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元宵節僅剩兩天的時間,大街小巷跟平常一樣,提前挂上了花燈。
這其實是有傳統的,在古代有“試燈預賞”之事,即在元夕之前張燈結彩,慶賞佳節,其盛況僅次節日當天。
南宋詞人姜夔就在試燈的晚上賞燈去了,還牽出了一番深沉的感慨——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觀燈 宋·姜夔 巷陌風光縱賞時,籠紗未出馬先嘶。 白頭居士無呵殿,隻有乘肩小女随。 花滿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來悲。 沙河塘上春寒淺,看了遊人緩緩歸。
什麼樣的感慨?無非是:少年情事老來悲。
姜夔是個癡情人,他忘不掉少年時代邂逅的一位姑娘,于是在梅花盛開時想起她(“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在遊湖時錯認了她(“雙槳來時,有人似、舊曲桃根桃葉”),在正月十一賞燈時念起了她(“花滿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來悲”),在元夕之夜又夢見了她(“夢中未比丹青見,暗裡忽驚山鳥啼”)……
少年情事愈美,老時的悲哀就愈重,在姜夔看來,就是這樣。
下面來看全詞:
首二句寫權貴子弟出行賞燈的盛大場面,詞人抓住“籠紗未出馬先嘶”這樣一個細節,從側面烘托出王孫公子前呼後擁、縱情遊賞的情景,簡潔有力,含蓄有味。
接着二句是自身的寫照,與首二句形成鮮明的對比。詞人自稱“白頭居士”,概括出自己輾轉流離、寄人籬下的人生際遇,流露出功名未就、人生易老的感傷情緒。作為“白頭居士”,作者自然沒有儀仗隊伍或随從(“呵殿”),陪着自己的隻有“承肩小女”而已。
過片先寫夜景,再抒感慨。“花滿市”三字,是對元宵節前夕繁華燈會的概括,而“月侵衣”三字進一步渲染出夜色的美好,讓人浮想聯翩,仿佛“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少年情事”還在昨夜,而人生已經步入到了暮年。故緊接着便是一句長長的嗟歎——“少年情事老來悲”。
這一句感慨頗深,其中蘊有追悔之意,也暗示出此段“少年情事”令人難忘,帶給人無窮無盡的折磨與痛苦。因此,詞人在《鹧鸪天·元夕有所夢》一詞中慨歎“當初不合種相思”。再回過來看,“花滿市,月侵衣”句,實是“以樂寫哀”之筆。
“沙河塘上春寒淺,看了遊人緩緩歸”二句,寫燈會散去,詞人伫立在沙河塘上目送遊人歸去,心中頓生孤寒寂寥之感。遊人賞盡美景,緩緩而歸,何等的閑散惬意;而詞人賞燈,卻觸發了心中的隐痛,一時間難以走出悲傷。對比之下,更反映出詞人漂泊無依的身世之苦和舊情難忘的酸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