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屏(1874~1949),字玉山,嵩縣庫區鄉戴村人。祖居伊川張嶺,後遷居伊南戴村(今上坡)。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生。幼年張家境貧困,兄妹4人,屏居長,其父給人家看蠶坡,佃種幾畝簿地,維持生活。及長,他給人家當雇工。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生。20歲,他不甘受饑寒和壓迫,與鄉鄰好漢結夥拉杆,到外地富戶、豪商家以拉“票子”辦法索取錢物。看是匪,實非匪也。其一,張屏宣稱對索來的财物,除杆夥用以外,把剩餘财物分給貧困農民。其二,對搶來的“票子”不論老少,不使用酷刑毒打,對拉的女“票子”不侮辱,不虐待,不毆打。并且對長輩視為親生父母一樣尊敬。對年幼者視為同胞兄弟姐妹看待。其三,凡搶來的“票子”,首先搬椅讓坐、遞煙、倒茶、安慰,甚至還要同“票子”同桌吃飯。其四,若轉移“票子”,即派人把“票子”擡着走或騎馬。其五,對待“票子”家屬送到贖金時,則隻收大部,尚留少部退回原主使用。其六,對“票子”還要結識為幹親、稱幹爹、幹娘、幹兄、幹弟。并贈銀鎖、銀镯、金項圈。其七,當“票子”返回時,還派人擡送,或騎馬送至故裡,保證安全到家。并囑咐“票子”,今後若再遭此事發生,要告訴我張屏,一切由我負責。張屏拉“票子”要贖金,采取商議辦法。有一次,張問被拉來的“票子”:“根據你家情況能拿來多少銀兩?”“票子”答:“可拿銀币1000元整。”張說:“拿500如何?因你家今後還得過日子哩!”這“票子”滿面笑容,立即寫信告訴家中及時送來贖金。
清宣統年間,木植街升坪村被另一土匪段祺将村民的房屋燃着,火光沖天,濃煙滾滾。适逢張屏杆首路過,立即率衆救火,救出10個小孩,一個一個擺放路上,張屏走時,又在每個小孩身上放銀元10塊,以示關懷。衆鄉鄰稱頌真是“仁義老張屏”。木植街鄉翟嶺村翟水娃,一次被張屏部下當“票子”搶去,其父病情嚴重。時有翟水娃的胞兄翟玉山先去求見張屏說,家裡财帛空空,父有重病,危在旦夕,若能恩放歸裡,待父病情好轉,一定重謝。張聽後,立即放翟水娃随兄返裡。村民稱頌說:“張屏是匪非匪,辦事通情達理,不愧為仁義老張屏。”仁義張屏,名傳鄉裡,入杆者與日俱增,達百餘人。後,王天縱邀張屏杆首到楊山結拜為盟兄弟,排行老三。
宣統三年(1911),武昌起義後,張屏随王天縱等楊山弟兄,響應同盟會号召,造反滿清,轉入陝西,參加秦隴豫東征軍,任一标營長。
1912年,鎮嵩軍成立,他被編入第二标任營長。同年10月,他随鎮嵩軍回豫西“剿匪”。
1914年,鎮嵩軍在栾川與任天赦杆衆200餘人交鋒。任力不能抵,竄逃内鄉。鎮嵩軍乘勝追擊,至細辛,杆首任天赦被擊斃,其部交械投降。時有任天赦搶娶為妾的民女高玉蘭釋放歸裡。鎮嵩軍中官兵多人見玉蘭姿豔俊多,要求上級批準與其成親。鎮嵩軍官佐商:“誰要與高玉蘭結婚,必須離職離軍。”張屏就借此納妾,與玉蘭結婚。衆說紛雲張屏不當團長要玉蘭。
1916年張屏下野,歸故裡,攜妾居嵩城高都街。後,張患眼病(白内障)。
1930年,中原大戰結束,張钫時任段軍第20路軍總指揮,調訪洛陽時,專程到嵩探望張屏,并讓他同車赴洛醫治,後委任為20路軍顧問,月薪銀币100元。
1937年冬,張钫下野,張屏亦被免職。爾後,張屏回故裡戴村,率村民改道永定渠,又改灘造地,使百畝良田常年通水灌溉,得到村民稱贊。
1944年,日軍進犯豫西,嵩縣城淪陷。張屏将玉蘭和其子女留住縣城,他又與原配夫人王香歸原籍居住。同年冬,國民黨85軍駐防瓜坡(今紙房鄉轄)的金營長,到戴村借故說:張其子張璞參加日僞保安團,剿了張屏的家,并帶走了張屏。後經人說合,張被釋放返裡。自此,多度寒日終老。
1949逝世,終年75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