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特語屬于中期伊朗語的東部語言。粟特人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于中亞以撒馬爾罕、布哈拉為中心,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大體範圍相當于今天的塔吉克斯坦北部和烏茲别克斯坦南部。
但是隸屬于波斯帝國,後又歸屬于亞曆山大帝國。
其後粟特人相繼被嚈哒人、突厥人統治。
到8世紀上半葉,阿拉伯人控制了粟特,粟特古國逐漸消亡,粟特文也随之湮滅。
粟特古國在漢文史籍中又作粟弋、速利、孫鄰、蘇哩、修利、粟特等。
在古波斯語和阿維斯陀語中作 Sughda, 在巴列維語中作 sūlik。
此外,還有 Surik,Sogd等不同寫法。
窣利地處烏浒水(今阿姆河)與藥殺水(今錫爾河)之間。
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曾對窣利的地望和文字情況作過簡要記述,”地名窣利,人亦謂焉。文字語言,随即稱矣。
字源簡略,本二十餘言,轉而相生,其流浸廣。粗有書記,豎讀其文“,即指出粟特文是一種拼音文字,有20多個字母,文字豎寫。
一般認為粟特文字母來源于叙利亞的阿拉米字母,它在阿拉米草書的基礎上根據當時粟特語的發音特點創制。
這套字母隻表示輔音,不表示元音,中國境内發現的粟特文有3種字體,不同字體的字母數目也不相同。
一般來說:①摩尼體,有29個字母,是用來書寫摩尼教經文的,字體工整而結構精美,随粟特移民傳入許多地區;
②佛經體有17個字母,公元500年前後出現;
③古叙利亞體,有22個字母,是當時景教徒用來書寫景教文獻和基督教經典的。
行款有從右向左橫寫和自上而下豎寫兩種。傳世文獻有摩尼教、基督教,佛教的經典以及非宗教的文書如商業書信等,寫作年代集中在8到11世紀。
粟特語屬于中期伊朗語的東部方言。粟特人曾對維吾爾及其後人的文化産生過重要作用。
維吾爾族人曾經使用過的回鹘文就是在粟特文字母的基礎上創制的。
粟特文文獻大都是基督教、摩尼教和佛教等宗教内容。
粟特文字母由一種地區性的阿拉米字母發展而來。
它和閃米特字母一樣,全部都是輔音字母。
一般情況下元音不予表明。在中國境内發現的粟特文文獻主要由三種字母書寫,即粟特字母、摩尼字母和古叙利亞字母。因字母體系不同 ,其字母數量也各不相同。
又稱窣利文。古代窣利人使用的一種拼音文字,用以記錄當時流行于中亞及中國西北部的商業語言──窣利語,也有人用這種文字書寫宗教文獻,其中尤以佛經為多。
這種語言屬印歐語系、 伊朗語族東支,同波斯語和古和阗語關系密切。
資料整理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