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德經書法全篇

道德經書法全篇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3 01:22:29

第三輯:字裡乾坤

四、漫談“道”、“德”

2013年,人民網評選出當時最具價值的20個漢字,其中“德”列第一,“道”列第十。這說明了“道”和“德”這兩個字在人們心中的位置。其實,這兩個字不僅在當時占據了人們心中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國有文字記載以來,在人們心目中就具有特殊的意義。從老子、孔子開始,到先秦諸子不厭其煩地運用,使這兩個字承載了無數思想家的理論核心,被賦予了無窮無盡的含義。

但是,溯其源,“道”與“德”造字時間都遠遠早與老子、孔子及先秦諸子,也就是說,先有字,後有各位思想家所賦予的思想,這也是中國文字所獨有的一種特殊文化現象。

如“道”字,甲骨文中沒有這個字,到了金文才出現。“道”字在金文中寫作,由幾個部分組成:(行,四通的大路)加上(首,代表觀察、思考、選擇)再加(止,行走),表示在叉路口幫助迷路者領路。有的金文加“又”(抓),表示拉住迷路者的手引路。有的金文則加“又”加“爪”,同時加“曰”(說明),表示領路者且牽且講,幫助迷路者弄清方向。造字本義就是當向導,給不知方向的人引路。小篆基本承續金文字形,省去“又”和“曰”。隸書将小篆的“辵”寫成;将小篆的寫成。當“道”的“向導”本義消失後,小篆再加“寸”另造“導”代替。“道”的初始本義在古文中還可以見到,如:《楚辭•離騷》中有“乘骐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史記•留侯世家》中有“乃學辟谷,道引輕身”。《管子•牧民》中有“道民之門,在上之所先”。同時,“道”也被當做動詞和名詞用,前者如:《易•系辭上》中有“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論語•為政》中有“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後者有:《莊子•養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自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随後,孔子在《周易·系辭傳》裡有句非常有名的話來诠釋“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由此成為中國古典哲學裡最重要的範疇之一。

從“道”字的初造和發展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出,“道”字的初始與後世所賦予的含義并沒有多少關系。道家講道,儒家講道,墨家法家都講道,這個“道”是哲學層面的問題,和“道”字的本義并無瓜葛,要從其字形分析出多少道理來,恐怕不容易。但是,我們換一個角度想,思想家們會随随便便選一個字就賦予其特殊的意義嘛?當然不會,被選中的字必然與後世所賦予的哲學内涵有着内在聯系。就拿“道”字的本義來說,首、足合成道,用“頭”去想,用“足”去走,在四岔路口引導迷路者走上某條路。而後世所稱的“道”,無論内涵多麼深奧,論述多麼玄妙,說白了就一句話:知道前進的方向,沒有迷惑,這就是道。由此看來,“道”字的本義,與後世所賦予的“道”的内涵多麼相契相合。

我們再來看在人民網評選中排名第一的“德”字。

“德”字在甲骨文中寫作,(行,四通大道)加上(直,不曲折,不猶豫),表示大道直行。其造字本義是指看清道路的方向,沒有困惑迷誤,大道坦然直行。有的甲骨文将四通大道“行”簡化為“彳”。金文承續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加“心”,突出心胸坦蕩的含義。小篆基本承續金文字形,在“直”與“心”之間誤加一橫。

從甲骨文的“德”來看,與金文的“道”有相同之處,就是都有(行,四通大道),不同的是“道”還不知道要走哪條路,需要引導,而“德”則大道直行,沒有困惑迷誤。

“德”同“道”一樣,也被後世的思想家們賦予了很多深具内涵的思想。在先秦時期,人們還沒有抽象的“道德觀念”,他們所推崇的是仁、義、禮、智、信等等,而“德”表示的是客觀規律。如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觀的核心;“德”則代表順應自然律的法則,是道家方法論的核心。覺者為道,悟者為德;心為道,迹為德;先天為道,後天為德;道為體,德為用。《莊子•天地》中說:“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遠古時代君王治理天下,崇尚無為而治,隻是遵守大自然的規律而已。成玄英《疏》曰:“玄古聖君無為而治天下,自然之德而已矣。”這和莊子所說是同一個意思。

《新書•道德說》曰:“六理、六美,德之所以生陰陽、天地、人與萬物也”。這裡也是把“德”用作客觀規律。但是,到了戰國後期,“德”字的意思開始發生了變化,成為一種樸素的對人生的哲學思索,并進入倫理範疇,漢朝以後,“德”字就完全變成了倫理範疇的道德品質之意了。《説文解字》曰:“德,升也”。這裡把德解釋為境界因善行而升華。《孟子•梁惠王上》曰:“德何如可以王矣?”《三國志•諸葛亮傳》曰:“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這裡的“德”都是指道德品質。

那麼道與德是什麼關系呢?《道德經》說,“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打個比方說,就是生孩子與養孩子的關系。道是天,管生;德是地,管養。孩子要成為君子,必須靠德的營養來培育,否則就可能成為小人。

道德作為人類品質、品行的一個詞彙,後來由唐朝韓愈在《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中提出;“道德之歸也有日矣。”他以善和惡、正義和非正義、公正和偏私、誠實和虛僞等概念來評價人們的各種行為和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他以後的人們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和社會輿論的力量,使人們逐漸形成一定的信念、習慣、傳統而發生作用。至此就使“道德”成為社會意識形态之一,成為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成為心靈的尺度。因此,凡是遵守一定的社會行為規範,具有良好品行的人,就被稱為有“道德”的人,其行為就被稱為有“道德”。“道德”就是維護宇宙自然和人類社會有序運行、健康發展的法力和動力。

一個“道”字,一個“德”字,卻具有如此豐富的内涵,蘊藏着巨大的信息,可見漢字的作用決不僅僅是一種書面的語言,而是一種文明的信息庫,是一種精神能量的載體。

道德經書法全篇(麻凡文集第三輯)1

道德經書法全篇(麻凡文集第三輯)2

道德經書法全篇(麻凡文集第三輯)3

道德經書法全篇(麻凡文集第三輯)4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