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中庸全文及譯文完整版在線閱讀

中庸全文及譯文完整版在線閱讀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2 13:51:16

中庸全文及譯文完整版在線閱讀(中庸全文及譯文)1

中庸之道

第一章:天命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譯文:上天賦予人的這一點真靈,就是人的自性本性。人依循天理良心(本性)的所思所做所為就叫做道。接受聖人的教化,改毛病去脾氣,能調整自己的太過或不及,而回到自性中道,這就是修道。

(2)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能。莫現乎隐,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譯文:“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離,就是身外之物了,不是“道”了。所以有道德修養的人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要戒懼謹慎;在别人聽不到的地方,要有敬畏的存心。沒有比隐暗的地方更容易顯現是非善惡的;沒有比那細微之事物更容易顯現曲直對錯的。所以修道之人在獨處之時也要戒懼謹慎,戰勝自己那些容易出軌的心念與行為。

(3)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譯文:喜怒哀樂是人人都有的情感,但當喜怒哀樂的情感還沒有發動的時候,心是寂然不動的,所以沒有(太過與不及)的弊病,這就叫做(中)。當七情六欲感應外境而發了出來,都能做到沒有太過與不及,沒有不合理而都能恰好中節,這就叫做(和)。中是生天生地生人的大根源;和是天下萬物所共同通行的大路。有修養的君子如果能做到順道體合道用的中與和兩種境界,那麼天地都會安居正位,萬物也都可以順遂生長。

第二章:自誠明

(4)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者明矣,明則誠矣。

譯文:自家的真宰發動,内外純粹靈明,就是自性光明的人;自己由不明白到明白人生真谛,也逐步明心見性了,這是接受教化的功效。至誠如神的人定慧圓明,也能讓天下人明白道而修自性的道;能了悟真理必能真誠修道。

(5)誠者,自誠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譯文:見性率性盡性的人,是自性自成,不待外力;心中有道,自然會順天性行出當行的路。天地萬物的初生與成就,都包含在誠字裡頭,沒有誠,就不能成就萬事萬物。所以,有修養的君子最寶貴的是靈性的潔白光明,不敢自欺也不敢不敬。一心許天一命交天的真誠既可以成就自己,同時也能成就萬物。承擔自己的天命,是最大的慈悲;創造衆生的慧命,是最大的智慧;天性具足萬德,盡性的人可以成就内德外功,也可以讓一切事物有好的開始,也有好的結果,所以一切人、事、物都恰好,得到本末一貫的安頓。

(6)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譯文:天道真誠不二,沒有分别對待,沒有染着攀緣,能合同一切;如果我們能善待衆生不起分别,生命會跟天道一樣,能容受一切;誠心抱守道心不外放,這是人道的修持,人道用來成就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力量從天性來的人,做事不會讓人感覺需要勉強使力,需要勞神苦思,而是自然契合。守中不失,淡定從容安行,自然與道契合,是聖人的行持;賢人明誠之後要守誠,在發動自性三德智仁勇;用智慧決擇中道,用仁心固守真理,用勇氣行出正道。

(7)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譯文:隻有天下極端真誠的人(超凡入聖的聖人),能以真理為基礎,以心法為依歸,以願力為成就,一心許天實踐天命,充分發揮他的自性本性;充分發揮他的自性本性(明心見性之人),自然能喚醒大家,把生命安立在良知良能、綱常倫理、孝悌忠恕上;當人心都思無邪,順合天道,則人與物的關系和諧,萬物就能順遂生成;人與物并育共成,而不相互傷害,就幫助完成天生地養的功德;能幫助天地造化萬物的人,是與天地并列為三的聖人。

(8)其次緻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着,着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譯文:比聖人次一等的賢人,能用一念止衆念的方法,收回外放的心,達到歸零清靜,誠心自然顯現。誠心自然顯現,就能知止而擇固,中心有主;心神有主,思想言語行為發而中節叫做着,着是行為合規矩合法度;遵守天的規律,考驗現前沒有疑惑叫做明;明白天時天命,道行天下沒有阻礙叫做動;一切有為無為的行動作為,能讓萬物改變而更好叫做變;道的潛移默化,讓萬物經由改變而成熟叫做化;所以,世間萬物都是(聖神一誠)所變化成就。

(9)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将興,必有祯祥;國家将亡,必有妖孽。現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譯文:生命的理氣象通而為一的人,能知道過去未來的事,是先知先覺者。有前知的智慧,看到人間吉祥的預兆,就能推斷國運必昌隆;當國家氣數将盡,不祥的預兆就會出現。祯祥或妖孽的氣數,人憑着身心也能感應得到;天地人物的吉兇禍福氣數是一個整體的感應場,氣機向好的方向或向壞的方向展開,誠明的人可以先知道。所以,至誠的聖人,連上天在想什麼都能知道。

第三章:鬼神之德

(10)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齋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

譯文:孔子說:善惡感應禍福吉兇的道理,都由鬼神來主宰,他們是很厲害的!鬼神的眼睛雖看不見,卻能照見一切的形色;鬼神的靈力耳朵聽不見,卻能感通最隐微的聲音;鬼神體察萬物的吉兇得失,絲毫都不會遺漏。使天下的人,穿着盛大的禮服,齋戒明潔,誠心禮拜,以誠接神就能感應神在上下左右,無所不在。《詩經.大雅.抑篇》上說:神來不來,不是人心可以揣測,更不能戲侮輕慢。由隐微而趨于顯着,人神交相感應,會産生禍福吉兇,無論誠是不誠,都是不能隐藏的,所以說,人必須要慎獨存誠。

(11)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譯文:天地的法則,是廣博、深厚、高大、光明、悠遠、長久。天道高明,覆育萬物;地道博厚,載育萬物;既高明又博厚,自然悠久,悠久就可以成就萬物。

(12)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現而彰,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譯文:所以天地鬼神之道的力量從沒間斷,一念不生一塵不染,性光内照心神凝定。這樣真誠不二才能長久,自強不息才能成就事功,而有征驗。德性事功能信人服人,就能傳達廣遠,像大地能承載,所以能成就博厚。廣博能包納萬物,廣厚能承載萬物,德明道高,所以能成就高明。合同天地,萬古長存,所以能成就無盡無窮無極。做到這樣的境界,聖人之道不必刻意顯現,自然彰明在萬物身上,不用自己有所動作,萬物自然變化入神,不用有所作為,萬物自然成就。

(13)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攝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鼋鼍蛟龍,魚鼈生焉,貨财殖焉。

譯文:天地的道隻是一個誠,所以能永不止息的運行造化生成。天地的誠,表現在守中抱一,天地的生,在常不息常自在。造物主沒有二心,抱一不失,所以化育生成萬物的力量,奧妙不可測量。太極是先天的一,自生自成;人物是後天的有,陰陽合成。今天我們看到的天,隻不過是由那小小的亮光所累積,但是天的廣大無窮盡的作用,日月星辰都懸挂在上頭,地上萬物都覆育在裡頭;今天我們看到的地,隻不過是一把土所累積,但是地的廣闊和深厚的作用,卻載負着華山、嶽山也不覺得重;收攝着大河大海也不會洩漏,甚至萬物都被它承載着蘊育着;今天我們看到的山,隻不過是一塊塊像拳頭一樣大小的石頭所累積而成,但是山的廣闊高大,草木可以生長在上面,飛禽走獸可以栖息在裡面,更可以蘊藏無窮無盡的寶藏;今天我們看到的水,隻不過是由一杓一杓的水所累積的,但是水成為深廣不可測的海洋時,鼋鼍蛟龍魚鼈都生長在其中,還有更多的資源和财富都在這裡生成。

(14)詩雲:[維天之命,于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于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緻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譯文:《詩經.周頌.維天之命篇》說:上天的力量是如此的廣大深遠永不止息。這大概就是說的天之所以為天的原因吧。文王的純德,盛大光明可以跟天一樣。這大概就是說文王之所以被稱為文王的原因吧。純誠是沒有止息的。所以說:如果修行沒有修到至德無漏,至高無上的大德是無法成就的。所以修行之人要先重道尊德盡性,來涵養内德,同時也要廣博的充實學問。修行之人要廣學多聞,來開闊自己的學問見識,同時深入性理心法的精細隐微處,以探索大道的玄妙;通過廣博的學問與精微妙理所成就的高明生命,可以擴大給出成人成物的實踐,經由調和天地陰陽、正性立命的中道生命,可以達到濟世救人、自強不息的事功。溫習返照自古及今不離自身的佛性(自性),就能覺知自身的天命是萬古常新。修行之人做到成己的仁德與成物的智德,生命就笃實厚重;修行人遵行戒律,主敬存誠,就能表現禮的高貴。

第四章:君子時中

(15)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子曰:[中庸其至乎!民鮮能久矣。]

譯文:孔子說:上根器的人用天道天理作準則,用天命天性做樞紐,而能通達萬物,化行天下,叫做中庸;下根器的人不悟天命,不知使命,也不能開啟自己的生命,昧己逐物,妄念妄做妄行,真主人做不了主,這就是違反自性中道。有德性的君子之所以能做到中庸,是因為他們守着中正不變的常道,能承擔自己的天命,了悟自己的使命,開啟自己的生命,做到随事而中,随時而中;沒有德性的小人之所以不能做到中庸,常常違反他們的自性中道,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中庸的可貴,不能明德成聖,反而無所禁忌,膽大妄為。孔子說:中庸成為最高的德性,表示人民忘了日用家常的中道已經很久了。

(16)子曰:[素行隐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譯文:孔子說:探索隐僻的道理,做些詭異的行為,既不遵守正道,又自鳴得意,都是隐怪的行為。後世也許會有人來記述他,為他立傳,但我是不會這樣做的。有德行的人會遵循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廢,沒有信心誠心毅力,不堅持下去,我是不會這麼做的。有德行的人遵循中庸之道去做,雖然世人不知道,還是默默守護天道天命,傳承中庸的教化,隻有聖人做得來。

(17)子曰:[回之為仁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子曰:[人皆曰:[餘智],驅而納之罟、擭、陷阱之中,而莫知避也。人皆曰:[餘智],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子曰:[舜其大智也欤!舜好問而好察迩言,隐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譯文:孔子說:顔回就是一個這樣的人,他選擇了中庸,得到了密授指點的性命天道,就緊緊地把它放在心中,不敢有所失落。孔子說:人人都說自己很聰明,可是被驅逐到羅網陷阱之中卻不知躲避;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他們選擇了中庸之道卻連一個月的時間都不能堅持。這裡指一個人天命天性做不了主,被情識欲望拖着走,就好象掉入羅網籠子洞坑一樣,不知躲避,是愚昧到了極點,知道天性天命的尊貴而不能守是智慧不及。孔子說:虞舜能順天性行事,所以能盡人性盡物性;虞舜能執用兩中,才能成就中庸的智慧;虞舜不自以為有智慧,所以能看到萬事萬物的實相;像這樣無我無人無物,既圓滿人道又成就天道,真是大智慧的人!大舜在請教别人當中,獲得人情真正的需要;大舜不認為自己的智慧,隻是順着天性去體察萬物,所以能獲得萬物的實情。無己所以能接納萬物而得物情,好問所以能接近衆生而得人情。大舜有虛靜的心,能覺察淺近的話語,而悟透深遠的事情,就好象高明的醫生,問一兩句話,就能通透病人隐微的病情。覺察淺近的話語,是大舜勤政愛民的心。他行仁德,不掉入主觀好惡私心偏見,所以能包容别人的過失,讓犯過者有忏悔自新的機會。他抓住大道的體用跟兩端,而能調和并立定在至善上面;行出至德,推愛天下的同時,能守住自性中道。這就是舜之所以為舜的原因吧!

(18)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譯文:孔子說:一個勇敢的人,可以把天下國家的權柄平分給人;一個勇敢的人,高官厚祿可以推辭不要;一個勇敢的人,可以不惜犧牲生命;可是他卻做不到中庸之道。

(19)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欤?北方之強欤?抑而強欤?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譯文:子路問什麼是強。孔子說:南方的強呢?北方的強呢?還是你自認為的強呢?懷抱寬厚仁慈、和氣容忍來教化人,順着道理情理修身做事待人;善用智慧來圓滿人事,用理性來解決問題,決不報複那些蠻橫不講理的人,這就是南方的強,是君子的強;睡在刀槍盔甲上面,随時要跟人拼命,死也不後悔,不害怕,這是強盜的勇敢;隻是在血氣上逞強,在意氣上逞勇,缺少自性智仁勇三德,會造成副作用後遺症傷害,這是北方的強。所以有道之人用中和的态度待人處世,不攀緣不執着不陷溺,不苟且盲從,随和而不同流合污,不被世俗潮流所轉移改變。具有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人器度,能表現武勇的神氣;中道而立,不掉入太過或不及的偏差。國家有道的時候,不因為我而阻礙道的流通,也就是不要把天下有道變成天下無道,舜輔佐堯不改變堯本來的勤政治國方式叫不變塞;當國家無道能以身殉道,好象殷商的箕子、微子、比幹不改變臣節臣道一樣,生命犧牲而道成天下。即無道能守道。這才是真正的強!

(20)子曰:[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譯文: 孔子說:好學不等于智慧,可是好學能夠讓人耳目聰明,所以說好學近于智慧;力行不等于仁德,可是力行聖賢路菩薩道,能夠發奮自己的志向,所以說力行近于仁德;知恥不等于勇敢,可是知恥可以惕勵自己在改毛病去脾氣上面精進,所以說知恥近于勇敢。學問的追求在淵博,也要廣博,淵博才有高明的見識,廣博才有英明的判斷;問一定要精詳審密,打破沙鍋問到底,才會得到真實的學問,才會學的踏實;光請問别人自己不思考,不生根的學問不是自己的,所以一定要深思,才能得到學問的真義;光用心思考而不辨明究竟,這樣的思慮未必清明,所以思考之後,必須有辨析體證的功夫,達到思維清明;光是辨析清楚而不去實踐,這樣的辨析未必對自己有幫助,所以一定要緊跟着去實行,以收到辨析的好處。甯可不學,一旦學習必定要學到會,還有不會好象沒有學習,手腳要怎麼安頓呢?甯可不問,有問一定要問個清楚,還有不清楚就好象沒問,身心要怎麼安頓呢?甯可不想,有想一定要有得于心,還有不得于心就好象沒想,心思要怎麼安頓呢?甯可不辨,辨析一定力求明白,有不明白好象沒有辨析,道理要如何安頓呢?甯可不做,做一定要做得地道,做得不地道好象沒有做,生命要如何安頓呢?别人一次就會,我百次也會;别人十次就會,我千次也會。果真能奉行此道,雖然愚笨也可以變得聰明,雖然懦弱也可以變得剛強。

(21)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譯文:不論什麼事情要事先做好準備,臨事才能定靜從容;事先沒有做好定靜的準備,臨事就會慌亂失措;說話前心神不亂,這句話就不會是非颠倒前後矛盾,也不會吞吞吐吐說不出來;做事情之前,心神靜定,就不會被事情困住,也不會掉入困難或容易的考慮,而掉入舉棋不定的疑心病;行事做為之前,胸懷坦蕩光明,就不會慚愧悔恨,也不會有來不清去不明的毛病;學道修道講道辦道行道,能夠明心見性一心不亂,就不會昧理障事失言失人行不通。

(22)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譯文:有的人生下來就明白道理,這是上智上根器的人;有的人經過學習才明白道理,這是中智中根器的人;有的人經過困頓困苦困難才明白道理,這是下愚下根器的人。在最初他們雖然有智愚的不同,可是經由學習而達到上智,就沒有上根下根的分别了,所以人生最難能可貴的是學習。有的人聞道不舍,安心的去做,舍身舍心無怨無悔;有的人知道好處才去做;有的人靠他力推動才去做,可是經由力行都達到圓滿究竟的境地,他們也沒有什麼分别。

第五章:君子之道

(23)子曰:[道其不行矣夫!]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智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譯文:孔子歎着氣說:[世人不明中道,行不出中和的态度,已經很久了吧!]孔子說:[中庸之道實行不了的原因,我知道了;智慧高而仁德不足,空有智慧而不能慈悲喜舍,不能幫助衆生,再高的智慧都不足取;愚昧的人不明自性中道,而不肯去實行;中庸之道不能暢行天下的原因,我知道了;能力高而義德不足,空有才幹而不能維護正義,再高的才幹都不足取;不賢明而有才幹的人,不明白“道”的尊貴,而不肯去學習去實行。人沒有不吃不喝的,借着飲食養心養身養慧,進而明白性命天道的人太少了。

(24)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雲:[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于人。]

譯文:孔子說:天下這麼遠,性情這麼近,反求自身就可以抱道奉行了。道要人為,才可以大行天下;一個人要想修道,不知反求自身,就離道遠了,就實行不了“道”了。《詩經.豳風.伐柯篇》上說:[手裡拿着斧柄而伐木以為斧柄,斧柄的式樣就在眼前。]拿着舊斧柄做模樣去砍取新斧柄,斜着眼睛察看,還是覺得相去很遠。所以有德行的君子總是根據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來啟發這個人的天性良知,用來治理他的毛病脾氣,隻要他能改變自己的氣質禀性就好了。這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不心外求他力,所以很容易。能夠做到存心不二,愛人如己,道就在其中了。自己所不要的感受處境,不要強加在别人身上;别人所不要的,也不要别人勉強接受。自己喜歡的事物,随時可以跟人共同分享;别人喜歡的事物,不要據為己有。恕道隻是推己及人。

(25)君子之道四,丘示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譯文:有道的君子,會在子道臣道悌道友道上面,做到明德止善而後推及于家國天下,這四件事,我一件也沒有做到。做兒子的要做到孝養,順親、尊親的态度,我還沒有完全做到;做臣子的要做到忠君,順美、匡惡的态度,我還沒有完全做到;做弟弟的要做到恭敬,禮讓、互助的态度,我還沒有完全做到;做朋友的要做到誠信,擇善、道義的态度,我還沒有完全做到。實踐那平平常常的德行,謹守那平平常常的言行;省察自己言行做不好的地方,一定奮發精進努力去做到中庸;含藏自己的言行,做到言行相顧,内處一緻,不使太過中庸。言語符合自己的行為,行為符合自己的言語,這種志在聖賢路上的仁人君子,怎麼可以不老實修行呢?]

(26)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孥。]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譯文:君子要行出中庸之道,就好比走遠路的人,要從腳下一步走起;又好比是攀登高山,要從最底處起步。《詩經.小雅.常棣篇》上說:[夫妻親愛,父母子女和好,全家好象一首協助曲;兄弟姐妹同心同氣,和樂而快活;家庭和順,妻子兒女圓滿。]孔子說:[夫妻所以能夠幸福美滿,已經先把順親的孝道做好了。]

(27)君子之道,費而隐。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了,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雲:[鸢飛戾正,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譯文:君子最能體悟天地間大中至正的中道,這個中道的道體,隐微看不見,而中道的作用,卻很廣大。這個中道的淺近義理,沒有知識的愚夫愚婦,也可以參與明白;這個中道的究竟義理,就是聖人也有不明白的地方。中道有簡單容易的一面,就是平凡的夫婦,也能做得到;中道也有深奧艱難的一面,就是聖人也有做不到。天地廣大物類衆多,抱道修行并不容易,人有所不足不通,所以人會慚愧悔恨。所以有德行的君子講到先天大道的大化流行,可以生天生地,所以說大道能承載天地,而天地萬物不能夠承載大道;大道(上帝)創生萬物的時候,就把自己蘊藏在萬物裡面,萬物身上的道,隐微看不見,所以天下萬物看不見自己身上有道。《詩經.大雅.汗麓篇》說:道在什麼地方?上帝在哪裡?就在天空的飛鳥,也在水裡的遊魚,更在一切處。]君子反求自心而不外放,就能體入至中的性道;君子謹慎日常事家常話,就能行出至常的人道。由自家身上,推及家國天下,以緻于天地宇宙,無所不通,這就叫明察天地上下。君子行道體道,從夫婦之道開始,君子人道行持圓滿,也就可以明白天地造化的奧妙。

(28)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故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譯文:君子守着自己的崗位,做好自己的本分,做事不出本位,說話不出本位,思想不出本位,不會做這個想那個。君子處富貴就行富貴的道,處貧賤就處貧賤的道,處夷狄就處夷狄的道,處患難就處患難的道。所以君子無論在什麼地位,都能随遇而安,悠然自得,不作非分的期待。

(29)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上,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鹄,反求諸其身。]

譯文:君子立身處世,以道為重,順道而行,不因居上位而自我膨脹,欺侮地位低的人;君子自處有道,不因處在下位而自卑,所以不會讨好攀緣上級;君子立身中正,行事坦蕩光明,時時以身作則,而不用要求别人,就不會招來怨怒不平;對上不埋怨上天不保佑,對下不責怪别人不幫忙,君子把自己擺在最美好的心上,等候天道天命的到來;小人多貪多欲而多求,不知天命有安排,會在欲望的驅迫下,靠着智謀權力去追求本分以外的福利,這就是行險僥幸。孔子說:[射箭不能射中耙心,就像君子反求自己是不是有力量一樣。

(30)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必及其身也。]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背。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譯文:孔子說:[身處亂世的時候,愚昧而能力不足卻又沒有自知之明,喜歡自我表現。自己地位卑賤有小聰明而不安于本位,自信太過一心想要攬權霸勢專斷做為,甚至想要呼風喚雨;身處亂世,不明白進退的因緣,妄想要出人頭地,一心走冒險僥幸的路,于是違反古聖先賢所開示處世原則,一定會遭遇災禍。所以進退有道的人,處在上位不會驕慢,不會仗勢欺人,能夠做到謙卑有度量,所以能夠盡到自己的職責,得到衆人支持而免于災禍;進退有道的人,處在下位不會違背正道,攀緣妄求,能夠做到随遇而安,所以能夠安守本分,完成崗位責任的事,而免于災禍。進退有道的人,國家有道的時候,能做到正直谏言,來導正提升天下的風氣;進退有道的人,國家無道的時候,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身。《詩經.大雅.烝民篇》說:[既明道理,又有睿智,可以安保自身。]

第六章:大德受命

(31)子曰:[舜其大孝也欤!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廟飨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詩曰:[嘉樂君子,顯顯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譯文:孔子說:[舜應該是個最孝順的人了吧!他懷抱天性仁德,孝養父母,推孝行和諧鄉裡,而移風易俗,讓天下人都能做感恩報本,以推愛父母的心愛天下人,把親親仁民愛物在自性本分内完成了。從行孝報本到安天下,這是明德立德的大;擔起天子的使命,到完成敬天事天的天命,這是明道行道的大;德明道大所以是大孝。使父母常住安樂,一般人用物質養親,大舜用明德順親;一般人孝親隻照顧到家庭,大舜的孝親能照顧到天下;德性大明于天下,所以成為聖人。能知天事天順天,用言教身教不言之教來化導天下,所以被尊奉為天子。有聖人之名,有天子之位,[盛德大業]普及到五湖四海;死後還有宗廟祭祀他,由子孫保持這祭禮,世世不絕。所以有大德性的人,一定可以得到天爵、天祿、天名、天壽。所以上天生物成物,是順着感應的道理,萬物的材質是善的,就得到善果的感應;材質是惡性的,就得到惡果的感應,就會遭逢災害。所以可栽植之材,必加以培溉;傾危的就将它推倒。《詩經.大雅.假樂篇》說:良善和樂的領導人,有光明的美德,能知人善任,照顧好百姓,于是能承載天祿做天子;因為他能順天愛民,天也就保佑他,命他為天子,并鄭重地把天命交付給他。所以有大德性的人,一定能承擔自己的天命,了悟自己的使命,開啟自己的生命,創造衆生的慧命。]

(32)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

譯文:孔子說:[文王可算是終身無憂的人了!上有季曆作他的父親,下有武王作他的兒子;季曆開創在前,能夠孝繼祖先遺教;武王繼承在後,能夠孝傳自身的德業。]

(33)、原文: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譯文:孔子說:[武王、周公的孝行通達情理天理,成就文王的志業理想,沒有執着挂礙。大孝的人,是要用大智慧繼承光大先人的志向,用大仁德傳述發揚先人的事業。

(34)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廟飨之,子孫保之。

譯文:周武王繼承曾祖父太王、祖父王季、父親文王的事業。一次征戰就能平定天下;把人民從水火中拯救出來,赢得天下的美名,也得到天子的尊位,擁有四海的福祿,更享有子孫宗廟的成代壽享。

(35)武王末,授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候、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

譯文:武王晚年,将天命交付周公,周公繼承文王、武王的德政教化、更制禮樂來定君臣的心,安百姓的情,讓文王救民的志願,武王定天下的理想,可以真正的實現。周公繼承文王武王的聖業之後,東征平亂,定都洛陽,制禮作樂,然後追封曾祖太王、祖父王季的帝位名号,又用天子的禮節來祭祀祖先,讓祖先配享上帝的禮儀,從周公開始。這種兒子追祭祖先的禮儀,是從天子、諸候、大夫、士人,一直到平民百姓都是一樣的。如果父親是大夫,兒子是士,葬禮的時候用大夫的禮來葬,用士的禮來祭祀;如果父親是士,兒子是大夫,葬禮的時候就用士人的禮來葬,祭祀的時候用大夫的禮來祭祀。一年的喪期,從百姓士人到大夫,對旁系血親服喪一年是一樣的;為父母服喪三年,是從百姓士人大夫諸候到天子,都是一樣的。周代所訂的喪禮,從天子到庶民,對父母的喪禮,一律要守喪三年,沒有貴賤的分别。

(36)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踐其位,行其祠,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譯文:每逢春秋祭祀的時候,要修理好祖宗的廟宇,排列祖宗留下來的寶器,擺設好祖宗穿過的衣服,誠敬奉獻四季應時的新鮮的果品。主祭的人要恭敬地走到祖先的神位面前,誠敬地行祖先所傳的祭祀禮儀,演奏祖先所留的祭典音樂;尊敬祖先所尊敬的賢人,愛護祖先所親愛的親人;舉行祭祀,敬事亡魂就像他還活着,雖然祖先已經很遙遠,祭祀的時候就好象在眼前一樣。人民心中都把事親喪祭看重,民德歸厚而不忘本,人人自治安身而安心,天下沒有不平靜的,這就是孝道的極至。

(37)宗廟之禮,所以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踐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耄,所以序齒也。郊社之禮,所以祀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譯文:宗廟的禮節,在于區别長幼親疏輩分大小的次序;按照官位大小為序,分别身份的高低;辦事人員依照職稱分班,分别能力的高低;祭禮結束後,大宴會全民互相酬飲,由晚輩向長輩敬酒,讓卑賤的人,從心中生發親近長者的敬慕光榮;祭禮結束後的大宴會,把年紀大的老人家請到上位,表示敬老養老。祭祀天地的禮儀,是用來禮敬上帝,啟發人人尊天順天的情懷;祭祀宗廟的禮儀,是用來報答祖先,啟發人人事親愛親的天性。明白祭天地就是敬神敬天地,就知道怎麼尊天順天;明白春秋的祭祠就是祭祖孝親,就知道怎麼事親愛親。崇高天德與報答親恩一貫,人人明理知本,就能自己治理好自己,上位者不必動用政令與刑罰,就可以長治久安。這就是禮教的效果,治理國家就象看自己的手掌一樣容易。

第七章:聖人之道

(38)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

譯文:多麼崇高偉大啊!聖人中庸教化的道理。聖人的禮樂教化,充滿宇宙天地,能啟發長育萬民,讓人民不失德而入于道,讓人民不會悖道而能順天;天生[智愚賢不肖]不齊的,聖人的中道教化能使他平齊;天生[性情氣禀]不一樣的,聖人的性命天道能使他歸一。聖人政治教化的功德,至大至中,跟天一樣高明。大的儀節有三百多條,小的儀節有三千多條。制禮作樂用來治理世界教化人民,必須有位有德有天命的聖人才作得來。

(39)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制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上焉者,雖善無征,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

譯文:不是有德有位有天命的天子,不能議論禮樂,議定禮儀,不能制定一切的法度,不能考核文化。雖有天子之位而無聖人之德,不敢制作禮樂;雖有聖人之德而無天子之位,也不敢制作禮樂。要德位兼全,像堯舜以及三王,才能制作禮樂。制禮作樂要俱足尊位、善德、征驗三條件。居天子之位,雖有善德,而善德未大施于民,人民沒有被潤澤的征驗,對上位者的信心未立,縱然制禮作樂,萬民不過迫于形勢,而不是樂于心從,所以必須兼善天下,樹大信于民才行得通;有德無位的領導人雖有善德而無尊位,縱然制作禮樂人民必不信,因為踰越禮分,很難叫民相信。所以有德無位就不尊,不尊則民心不能信服。

(40)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征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譯文:當今周朝的天下,文化統一,車輪的寬度相同,書寫的文字相同,倫理綱常的行為也相同。孔子說:[我喜歡夏朝的禮樂,可是夏朝的後代杞國的典籍文獻,不能證明我說的話;我學過商朝的禮樂,可是商朝宋國的典籍文獻,已經不完備了;我研究周朝的禮樂,方面完備,正是現在所實行的,所以我遵循周朝的禮儀。]

(41)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謬,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不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譯文:所以品行端正的君子君臨天下必定具備六個條件:本身要有德有位有天命,要合時合理而得到百姓的信從,能損益夏商周三代的制度而更完美,明德受天命建立天地化育的準則常道,誠明通神制定祭祀的禮儀,中庸垂範百代前聖後聖法度不二。君子光明的行為,可以質正于鬼神而無所疑慮不安,誠明接神,生命管道與天相通;君子的人道圓滿,仁政王道照顧到百姓而天與人歸,等到百世以後的聖人出來,對于這個自性中道也不會有懷疑。所以君子治理世間教化人民,要從修養自身開始,怎麼修?時時存養省察自己的性命大事,明德修身從事親入手,怎麼事親?用感恩的心來培本,用順親的心來報恩。君子知恩報恩以事奉父母親,要從愛身敬德來作,怎麼愛敬?行出人性中的孝悌仁義,盡心做好人道。君子明白人性盡好人道,要從正性立命來做,怎麼正立?修性了命而回返上天,行功立德而歸本于道。

(42)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斁;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如此,而早有譽于天下者也。

譯文:所以,君子的道德言行,成為引領天下人的法則,君子的行事态度,成為治理人間教化天下的法度,君子所說的話,成為天下人率性修道的準則。君子道行天下,後世的人或遠方的人聞聲感化,萬民仰慕,好象枯苗渴望下雨,又好比草木處在春風化雨,愈久愈受用。《詩經.周頌.振鹭篇》上說:[君子之道在遠處沒人怨恨,在近處沒人厭煩,君子自己早晚戒慎恐懼,念茲在茲不離此道,所以永遠保持美好的名聲。]君子沒有不是慎獨修身,正己成人而德治道化,在事業沒有成就之前,早已聞名天下。

第八章:哀公問政

(43)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蘆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

譯文:哀公向孔子請問為政強國之道。孔子說:[文王武王治理天下的方法,史書上的記錄都還可以考證。有文王武王這樣的聖人在,禮樂政令才能實行,如果沒有聖人的聖德,再好的政治制度也會熄滅。領導者有道,政治會很快就上軌道;同理,地氣好的地方樹木很快就會成長。家國天下的政事,就像蒲葦草一樣,地氣好水利好陽光好就快速生長;治國若有好的天時地利人和,很快的就會有成效出現。所以治理政事,最重要的是得到有道有德的人,求取人才最重要的是得到以德修身的人。修養自身,最重要的是實踐仁義道德;修行仁義之道,最根本的是回歸本心仁德。這一點仁心是人的根本,做人最重要的是親愛父母;義就是人道人事恰好,人事人道最重要的是尊重賢人。親愛親人,有親疏遠近的等差。尊重賢人,有高下先後之别。明君治理天下有仁、義、禮三件重大的事,順着仁義天性制定的禮樂去做,為政的過錯就很少了。

(44)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譯文:天下人都可以走的人倫大道有條,走通這五條大路要有三種功夫。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倫;這五種倫常,是天下古今人人所共由的路;智、仁、勇三者,智能明道,仁能守道,勇能成道。自性三德是衆德的根本,好比天下人交通往來的道路,所以叫達德。知道這三種達德,人人反求諸己,自盡己性,素位行道,人道就通達。如果自性三德不立,五倫就行不通。明白以道修身,以德立身,以誠敬身,就知道怎麼治理人民;為政的人知道先盡己性以修身,先明己德以正人,能治好自己就能治好别人,以性道為本中和為用就可以治理衆人的事,也就可以治理好國家天下。

(45)凡為天下國家有幾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報之以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财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譯文:凡是君主要治理天下國家,有九種常而不變的準則可以依循。即:修身、尊賢、親親、敬大臣、體群臣、子庶民、來百工、柔遠人、懷諸侯。德立于自身則道行天下;尊重賢人知人善任,就能明察政令得失沒有疑惑,施政就不會有錯誤;能以道齊家推愛親人,孝悌忠恕都做得到,則伯叔兄弟都能和睦相處,人情溫厚就沒有怨恨了;能恭敬禮遇大臣,得到左右手輔助,君良臣忠,則朝廷綱紀不會昏亂迷惑;以德服人體恤群臣,量才為用,臣子感恩圖報,各個都能盡忠職守,相互鼓舞做好份内的事;愛百姓像兒女,人人生活安定而親情和樂,家族情誼和諧而相勸來歸,好象趕赴市集那樣高興,全國上下都心悅誠服;物産豐富,地利充沛,招來各種專業人才,努力生産,必然民生富裕,國家的用度不會匮乏;國有道國泰民安,又能撫慰遠方的來人,于是近悅遠來天下歸心;君王道達德立,大臣守法奉公,百姓安和利樂,禮樂行政令興賞罰分明,于是天下諸侯懷德畏威,沒有不臣服的.

(46)齋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饩禀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譯文:心齋性明端莊儀态,用來恭敬自身;不合禮法的不輕舉妄動,用來誠敬自心;時時事事誠意正心就是修身的要義;摒除搬弄是非的人,遠離迷惑心志的女色,用來存養正氣保全道義,看輕财物看重道德,用來莊重自己的行為,這是勸勉賢人的方法;讓親人官位升薪水多,他喜歡的我也喜歡,他厭惡的我也厭惡,這是勸勉大家親愛親人的方法;讓大臣擁有衆多辦事的官員,足夠供他使用,這是勸勉大臣的方法;對一般的士人,用忠誠信實的态度,勸勉他勤學精進,并提拔他重用他給他加薪水,這是勸勉士人的方法;使用民力,要配合農時,還要減輕稅收,節省民财,這是勸勉老百姓的方法;對各行各業的人才,日日察驗他的勤勞怠惰,月月考驗他的工作成績,按照他的技術能力給出适當的待遇,這是勸勉百工的方法;當遠方來的人要走了,我們用禮歡送他們,當他們來時我們也用禮歡迎他們,盡好地主之誼;對善良有才能的人,給出獎勵嘉勉,對平庸無能的人給出關懷幫助,這是安撫遠方人的使他樂意歸順的方法;替斷絕世系族譜的諸侯立接班人,使侯國的血脈得以續傳。幫助國家已荒廢的國家振興,為諸侯國平治禍亂,扶持諸侯國度過危險難關。定時朝貢聘問。天子賜給諸侯的禮物要豐厚,諸侯送來的禮物樂其誠意而不嫌薄,這是用來感服各國諸侯的方法。

(47)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首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德,不誠乎身矣。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者,誠也。

譯文:在下位的臣子,不能得到上位者的信任,就不能治好人民;要想獲得上位者的信任,必須先得到朋友的信任,如果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就不能得到上位者的信任;要得到朋友的信任,一定要先做到孝順父母,如果沒有做到孝順父母,就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要孝順父母,一定要做到以誠修身,如果做人沒有真心誠意,那也就做不到孝順父母了;要真誠的做人,一定要先明白本來的善性,如果不明白自身的至善寶地,想真誠的做人是很難徹底的。想要經營治理天下國家,雖然有九條路,怎麼樣去走通這九條路,隻要一個态度,就是真誠。

第九章:至聖至誠

(48)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譬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帱;譬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譯文:孔子能傳述堯舜永執厥中的大道,能宏揚文武周公禮樂天下的大法,從堯舜到孔子的道統文化,本是一脈相傳。孔子的聖德,上知道天時,而能像日月一樣光照天下;下知道地理,而能像大地長育萬物一樣成就萬民。孔子拿天道地道人道教化蒼生,讓人人知道怎麼做人而倫理定位,知道怎麼作官而社會安定,知道怎麼修養而物我和諧;這樣的教化功德,就像上天的覆蓋又像大地的扶持承載一樣。好象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運行,又好象太陽月亮白天晚上輪流照映;于是天地定位,萬物各自生長而不相妨害,分裂背反的各種學說思想,被割裂的大道又回歸中道而一道同風;聖人的道德,聖人的學問,聖人的教化,像河海一樣廣闊流行,又像高山一樣博厚而能化育。天地的偉大在生成長育萬物,聖人的偉大在化性成德萬民。這就是天地之所以為大的原因。

(49)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智,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齋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薄淵泉,而時出之;溥薄如天,淵泉如淵。現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悅;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譯文:隻有天下至德無漏的聖人,才能耳聰目明地辨明是非曲直、忠奸善惡,才能定力強大,智慧充滿,去當機應事;隻有聖人能夠寬大從容,溫和柔順地待人接物;隻有聖人的性情能發而中節自強不息,意志能夠至大至剛勇往直前,才能夠執中不偏,順天行事;聖人心思無邪,有嚴密敬慎的威儀,存心不偏不過,有大中至正的态度,足以讓人仰望而尊敬;聖人俱足仁義禮智信五常的文德,通達情理天理性理,能思慮周密,無微不至的體察民情民隐民風民俗,大小事情都能洞鑒分别。聖人的智慧像天那般的高明廣大,聖人的仁愛像深淵那麼的澄靜而能潤澤,二六時中随時流露,凡事都能應對恰好;聖人道大,普及宇宙天地;聖人德大,清澈如水深不可測。他出現的地方人民沒有不尊敬他的,他說的話語人民沒有不相信他的,他所做的事人民沒有人心悅誠服的;所以聖人的美名,充滿全中國并傳播到海外各邦國,凡是交通工具能到,人力能通的地方;凡是天所覆蓋,大地所承載的每一個角落;凡是日月所照得到,霜露所墜落的地方;隻要是有生命的人,沒有不尊敬他親愛他的,所以說聖人的功德,跟天相同。

(50)惟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智,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譯文:在天底下隻有至誠至聖的聖人,才能經營條理宇宙天地的天道與人道,隻有聖人能夠立定生天生地的根本大道,能夠了解事的理、人的性、天的道,并且能夠贊助天地的變化,成就萬物的長育。聖人所依靠的是什麼力量呢?聖人用至誠的心,來經綸五倫五達道;用靜深莫測的智慧,來立定真理,闡明心法;用生天生地的大願力,來化育無邊的衆生;如果不是本來聰明聖智,通達天道的人,誰能知道天道天命呢?

(51)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着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彰;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譯文:《詩經.衛風.碩人篇》說:[穿着有彩色的錦衣,外面一定還要加上一件布袍。]因為嫌那錦衣的文采太顯着的緣故。所以君子的立身處世,建德如偷不讓人知道,默默地存養自性明德,原本幽暗的心性一天一天光明;沒有德行的小人行事唯恐别人不知,放縱欲望無所不至,原本光明的心性一天一天消亡。有道之人重内德的充實,不表現才華才氣,行事作風平淡無奇,每天做同樣的事,卻讓人樂意親近而不嫌棄不厭煩。君子行事簡單不繁瑣而有禮敬,仁義忠信的态度讓人覺得文質彬彬。待人溫和而有節度,能洞察性理天理;君子自明明德,而能推廣行遠;能從顯的事物去洞察隐微,能明于未明,達于未達,所以能夠做到知所不知,成所難成,而德性沒有不立定。

(52)詩曰:[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無惡于志。君子之所以不可及也,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譯文:《詩經.小雅.正月篇》上說:[君子做好慎獨的功夫,在别人看不見的地方能戰勝自己,所以君子知道,一個人的念頭雖然潛伏看不見,仍然會在隐微當中顯現出來。]所以主敬存誠的君子,看重思無邪,無不敬,不自欺的修養,常常良心自問,有沒有慚愧不安,所以能夠做到問心無愧。君子之所以有使人趕不上的地方,恐怕就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也能自己謹慎檢束吧!

(53)詩曰:[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譯文:《詩經.大雅.抑篇》上說:[君子獨居内室,雖然别人看不見聽不到,更是戒慎恐懼,不讓自己的念頭行為出軌,所以能心神凝定,不會愧對神明。]所以君子能抱一守中而無思無慮,内誠外敬而感動神明,不必有什麼做為,人人自然禮敬他;不必說什麼話,人人自然相信他。

(54)詩曰:[奏格無言,時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譯文:《詩經.商頌.烈祖篇》上說:[至誠的君子在祭祀的時候,沒有言語而能感動神明,當那時天與人歸,人心的争鬥計較都沒有了。]所以君子治國治民先治心,用的是格至誠正的道德而不必政治法令,所以不必利誘的賞賜,人民都能互相勸勉為善;不必動怒懲罰人民而人民不敢為惡,德威并行,比動大刑的效果還要好。

(55)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型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譯文:《詩經.商頌.烈祖篇》上說:[聖人治民不顯其德而德更大,無所作為而政通人和,這種無形的政治勝過有形的法令,可以做為天下諸侯、百官的典範。]所以聖人用道德治國,能感通隐微,能感化精神,隻要懷抱笃實謙恭的态度,天下自然太平。

(56)詩雲:[餘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詩曰:[德輏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譯文:《詩經.大雅.皇矣篇》中,上帝對文王說:[我懷念兒的明德,能新民贊化育,不用聲色而民同化。]孔子說:[有聲有色着氣象,要用聲色覺醒本性不可能,文王用真理化民,盡萬民的本性;聲色是枝末,隻能服人身于一時,連民心都服不了。]《詩經.大雅.烝民篇》上說:[至高的德性輕如鴻毛。]但鴻毛還是有形有相,而上天的主宰造化,生天地日月滋養萬物,一無聲色能清,二無氣味能虛,是本來無一物的無極至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