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是闆腔體,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它分流派。
但是,對于剛剛接觸,甚至有的接觸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人來說,除非非常明顯的區别,否則很多人對流派的區分還是一臉懵懂,不知所以。
特别是有些嗓音比較接近的流派,就比較難區分,比如梅派,張派。有的人唱起來也是梅張不分,就是因為他根本就沒有理解這些流派的特點,掌握他們的特性,從而區分不開,唱起來梅中有張,張中有梅,比較典型的網上有一段胡文閣唱的《趙氏孤兒》,幾乎是顧此失彼,兩派的好處全沒有發揮出來,說是張吧,軟塌塌的,沒有力度,說是梅吧,一堆零碎,大氣全無。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去聽,看看我說的是不是那麼回事。
梅派傳人胡文閣
當然,有些粉絲,假如對流派的理解力若還沒到那一步,那肯定是弄不清楚的,若想在戲曲上有一定的鑒賞力,那起碼得知道梅和張的特點特性,區分開才能去欣賞,并且藝人哪裡唱的不好你能聽出來,挑出來,假如都不清楚,你談何挑毛病?不就是瞎聽嗎。
有人問我,你是怎麼樣區分各流派唱腔的?是不是拼命模仿其特點就像了?其實流派的特點并不是其表面聽的那麼簡單,如果你對這個流派不深入研究,停于表象,你就會顧此失彼,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你好像知道一點,但都是表皮,而且模仿出來的東西還不是那回事,你覺得挺好,别人聽了直搖頭,你甚至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怎麼努力也模仿不出神韻,學了半天自己一張嘴,就是不像。
票友的自娛自樂
其實,這樣的例子多了去了,網上就有許多,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
有人說,我為什麼非要照着那些大師的唱,我就想怎麼唱怎麼唱,我覺得好聽就行!好吧,您威武!還是那句話,這個世界永遠不缺擡杠的人,你願意幹啥就去幹吧,你的唱區别于任何人,自己覺得自創一派都行。
但是,我也常說,世界上的事情,可不是你劃出來的,任何行業都有規矩,就和馬路上十字路口的紅綠燈,你說我管它什麼紅綠燈,我想什麼時候走什麼時候走,想怎麼走怎麼走,說不定就撞死了!是吧。
繁忙的街道需要“規矩”
我舉這個例子,聽懂的明白的一看就知道,那些杠頭不懂,我也沒義務讓他們懂,社會分階層;人的智慧也有高低,什麼時代自以為是的蠢才從來不缺!有個杠頭天天跑我文章裡來噴我,說:“你怎麼老去說别人的毛病?”,我說是我能說出來,你倒是想說,你說的出來嗎?
一些流派的幾代傳人也是這樣,他們認識膚淺,追求表象的東西,深入不進去,他們實際都是停于表面的認識,抓住一點就認為得到全部,這實際是很可笑的,比如程派的習學者,故意把嗓子憋着唱,聲音也是橫音為主,不是橫立結合,而是橫音喉音結合,不是往上走,而是往下來。現在這種現象比比皆是。
程派名家遲小秋
程硯秋說過:“我的腔都是傳統的,說我唱腔新是不了解我,不了解旦角唱腔特點和創腔規律”。今人理解不了先師,所以,才有今天新程派的大粗喉音。他們實際把腦後音誤認為是喉音,有人說沒有腦後音,實際,腦後音是一種高位共鳴,并且,程先生在不同的文獻和朋友交談的記載中都有談過,實踐證明程派的發音确實也應該是這樣的。理解不了是有的人還不懂程派,不管他如何标榜自己。
實際京劇的流派特别是旦角,發聲用氣都是一樣的,由于發聲時,産生的共鳴的位置不同,依字行腔時字音的位置和發法不同,字音的四聲,五音四呼的控制着力點不同,就會有不同的音色,調值,力度,強弱,控腔的不同體現,就會形成不同流派的唱腔特點,掌握了這些,同樣的嗓子一張嘴流派的特點立現,這就是我的體會。
京劇旦角的四位宗師
拿梅蘭芳和程硯秋的唱法舉例,他們的唱法一聽就區别很大,這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他們的嗓音雖然不大相同,但這個不是重點,因為一個天分高的人,他如果掌握了流派的發聲用氣等特點以後,他能用他的嗓子,模仿出不同流派的唱法特點。
所以我說嗓音不是重點,重點就是我上面說的,用氣的力度,控音的強弱,四聲的位置,字音的長短處理,這些才是重點。
比如同樣一句唱,梅派他的行腔就比較中正,音色也是走的頭前共鳴,字音也是入字極短,不偏不倚,就如同書法楷書的中鋒用筆,“中正”是他唱腔以及流派的要點。
京劇大師:程硯秋、尚小雲、梅蘭芳
而程派就不同了,同樣的一句腔,同樣是頭腔共鳴,梅派往前打,程派就往後打,含蓄處理。再加上他的字頭比較長,控制的唱腔音色強弱對比也比較突出,一下子就形成了他自己的發音特點和特色,體現在唱腔上,雖然唱腔音色的大宗旨也是要求“圓潤”,但是由于程先生控音能力極強,唱腔也多是虛實強弱對比着唱,就形成了,有的如“鶴鳴九霄”,有的卻“細若遊絲”,跌宕起伏;纏綿悱恻的“變化”是程派的一個突出特點,後學的人掌握了他們的發聲特點,一張嘴流派的感覺立現,這就是我說的,區别和學習流派的認識以及方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