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堯臣(1002-1060),世稱宛陵先生,宣城人。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
梅堯臣初以恩蔭補桐城主簿,曆鎮安軍節度判官。于皇佑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嘉佑五年(1060年),梅堯臣去世,年五十九。
梅堯臣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号"蘇梅",又與歐陽修并稱"歐梅"。為詩主張寫實,反對西昆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譽為宋詩的"開山祖師"。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梅堯臣雖然在仕途上極不得意,而在詩壇上卻享有盛名,他懷着無限的悲憤、苦悶、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寫出了大量的激動人心的詩篇。在當時,他和蘇舜欽齊名,在詩壇上聲望很高,被稱為"蘇梅",又與歐陽修交好,都是北宋詩歌革新運動的推動者,對宋詩起了巨大的影響,與其并稱"歐梅"。他積極支持歐陽修的古文運動,他的詩作分為古淡與刻畫兩種,為當時人所推崇。歐陽修曾自以為詩不及堯臣。陸遊在《梅聖俞别集序》中,曾舉歐陽修文、蔡襄書、梅堯臣詩"三者鼎立,各自名家"。
梅堯臣關心現實,接近人民,詩風強調《詩經》《離騷》的傳統,主張詩歌創作必須因事有所激,摒棄浮豔空洞的詩風。
在藝術上,梅堯臣注重詩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點,提出了狀難寫之景如在眼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引)這一著名的藝術标準,并提倡平淡的藝術境界:作詩無古今,惟造平淡難。
梅堯臣的創作實踐與其創作主張是一緻的。他的詩歌富于現實内容,題材廣泛。他了解農村生活,在早期就寫了一批關懷農民命運的作品。
梅堯臣的詩以風格平淡、意境含蓄為基本藝術特征。他善于以樸素自然的語言,描畫出清切新穎的景物形象。如《魯山山行》描寫晚秋山間荒涼幽靜的景色,細緻入微。此外,五更千裡夢,殘月一城雞(《夢後寄歐陽永叔》),最凫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醜枝(《東溪》),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考試畢登铨樓》),都是意新語工的寫景佳句。但他的詩也時有雄奇、怪巧的一面,如《黃河》、《夢登河漢》,涵渾壯麗,和他的一般風格迥異。由于他作詩受韓愈、孟郊的影響較大,藝術上有過分議論化、散文化的傾向,有時語言過于質樸古硬,缺乏文采。這些弊病都可以認為是端正華而不實的詩風所付出的代價。
他對開辟宋詩的道路作出了重要貢獻,歐陽修稱梅詩"譬如妖韶女,老自有餘态。"劉克莊在《後村詩話》中稱之為宋詩的"開山祖師"(《後村詩話》)。龔嘯說他"去浮靡之習,超然于昆體極弊之際,存古淡之道,卓然于諸大家未起之先"(《宛陵先生集附錄》),胡仔《苕溪漁隐叢話後集》稱"聖俞詩工于平淡,自成一家"。錢鐘書稱他:"主張'平淡',在當時有極高的聲望,起極大的影響。"
梅堯臣為人誠厚,清高自持,頗能體察民間疾苦,盡自己的力量做了許多惠政于民的事情。他經常深入鄉間百姓家微服私訪,與農人、與燒瓦匠、與貧婦交談,了解民間疾苦,還親自趕赴山林大火現場,洪水泛濫的溪流進行實地察看;他革除弊政,事必躬親,當時建德為山區小縣,縣署外有圈破舊的竹籬,需要修護,因此成了向官吏勒索的借口,梅堯臣來後果斷以土牆代替,并在院内植了一叢竹子。
當地民衆為了紀念梅堯臣,把縣城所在地取名"梅城",延續至今。
思念京城,渴望受到重用。趁:跟随。常參:宋制文官五品以上每天參加朝見,稱常參官。梅堯臣回鄉前官太常博士,得與常參。舊溪:指家鄉宣城有二溪。千裡夢:夢到千裡外京城。往:指夢中赴京華與歐陽修相會。浮生:人生。理可齊:?山王:山濤、王戎,指歐陽修。竹禽:即竹雞,善啼,栖竹林内。
6. 送門人歐陽秀才遊江西/梅堯臣客心如萌芽,忽與春風動。又随落花飛,去作西江夢。我家無梧桐,安可久留鳳。鳳巢在桂林,烏哺不得共。無忘桂枝榮,舉酒一以送。鳥哺,指烏鴉、凡鳥。平庸之輩7. 東溪/梅堯臣行到東溪看水時,坐臨孤嶼發船遲。野凫眠岸有閑意,老樹着花無醜枝。短短蒲茸齊似剪,平平沙石淨于篩。情雖不厭住不得,薄暮歸來車馬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