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羅山給人的總印象,便是光怪陸離的奇石和漫山遍布的山塘水庫,稀疏的林蔭,使得怕曬的人想去而又怕去。
國慶假期的天柱景區小環線,雖說天氣有點熱,但終究還算滿意。
景區入口三碼聯查有序通行,沿路寺廟興盛,天柱寺、天波府、胡公廟等一一呈現,民間信仰場所和宗教場所毗鄰而生,這也是溫州地域之特色。
天柱寺依山臨水而建,周邊繁木遮天,大出所料。下方那号稱“山上平湖水中天”的盤谷湖,視線開闊,水碧沙明,浮光躍金,群山環抱中,令人神清氣爽,耳目一新。
附近景點頗多,隻是大熱天,我們隻能走馬觀花。遠眺美人峰、天柱峰、彌勒峰,算是神遊。而盤谷湖邊的五折瀑,亦不見“雲垂煙接,萬練倒懸”,更别提五折之瀑形。或許,要趕在特定的時間,才能欣賞到這百餘米的多級梯瀑的磅礴氣勢。還有那“道人洞”(又名陶隐洞),據石碑記載為綿延數百米洞窟群,怎奈觀海寺僧衆正在做“法事”,不便打擾,隻好作罷。
我們循古道而行,時上時下,一路悠悠。猛烈的陽光,有點刺眼,藍天白雲似乎特别近。濕透的汗衣濕了又幹,幹了又濕,而那石階擡升段,不亞于百斤重擔之考驗。偶遇幾處小樹林或巨石陰處,便認為是老天爺的神賜,其實幸福也簡單。
此次小環線,就像是撿漏。景點遇上一個算一個,無須費神漫山尋。
途中不時出現奇石,或孤零零矗立,或三三兩兩擺放,個性十足。其中,較為形象的有螞蟻石、河馬石、大象石、蘑菇岩,還有那被驢友戲稱的“龜回頭”。
螞蟻石,側面觀之,昂首挺胸,四肢粗壯,活脫脫山間超大螞蟻王,把守着要沖。人行腹下,居然暢通無阻,令人驚奇不已。由内而外觀之,巨石又成頂天立地之狀,盡展陽剛之美。
穿底而過,下行十餘米,便是一頭大“河馬”,它半掩于綠叢中,映着不遠處的盤谷湖,看樣子就好像是剛剛從湖中爬上來似的。
而途中的另一處怪石,更是奇特。一隻海龜也好像剛剛從水中爬上山坡,卻又萬般不舍,一步一回頭,深情回望,形成奇妙的“龜回頭”。
再細瞧,身邊緊還緊挨着一隻翹首坐立的石蛙,像極相迎擁抱,難道又是一段神奇的龜蛙戀?
而換個角度觀看,上部分又形若磨菇之狀,可謂移步換景,變化多端。
一些四不像的孤石,不需細心琢磨,頑皮的驢友,直接實力攀爬而上,用實際行動體會征服之快感。
驢行者的喜悅總是表現在攝影上,你站在石頭上看風景,可你也成了别人眼中的風景。或許,這也可以理解為人與自然的和諧。
其實,說大羅山是一個奇石博物館,也不為過。衆多的天然石頭景緻,分散于大山,單一的花崗岩,千年之風化,自成風光。不行此地,又怎能想象它的無窮魅力!
銀河水庫上方的水簾洞,引起我們的極大興趣。眼前隻見一巨石橫亘,走近,但見底下留有一扁形空隙,仔細打量,原來是洞口,上方石壁上寫有白色的“水簾洞”三字。
踏進低矮的洞門,裡面突然變寬,足可容納三四百人。洞中高台上供奉有“齊天大聖”,洞廳有“聖泉”長年不竭。幾位虔誠的隊友喜出望外,正好補給水源。隻是詫異“水簾”不知何處?
洞深處,漆黑一片,好奇心促使我們一探究竟。沿洞中陡峭石階螺旋而上龜行四五米,突見一絲亮光現于洞頂,越往上越亮。原來,這裡便是水簾洞的隐秘出口。
料想,雨季來臨,洞口自然便形成水簾下垂。
山洞出口處建有眺台,可正面欣賞銀河風光,實乃觀景好位置。
眺台上方,又有一人工石拱洞,洞中山石淩亂,穿洞而出,便可繞回水簾洞。
經曆漆黑考驗,接連兩次洞穴穿越,仿佛一場人生輪回,切換于虛幻與現實之間,餘味無窮。
我們就此折返,穿過銀河大壩,沿長坑古道下山。道上偶見遊人三三兩兩上山,可見這裡是景區主幹道。
然而,此次帶給我們最大的歡樂,還是澗中戲水。正應了“好戲還在後頭”。
在半山腰的一處溪澗裡,幾個巨大的頑石上下錯落,形成僻陰處,下面自然延伸,剛好可以躺下休息。而山泉自旁側高處跌落成水瀑,又沿石闆坡天然凹槽筆直下流,水霧飄逸,水泡翻滾,白花花一片,叮咚之音不絕于耳。此時,集體側卧于驢友戲稱的“龍床”上,雙腳自然浸泡于冰清的流水中,那種舒心,别提有多美了。
有驢友興奮之餘,直接跳入水潭,借助水瀑來一次天然噴淋洗發,可謂酣暢淋漓。
此次小環線,計約十一公裡,算是山場溜達,多人意猶未盡,隻待下次再聚首。
無山不風景,無水不成歡。大羅山的山水風光别具一格,自成一體。隻有山水的融合,才是完美的驢行。大羅山的特色風光,尤其是那奇石神韻,總是随着不同角度和不同眼光,不斷地變化。而不同的路線,總能走出不同的精彩。每每登行,感覺各異,這才是大羅山的魅力所在。
文:瓯江帆影 (圖片由瓯江帆影、呈省、阿土、難得糊塗、Jack、蒜泥-啊健、楠溪江、百草等人提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