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清朝的文武官員的補子

清朝的文武官員的補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29 11:09:56

在講到清代六部排名的時候,一般都是按照吏、戶、禮、兵、刑、工這樣的次序。吏部排名第一,工部排名最末争議應該不是很大(盡管筆者不是這麼認為的),至于戶部和禮部到底誰排第二,意見恐怕就不那麼統一了。

清朝的文武官員的補子(清代的禮部在六部中能排進前三名嗎)1

六部如何排名其實不必過于糾結,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自然也就不同,這裡還是想和各位探讨一下清代的禮部,從更深層次去認識這個既熟悉而又陌生的部門。

禮部的職掌

清代的禮部,是天聰五年所設六部中的第三部。根據《清會典》的記載,其職官的名額為:滿、漢尚書各一人,左右侍郎滿、漢各一人。

禮部顧名思義,從大的方面來講就是管理國家祭祀、禮儀方面的部門。具體來說是管理國家祀典、慶典、軍禮、喪禮,接待外賓與科舉、學校等事務。

如果再細分,祀典又包括祭天地、神祗、太廟、陵寝、曆代帝王、先生先賢、忠烈名臣等,這都屬于“吉禮”;

清朝的文武官員的補子(清代的禮部在六部中能排進前三名嗎)2

慶典,包括登基、傳位、親政、婚嫁、慶壽、冊封、頒诏、筵席等,這些叫“嘉禮”;

軍禮,包括大閱、親征、命将、納降、凱旋、獻俘、日月食救護等禮;

喪禮,包括帝後大喪、妃嫔、皇子、親王等喪,叫做“兇禮”;

接待外賓,包括朝貢、敕封、官員相見等,叫做“賓禮”。

禮部和其他各部一樣,都有具體分管某一事務的“清吏司”,禮部共有四個清吏司,分别為:儀制清吏司,掌嘉禮、軍禮;祠祭清吏司,掌吉禮、兇禮;主客清吏司,掌賓禮;精膳清吏司,掌典禮筵席。

禮部的地位

封建時代尤其重視禮儀,禮部作為主管部門,地位相比于其他部門較為優越。而且清代的禮部官員任職條件也最高,從明代時期就規定,禮部尚書、侍郎必須是進士出身,到了清代中後期,甚至要求是翰林出身。且朝廷規定,凡是花錢買官者,一律不得在禮部任職。

清朝的文武官員的補子(清代的禮部在六部中能排進前三名嗎)3

這一點不難理解,因為主持國家禮儀和科舉是十分神聖的,隻有那些科班出身,飽讀四書五經,深谙儒家倫理之士,才配擔任禮部堂官。

擔任禮部尚書之人,一般都是當朝的大儒或是具備很高的學識,在文人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換句話說,禮部尚書、侍郎是官員隊伍中學曆最高的,比其他各部在出身上占有一定的優勢。

不過,禮部這個部門也比較尴尬,主持的事務大多都是一些看起來高大上,但又很少涉及人事、軍事、經濟等重要政務,因此盡管地位很高,卻遠離權力核心,是一個比較邊緣化的部門。也就是說,禮部地位很高,實際行政權力卻很有限。

禮部的排名

前面提到,清代的六部排名中,理論上來講禮部排第三,僅次于吏部、戶部。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禮部和吏部、戶部相差甚遠,甚至不及兵部和刑部。

清朝的文武官員的補子(清代的禮部在六部中能排進前三名嗎)4

吏部主管的是人事任免權,戶部主管的是财政大權,而且這兩部涉及的事務十分繁瑣,人員配置也遠遠多于禮部。對于皇帝而言,禮儀不過是面子上的工程,而隻有官員任免、财賦收支才是事關國家的根本。

這一點從晉升上也可以看出來,六部尚書是大學士、軍機大臣的後備人選。清代的内閣大學士選拔和明代的完全不同,明代時禮部尚書是很容易入閣的,但清代各朝,入閣拜相的以吏、戶兩部居多。

比如陳廷敬、張廷玉、劉統勳、于敏中、和珅、傅恒、曹振镛等等,都是從吏部、戶部任上入閣的,少有禮部尚書。當然這個也不絕對,禮部尚書入閣、入軍機的也是有的,隻是較為少見。

清朝的文武官員的補子(清代的禮部在六部中能排進前三名嗎)5

上面提到,禮部尚書的任職條件高,需是進士或翰林出身,且在文人中有很高的威望。而這一點恰恰又是他們的劣勢,因為讀書讀得多,就越容易清高,越是清高就越不合适從事實際的行政工作。因此,皇帝從一定程度上對禮部尚書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思想,深知這些人不适合在内閣、軍機處參與軍國重務。

從官場利害的角度而言,禮部和其他部門也很難産生交集,不管是在京的各衙門,還是各省的督撫大員,牽涉最多的還是官員考核任免、核銷經費、刑案等日常事務,和吏部、戶部、刑部打交道也最多。

禮部所管事務多為清要,和其他部門産生的交集的也就是科舉,至于祭祀、冊封、接待外賓一類的,對于各級大小官吏而言,并無多大關系。

需要提出的是,朝廷也将禮部尚書、侍郎作為對一些退休官員,或是地方上一些清廉官員死後的追封。這也是皇帝對那些志趣高雅、以儒家倫理見長官員的一種獎勵。

清朝的文武官員的補子(清代的禮部在六部中能排進前三名嗎)6

不難看出,以實際權力而言,清代的禮部雖然地位較高,但因很少參與主要的行政事務,所以在排名位列吏、戶、兵、刑之後,位列第五是比較合理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