送,進一步降低了成本。這就形成了社區電商的最後一個特點——廉價。

當低廉的價格、更方便的體驗,獲得了更多消費者後,社區電商就有了規模優勢。如此循環,在正向反饋之下,社區電商這種商業模式,就有了極大的競争力。

這個商業本質,會衍生出利民、利農、競争、國家力量四種效應。

消費者享受到數字化便捷生活

消費者前一天選好自己想要的菜品蔬果,第二天自己在小區自提新鮮、實惠的生鮮食品,避免了去買菜的繁瑣與勞累。

一位年輕的媽媽,加班到晚上7點,家裡有在啃面包的孩子。以前,媽媽下了地鐵,還得往返1公裡去菜場買菜。現在有了“社區電商”,她隻需要在小區門口的便利店中,去把自己訂好的菜帶回家就可以了,省下1公裡的往返體力與時間。

此外,依托于規模效應、供應鍊效率,社區電商的生鮮更加便宜,價格優勢也可以給到消費者更大的優惠。這一點在價格更為敏感的下沉市場更有優勢。

社區電商的缺陷是什麼(社區電商到底是門什麼生意)2

消費者避免了去買菜的繁瑣與勞累。圖/unsplash

正因為這個原因,相對消費者對價格更不敏感的一線城市,如今武漢、長沙等中部城市,成為了社區電商的重鎮。尤其是一些中西部地區,消費潛力旺盛,但供給不足,品質低、價格高,社區電商能夠讓這些地區的消費者也享受到數字化的便捷生活,生活供給也更豐富。

從更大範疇看,技術發展帶來的成本優勢,最終會在競争中分享給消費者。新技術、新業态,雖然節約了成本,但廠家未必有超額的利潤。技術上的改善,其收益最終都會惠及消費者。就像自動生産線、機器人的普及,并沒有使得汽車廠家在百年曆史中利潤暴漲,而是維持差不多的水平,甚至虧損,但汽車消費者獲益很大。

所以,新技術、新業态的收益,實際上都通過價格競争,給到了消費者。

從農人到“農商”的轉變

社區電商的主要特征是,農産品供應鍊的數字化、标準化,壓縮中間渠道。

“農鮮直采”等方式,通過加大源頭直采力度、簡化供應鍊、促進産銷對接、提升農産品電商化水平等方式,可以助力特色、優質農産品上行,實現從“農村到社區”的直通銷售。

除了直接的銷售,社區電商本身也需要農民轉型。所以,社區電商通過電商技能培訓、綠色服務通道、精細化運營指導、拓展全國統一大市場等方式,強化鄉村的人才支撐。

依托“電商帶頭人培訓”,可幫助更多農業生産者實現從農人到“農商”的轉變。

值得注意的是,社區電商助農,并非單向的促進農産品的銷售。基于其本身的渠道,也能反向助力農村的消費。

當物流鍊條下沉到農村,就能讓偏遠地區的鄉村居民也能吃到更新鮮、多樣化的蔬菜水果,這對激活廣大農村地區消費潛力、促進彌合城鄉消費差距可發揮積極作用。

調和就業與技術發展的關系

這是一個最值得讨論的話題。

生鮮類消費,基本是穩定的,所以,社區電商等新模式成長起來後,會分掉其他渠道的市場份額。

其實,受影響最大的,并不是菜販,而是當地的超市。

回顧老百姓買菜消費的曆史,商超是上一輪的競争勝利者,自身也戰勝了農貿市場。如今,技術進步之下,傳統電商、直播電商、社區電商等線上渠道興起,商超也面臨挑戰。

但總體來說,從菜場到農貿市場、超市、小菜場,不斷有人退出行業,而百姓的生活在變得更好。

社區電商的缺陷是什麼(社區電商到底是門什麼生意)3

市民正在菜市場買菜。新京報記者 尹亞飛 攝

居民區附近的小菜場,提供一些理菜、宰殺的增值服務,一般來說價格更貴。他們面對的需求,對價格更不敏感,往往也更急迫——比如,家中臨時來了客人,或者臨時缺什麼菜,加什麼菜,這時就會選擇小菜場,所以,與社區電商的提前購,有重合,但沒有完全重合。

居民區附近的小菜場,可以利用自己的門店,進入社區電商體系,做“團長”、做自提點。至于菜販,也可以轉變為供應商。某種程度上,這些人在市場經濟中折騰,就業渠道很廣,騎手、快遞、小生意、保姆等崗位,一般不會失業。僅僅一個老人護理,很多大城市都是短缺的。

實際上,輿論場中流傳着兩種截然相反的邏輯,一方面,擔心在技術的加持下,社區電商效率太高,搶了作為一種服務業的菜販的飯碗,擔心AI、自動化技術降低了就業;另一方面,又擔心年輕人都去做騎手了,服務業搶占了太多就業,影響制造業。

這兩種“矛盾”,其實有一個調和之處,那就是市場均衡調和就業與技術發展的關系。

集裝箱的發明,極大提升了運輸效率,将運費縮減到原來的5%,開啟了全球化時代,但與此同時,碼頭工人也遭遇失業。但長遠來看,随着運輸效率的提升,更多的崗位被創造出來。

這種變遷,正如馬車被汽車替代,馬車夫失業了,但司機卻成為新的職業。最現代的例子是網約車。技術提升了效率,現在全國有3000萬活躍的網約車司機。

當然,社會各方力量應該協同起來,解決職業轉變問題。

政府可以提供培訓,互聯網平台也可以在新模式中設計出适應舊業态從業者的崗位。實際上,很多菜販已經轉型活躍在社區的線上社交中,完成獲客、推薦商品、分揀、交付和售後等工作。

大平台的配送力量可保障供應

這是一個被忽略的叙事。

疫情期間的物流、配送,讓很多中國人心生自豪。

社區電商競争所要求的效率,必然從全産業鍊催生更高效的配送體系。在危急時刻,小商小販無法顧全大局,但大平台的配送力量,卻可以做到這一點,就如疫情、鄭州暴雨中那樣,就比菜販更能發揮平抑價格,保障供應的作用。

甚至,這種電商平台可以在大暴雨、台風等自然災害,以及各種緊急狀态中,轉變為危機中的現代化供給、配給、配送體系。在關鍵時刻,市場力量就變為一種“國家力量”。

買菜,看似是最細枝末節,最不起眼的生意,但背後并不簡單,其形态演變需要技術、社會、市場、制度的漫長積累。

從這個角度看,經過改革開放四十餘年,互聯網飛速發展,以更高效的産業鍊為基礎,互聯網平台才具備了這個能力。這背後是中國互聯網長期積累的技術與生态。

可持續的“現實生産主義”

看待社區電商的一個根本問題是,相對于實體生産、實體技術進步,該如何看待生産組織的進步,以及如何看待不制造實體的服務業。

其實,與樸素的直覺不同。

很多時候,追求一個堅實的、具象的、指标的實物生産,是一種“浪漫生産主義”。這種宏大叙事,可能反而會忽略經濟增長的本質:滿足人民群衆的需求。

相反,那些不受宏觀叙事影響,以滿足人的需求為目标的,包括服務業在内的産業,是一種“現實生産主義”。

這種“現實生産主義”,因為以滿足需求,追求利潤為目标,其實是可持續的。并且在其自身循環中,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當然也包括實體的技術進步。

特約撰稿人 | 劉遠舉

編輯 | 張笑緣

校對 | 吳興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