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兖州博物館的精品廳裡,陳列着兩對明代葫蘆形耳環,一對是透雕葫蘆形金耳環,一對是金鑲玉葫蘆形耳環。
透雕葫蘆形金耳環,原兖州城郊鄉舊關村出土。耳墜均作葫蘆式,鈎為s形,采用捶揲、透雕、錾刻、焊接等工藝制成。葫蘆體镂雕龍鳳紋飾,上端連接下垂的五片蕉葉和金鈎,整體做工精制規整。
金鑲玉葫蘆形耳環,原兖州黃屯鎮孫氏店村出土。耳墜均作葫蘆式,葫蘆體為白玉質地,葫蘆上端連接四片圭形镂空葉片,底部飾六瓣形小金花,金鈎作s形,耳墜通體采用透雕、錾刻、焊接、鑲嵌等工藝制成。
葫蘆耳環是明代最為流行的耳環樣式,它從元代繼承而來。耳環在明代又稱“環”“環子”或者“環兒”。最初是以金屬為主體材料制成的圓環形式樣,非常簡約,到了遼宋時代,則轉化為飾物後連有環腳的樣式。環腳即用作簪戴的細彎鈎,明人稱作“腳”,宋代略短,到了明代則在耳後伸出很長,呈S形,彎鈎尖利的末端直指向脖頸處,似平敗一放縱,就有刺破皮膚的危險。這樣的設計應有約束行為,使人端莊之意。
從制作工藝上看,明以前的金銀首飾多出自民間工匠之手。到了明代,内廷則設專為皇家打造首飾等金銀器物的銀作局和内官監,即所謂“内府制作”。皇家制作首飾,盡管講究等級有别,但用工卻是不惜代價的,用料也是專屬供應,因此往往極其奢侈靡費。
明代首飾制作除了繼承傳統的錘揲工藝之外,更發展出了累絲工藝,把片材處理為花絲,使得首飾造型更加富有立體感、空間感,構圖也更加繁複。累絲工藝又稱細金工藝、花絲工藝,是将金以堆壘編織等技法制成。由一根根花絲到成為一件完整的作品,要依靠銀、銅等抽成細絲,焊八大工藝,而每種工藝細分起來又是千變萬化。講究者,堆、壘、編、織、掐、填、攢、還要再“鑲寶”或“點翠”,稱為累絲鑲嵌,這對後世清代金銀首飾的制作産生了巨大影響。
(壹點号《風華齊魯》出品,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 圖片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