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有一種面食叫不爛子,也叫酷累、馉壘。
做法簡單得很:蔬菜擦絲切塊,拌上面粉,上籠蒸熟,蘸上油潑辣子趁熱吃;若是放涼,油鍋裡炝幾個花椒蔥花炒着吃,味道更是妙不可言。
山西面食炒不爛
這種看似簡單的面食,卻是非常地不簡單:别名多,流行地域廣,曆史悠久,文化積澱相當深厚。東到齊魯,西到陝甘,北到壩上,南到鄂皖,飄香大半個中國一千多年。
别名有多少?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語。這種面食,不但因地域方言不同,也因所用食材不同,各地的叫法也不盡相同。
炒酷累
馉壘,谷壘,菜疙瘩,不爛,拔爛,楮不揪,塊壘,窟壘,粉蒸菜,鍋壘,盔壘,不漏子,圐圙,苦累,蒸麥飯,馓菜,庫倫,焪焪飯,撓撓,拌面,打傀儡,洋芋擦擦,山藥擦擦,土豆團團,山藥丸丸……
其實,還有很多呢,我都數不過來了。你們那裡叫什麼呢,不妨都來說一說。
地域有多廣?山西面食,天下第一。東到娘子關,西到黃河邊,南到風陵渡,北到雁門關,不管在哪個縣城哪個村子,都能吃到炒不爛子。也不論什麼蔬菜,隻要水分不是特别足的,香芹、荠菜、莴筍葉、茵陳、苜蓿、茼蒿、菠菜、茄子、辣椒、豆角、土豆,甚至榆錢、槐花、柳芽、楮穗,幾乎都可以用來做不爛子。
粉蒸菜
山東魯菜,自成一系,其中就有一道蒸拌菜,用料、做法跟山西的不爛子大同小異。
在北方很多省市,也都能見到這道吃食,隻不過叫法不一樣。
河南叫粉蒸菜,河北叫苦累,内蒙有些地方叫不爛子,有些地方叫圐圙,甘肅、青海、甯夏等西北地區叫焪焪飯,北京、天津叫打傀儡。
陝西的叫法就多了,關中自古盛産小麥,就叫麥飯;陝北适産洋芋,就是土豆,所以叫洋芋擦擦;還有的地方叫菜疙瘩、土豆團團。
南方人吃不吃這道面食?
安徽人就吃,他們叫楮不揪。楮不揪就是楮樹的花蕾,形如棒槌,俗稱"毛毛蟲"。摘下洗淨,拌上面,撒點鹽,上籠蒸幾分鐘,出鍋後,噴上蒜泥,滴幾滴香油,吃得人美滋滋的。
楮不揪
湖北人也吃,天門蒸菜,自古飄香,有4600多年曆史的天門蒸菜,怎麼能少了這道吃食呢?
天門當地曾有這樣的傳說:王莽代漢後,天災頻繁,民不聊生,許多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後來,農民起義軍被困糧絕,便磨米成粉,拌合野菜甑蒸,竟使難以下咽的野菜成為可口美食,人稱"綠林菜",就是後來的粉蒸菜。
曆史多悠久?作為一種民間飯食,有史料記載的曆史至少可上推至宋元時期。
南宋劉克莊《哭孫季蕃》:"自有菊泉供祭享,不消麥飯作清明。"
陸遊《戲詠村居》:"日長處處莺聲美,歲樂家家麥飯香。"
朱熹也寫過一首《麥飯》詩:"蔥湯麥飯兩相宜,蔥補丹田麥療饑。"
詩中所說的"麥飯",就是山西人口中的"酷累" "谷壘" "不爛子"。
石磨
有人說,這種面食的曆史,應該比史料記載的還要更早。公元前一世紀前後,石磨的出現,麥粒磨成了面粉;面粉的出現,面拌菜這種美食,也就自然而然地應運而生。
唐代佛教鼎盛,素食之風大行,不僅信奉宗教長年吃齋茹素者衆,關于這類飲食的研究和制作也極為蓬勃。
及至宋朝,國強民富,素食已不再是百姓不得已的選擇,這種面拌菜自然就成了人們喜好的飲食之一。
炒谷壘
到了明、清兩代,素食又有進一步的發展。袁枚的《随園食單》、薛寶辰的《素食說略》是這一時期有名的素食食譜,記載了上百種蔬素菜品的做法。薛寶辰在《素食說略》中說:"秦人以菜蔬和幹面加油、鹽,拌勻蒸食,名曰麥飯。"
文化積澱多深厚?山西人說,這種面食起源于晉地,并有史料為證:
元代無名氏雜劇《村樂堂》第三折:"後興,同知相公叫我牢裡問事去,着你娘做些酷累來。"
還有:"是甚飯?〔俫兒雲〕和和飯。〔正末雲〕着你娘做些酷累來,又是和和飯夾。〔俫兒雲〕打你奶奶嘴!胡說!吃了罷。甚麼酷累酷累"。
元代雜劇資料圖
元雜劇中要吃"和和飯"和"酷累"的"正末所扮令史張本",就是現屬山西呂梁地區的汾州西河縣人。
和和飯,是一種湯、菜、面三合一的飯食,山西人幾乎每天都吃。把小米、蘿蔔、南瓜、土豆、豆角等混煮至粥狀,再煮入短面條或抿尖,撒點食鹽,再炝個蔥油倒進去,十分可口。但湯多面少,不耐飽,兩大碗下肚,不等熄燈入睡,肚子就咕噜噜叫了。所以,吃和和飯,一定得吃點幹飯墊一墊。酷累,就是最好的選擇。
酷累,是"窟壘,谷壘,盔壘"的異寫,是一種菜面合一的飯食。各種新鮮蔬,差不多都可以用來做蒸拌面,美味可口,扛饑耐餓。
到了康熙以後,土豆在山西得到大規模種植,土豆絲便成了做不爛子的主要食材。
麥飯
陝西人也說,這種面食是他們的老祖宗發明創造出來的,"麥飯"這個古老的名稱就是明證。
成書于公元前40年的識字與常識課本《急就篇》就有"餅餌麥飯甘豆羹"的記載。
晉景公因為一碗麥飯,殺了術士桑田巫,自己也一不小心掉在茅坑裡淹死了。
麥飯,最早指的是麥粒蒸飯。在唐宋之前,中國北方最主要的糧食作物是粟(小米),其次才是小麥。
麥仁
粟是中國先民最早培育出來的,在西安半坡遺址中就出土有大量的碳化粟;而小麥則是從西亞引進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
最初,小麥并不是磨成粉,而是脫殼後,麥仁連帶麸皮一起吃。
麥仁堅硬,不僅口感粗糙、味道差,而且難消化,吃多了,肚子會漲,遠遠比不上小米蒸飯好吃,所以唐人顔師古說:"麥飯豆羹皆野人農夫之食耳。"意思是窮人才吃麥飯。
三國時,袁術被劉備擊敗後逃至江亭,随行的廚子做好麥飯呈上來,錦衣玉食慣了的袁術覺得難以下咽,不由感到悲憤交加,吐血而亡。
山西面食,天下第一
毫無疑問,這種粒食法的麥飯,跟今天的面拌菜的麥飯,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但是,「麥飯」這個名稱,一直在陝西關中地區留存下來,客觀地說,今之麥飯與古之麥飯,應該是有一定的淵源關系的。
那麼,這道吃食到底起源于何時何地呢?現在,還真的有些說不清了。
反正自打春秋時起,秦晉兩國不止一代互相婚嫁,好的跟一家人似的。
秦晉之好,不僅僅是一種政治上的聯姻,也是兩地文化、習俗的深入交流。
所以說,麥飯也好,不爛子也罷,反正都是咱中國人的飲食文化。(張文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