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館藏文物中,有一批青銅器被擺在非常顯眼的位置展覽,往來的遊客無不被它們奇特的造型,精湛的技術所折服。這批青銅器包括簋、盉、壺等,一共5件禮器,它們全部來自同一個地方——陝西省臨潼市西段村。
在五件國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一件名叫“利簋”的青銅器,因為發音與“厲鬼”相同,它還被參觀者戲稱為閻王爺的禦用器物。文物專家介紹說,簋在商周時期,是一種餐具,用來盛放煮熟的各種飯食。在商周時期,青銅是隻有貴族才能使用的貴重物品,所以青銅簋一般隻有王後才能使用,一般百姓根本用不起。
簋除了用作餐具,它還是一種重要的禮器,在《周禮》中記載:“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說明簋與鼎一樣,都是在祭祀天地、祖先時的一種禮器,不同身份使用的數量也有嚴格的要求,絕對不允許任何人僭越。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這件青銅簋,在地下沉睡了三千多年,直到1976年春天,陝西臨潼縣零口公社西段大隊興修水利的時候,一位挖土的農民偶然間挖出了地下的青銅器窖藏,聞訊趕來的考古隊将它從地下挖出,才讓這件國寶重見天日。
經過仔細勘探、挖掘之後,考古隊發現這是一座西周早期的古代遺址,面積超過兩萬平方米,村民發現的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窖藏,共出土青銅禮器5件,其它青銅器、兵器、車馬器總共100餘件。
陝西省作為中國地下文物最豐富的省份之一,每年出土的青銅器不計其數,所以這件青銅簋在出土之後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隻是被當做一般文物收藏于縣文化館。一次偶然的機會,一位古文字專家意外發現,在青銅簋的底部刻有銘文,一共32個字。正是這32個不起眼的銘文,揭開了一個千古謎團。
利簋底部的銘文是:“珷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右史利金,用作施公寶尊彜。”
銘文發現之後,有關部門立刻組織100多位古文字學家,曆史學家,對銘文進行翻譯、解讀。最終弄清了32字銘文的意思: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天剛亮,周武王下達了進攻商朝首都朝歌的命令,戰鬥一直進行到晚上,周朝大軍才攻克朝歌。為了慶祝勝利,在戰鬥結束八天之後,周武王論功行賞,賞賜給右史(官名)利(人名)青銅。利為了紀念,就用這些青銅鑄造了一件簋,來紀念自己的祖先。
《尚書·牧誓》、《周書·世俘》等文獻對于武王伐纣的這場戰鬥都有記載,史稱“牧野之戰”,但對于戰鬥進行的具體時間,卻一直是個謎。數十年來,研究先秦史的各路專家甚至給出了40多個結果,時間相差一百多年,直到“利簋”的出土,才确定“牧野之戰”發生的時間就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同時利簋也是現在已知的最早的一件西周青銅器,而且它對于商周時期的斷代研究,有着裡程碑的意義,曆史、文物價值無可估量。因此,利簋被收錄為“國家寶藏”,為确保安全穩妥,100多位古文字學家,曆史學家聯名上書,要求對利簋采取最高等級的限制,禁止出國展覽。
參考文獻:《周禮》、《尚書·牧誓》、《周書·世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