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的詩詞和文章,如行雲流水,出乎自然,絕不矯揉做作。至于遣詞造句,沒有規矩法則可以遵循。在他看來,一個作者,能真實地表達内心,足矣。情之所至,文章自然也會精妙絕倫。
蘇轼的文風,簡潔飄逸,幽默自然。歐陽修喜歡讀他的文章,每當他看到蘇轼的新作,必然高興一整天。神宗皇帝喜歡讀蘇轼的詩文,倘若哪一天,皇上忘了吃飯,必定是在看蘇轼的文章。
朝中的大臣,嫉妒東坡。因為被流放在外的他,詩詞還能傳入宮内,而且還被皇上贊美。于是,很多人,想方設法,不讓東坡回朝。在他們看來,神宗皇上在世一日,蘇轼便無機會回京城。果然,東坡一次次被貶得更遠。
能讓讀者快樂,是蘇轼的特點。他的政績突出,一直為官,卻結交甚廣,平易近人。與他打過交道的人,涉及各個行業。從皇上、王公貴族,到詩人、僧侶、隐士,或者田間的農夫,村裡的農婦,都能與他們交談甚歡。東坡的詩詞,紮根于民間,取材于自然萬物。
蘇轼被貶密州時,寫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詩詞。今天我們要分析的這首春景,便寫于這段時期。整首詞婉約含蓄,情景交融。蘇轼的這首婉約詞,其中枝上柳綿一句,恐怕柳永也難勝出。
在這首蝶戀花中,蘇轼描寫了暮春的景色,還有蕩秋千的青春女子,天涯羁旅的行人。短短幾十個字,卻包含了豐富的内容,詩人用文字勾勒出一幅春景圖,餘韻悠長。
蝶戀花·春景
蘇轼 〔宋代〕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裡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詞的上片,詩人娓娓道來,用細膩的文筆描寫了暮春的景色,由近及遠,從眼前的落花、燕子、綠水,柳絮,到想象中的天涯、芳草,逐一展現開來。詩人借景抒懷,别出心裁。詞中的深意,韻味悠長,引人遐想。
“花褪殘紅青杏小“,短短七個字,詩人卻寫出了對春天易逝的惋惜。杏花開得早,也最先與春天告别。杏花開過,枝頭的花兒褪去殘紅,飄落在風裡。小小的青杏掩映在綠葉叢中,生機盎然。凋謝的殘紅與初生的青杏形成鮮明的對比,沖淡了暮春的傷感,也讓讀者看到希望。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這句詩,充滿春天的活力,生機勃勃,讀來讓人眼前一亮。燕子飛來的時候,村後的河流,圍繞着村莊,緩緩流淌。
“枝上柳綿吹又少”,說明枝頭的柳綿越來越少,它們都化身柳絮,随風飛舞。這裡的描寫,說明春天的腳步漸行漸遠。
“天涯何處無芳草”,這句詩突出芳草,無處不在。春草的生命力頑強,漸行漸遠還生,很快就會長滿天涯的每個角落。哪裡看不到它們的身影呢?
這兩句,最為經典,體現了詩人豁達樂觀的人生态度,其中蘊含着深刻的哲理。關閉一扇門,打開一扇窗。失去與獲得,總是相輔相成。當你為失去的一切失落時,不要傷心,因為前面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等着你。
正如蘇轼在詞中所說,當你為春天遠去,花兒凋零而惋惜的時候,卻發現枝頭早已挂滿果實;當你以為留不住春天難過,連柳絮也越來越少,内心傷感的時候,卻發現芳草悄悄成長,長滿天涯的每個角落。
柳絮越來越少,芳草卻無處不在。詩中暗含人生的得到與失去,不也是如此嗎?柳絮飄零,讓人傷感、失落,但是無處不在芳草青青,又給人新的希望。人生,何嘗不是在不斷失去與得到中前行呢?
蘇轼的一生,都走在被貶的路上,晚年時,他被貶到偏遠的海南。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在常人眼裡,這是最大的悲哀了。幸而蘇轼樂觀豁達,他在詩中說,此心安處是吾鄉。試想,還有誰有這樣的胸襟呢?
詞的下片,由寫景到寫人。“牆裡秋千牆外道”,一牆之隔,是兩個不同的人,兩種不同的人生。牆内,是溫馨的家園;牆外,是漂泊在外的行人。
牆内的女子,遠離塵世的煩惱,眼前全是春天的美景,心中,全是喜悅。此刻,她正無憂無慮地蕩着秋千。牆外,是一條路,行人從此路過,走向遠方。牆内青春活潑的女子與牆外匆忙趕路的行人,形成鮮明的對比。詩人沒有明寫行人的内心感受,此處無聲勝有聲,給讀者充分的想象空間。
“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此處詩人采用對比的手法,烘托行人内心的傷感與落寞。你看,牆内的佳人,笑聲悅耳動聽,此刻,正在春色裡享受青春年華。
牆外的行人,步履匆匆,心裡想着遠方,不但沒有被這笑聲感染,變得開心,反而更添一層煩惱。詩人含蓄地表達了自己仕途失意的苦惱,他被貶到密州這樣貧困的小地方,英雄無用武之地,一身才華,無處施展。心中抑郁,無處排解。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讀至此處,有一種戛然而止,意猶未盡的感覺。牆外的行人,駐足傾聽。牆内的佳人,笑聲漸漸聽不到,最後,四周變得靜悄悄。詞的最後,可以有多種解釋。
多情的人,總是被無情的現實傷到,為之煩惱。正如蘇轼自己,他對生活充滿熱情,對百姓一片愛心,對皇上忠心耿耿,對國家一腔熱血。可是,現實生活裡的他,被人嫉恨,一直被貶,越走越遠。東坡内心的煩惱,難以排解。
詞中下片的多情卻被無情惱,上片的天涯何處無芳草,常被用來解釋愛情,這與詩人的本意其實是不相符的。詩人筆下的無情,是一種廣義的說法,它或許是詩人對于時光流逝的感慨;或許是自己懷才不遇的歎息;或者是遠離故鄉的無奈;或者是對于朝廷的失望;或許是對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多情卻被無情惱。為什麼而煩惱?哪些是無情?蘇轼沒有明說,而是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去想象。蘇轼心中的夢想的火花,從未因挫折而熄滅。他期待自己可以有所作為,但是一直不能如願。這首婉約詞,不止是傷春感懷,更是他的一段心路曆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