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必究 授權轉載見文尾
大年初二、初三到啦,這是中國大多數地方已婚夫婦一起回女方父母家探望妻子二老雙親的日子,各地出嫁的女兒在這一天要回娘家,夫婿原則上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 而且通常要攜帶各種禮品,這也是中國農曆新年系列民俗活動的一個重要内容。
說到這,不由得我們想起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朱明瑛唱的那首曾經紅遍大江南北的河北民歌《回娘家》(實際上是翻唱鄧麗君的《小媳婦回娘家》):
“風吹着楊柳嘛 唰啦啦啦啦啦啦
小河裡流水 得兒 嘩啦啦啦啦啦啦
誰家的媳婦兒 她走得忙又忙呀 原來她要回娘家
身穿大紅襖 頭戴一枝花 胭脂和香粉她的臉上擦
左手一隻雞 右手一隻鴨 身上還背着一個胖娃娃呀 ……”
這首歌很明顯是刻畫“小媳婦(已婚女子)”回娘家探親的場景,歡快活潑、诙諧風趣,雖然沒有說一定就是描摹女子春節回娘家的生活畫面,但是春節回娘家“省親”是中國已婚女子從古到今最典型、最集中的一種民俗現象,把歌中情形看做是春節發生的也未嘗不可。
“省(xǐng)親”就是歸家探望父母的禮俗。由于過去女方隻要嫁人,就算是男方的人了;而通常小夫婦是和男方父母同住的,朝夕相處,所以省親大多數情況下是指結婚後,女方回家看望其父母。
與省親有一個類似的詞叫“歸甯”,《詩經》中有“害浣害否,歸甯父母” 的句子,所謂“甯”,就是“安”、“問安”,歸甯意思是已婚女子回娘家寬慰父母、以安父母之心。當然這個詞也包括新婚夫妻在結婚的第三日回女方家探親,這種情況下很多地方也叫“回門”。
現在很多在城裡獨立門戶、離雙方父母都很遙遠的小夫妻每年春節臨近,就為回誰家“省親”心事重重。男方認為依照傳統,女方已是“自己的人”,生出的孩子基本上随夫姓更是“自家人”,所以春節帶着老婆、孩子跟随自己回家探望自己父母(女方公婆)“特有面”,是理所當然的。
事實上,很多謹守傳統特别是鄉村的一些父母很重視、在意這一點,平時可以不計較兒子兒媳對自己的照顧,也不指望小倆口對自己經濟上有多大支助,但是在春節能否雙雙歸來省親這件事上非常執着,很多情況下甚至跟小輩是否孝道、在宗親面前是否有面子聯系在一起。
而女方有女方的想法,父母一把屎一把尿将自己養大容易嗎?且不說結婚後自己、更不用說孩子基本上歸到男方家族裡了,對如今大多數獨生子女家庭的女方父母來說,心裡或多或少有些失落感。每逢佳節倍思親,在中國人最為重視的傳統節日春節裡,如果再見不到女兒歸來團聚,肯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實際情況是,很多家庭早在兒女找對象時就對省親這件事很上心!如果雙方父母住地相處遙遠,就會提醒子女将來這檔事或許很難協調。已婚夫婦就更不用說了,男方、女方各打自己的“小九九”,都力圖說服對方跟自己回家探望己方的父母。很多協商好依照年份輪流回男女雙方父母家;實在難以協調的就幹脆呆在自己小家、誰家也不回;當然更折騰的就是一個春節假期先後去探望男女雙方家庭的父母。
現代人節慶為探望父母、省親煩惱再怎麼說也是“成長的煩惱”,其實更多的是幸福生活中的“小插曲”;古代已婚女子省親的話題就沉重得多了!
在漫長的中國古代社會,除了新婚夫婦的返外家或稱“三朝回門”,女子在新郎官的陪伴下攜禮前往女方家裡省親、探訪以外,其他省親機會少之又少。對于最上層的國君、諸侯及其近枝貴族娶進門的女子,基本沒有省親、歸甯的說法;偶爾有個别稀缺的案例出現,也被歸于不合禮制的特例。
有人說《紅樓夢》裡賈元春不是也有“賈府省親”嗎?該書裡确實有賈政的大女兒賈元春被封為貴妃娘娘了,皇上恩準元宵節回家省親一事,不過這是皇上“龍心大悅”、“皇恩浩蕩”的極為罕見之舉。
事實上,在中國封建時代後妃回娘家省親的事,隻能出現在小說裡。查考清代《宮規》記載,讓太監、宮女代表後妃去她們娘家探慰問安是常例;後妃父母經特許進宮看望當上後妃的女兒,已屬非常恩典; 至于像賈元春那樣蒙皇上天恩回娘家省親,則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大家不要被清宮戲裡的情節給忽悠了! 後妃回娘家省親,是與封建等級秩序和倫理道德相違悖的: 後妃身為人女,對父母、長輩的探慰乃人之常情,但作為皇帝的妻妾,已不準再跪拜除皇帝、皇太後外的任何人,包括生身父母。
所以書中賈元春哭訴:“當初送我到那不得人的地方,好不容易才回家(實際上不可能回家),大家不說笑隻顧哭,我回去了,不知地才能再見……”古代這種層級的女子出嫁後不得回娘家,除非國亡或被休。
很多人學過的文言文《觸龍說趙太後》中記載,當時趙國大臣左師觸龍遊說趙太後時,說過這樣一段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返)。’……”也就是趙國公主(趙太後女兒)嫁到燕國後,母親趙太後每次祭祀時還反複許願,祈求上蒼不要讓女兒返回娘家(趙國),就是這個道理!
相對而言,士大夫等普通貴族的夫人回娘家省親有一定的靈活度。重大節日、娘家有重大紅白事務(在事前很早就有商約預案的前提下)已婚女子是可以有限次數的回娘家的。當然依照衆多典籍分析,女子嫁出後一輩子回娘家的次數也就幾次而已!
不過,古代的一些禮法禮制也是分階層的,再往下普通士農工商又寬松一點,越往下越寬松。從唐朝開始到清末,就有端午回娘家的習俗。明朝沈綁的《宛署雜記》記載:“五月的女兒節,要系上端午節的荷包,佩戴艾草還有五毒靈符。出嫁的女兒也都回到娘家來。”因此,端午節亦稱“女兒節”,所謂“端午比年大,姑娘回娘家”!
還有二月二也是回娘家的日子。 二月二又稱為龍頭節,這一天有一個重要的習俗,就是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故有“二月二,帶姑娘”之說。此外,還有娘家的重大事務,比如《紅樓夢》五十一回中,襲人母親病重,哥哥花自芳來求王夫人恩典,要接妹妹回家去看看,就是依這個理。
但是有一點要注意,古代凡是出嫁後上層社會身份尊貴的女子,即便回娘家也要謹遵禮制,一般要有女師、保姆或貼身侍女陪同,即便在娘家也不可随意單獨行動,所謂“舉動自專由”是不允許的!《紅雀東南飛》中焦仲卿之母逼迫兒子休了劉蘭芝就給她加了這一條“罪名”!當劉蘭芝被休而遣回娘家時,她母親“阿母大拊掌,不圖子自歸”,顯然是一種驚異、激憤和失望交織的反應!
《左傳》裡記載,春秋時期有一次宋國發生了一場大火災,宋共姬(魯國一個叫伯姬的公主嫁給了宋共公)喪生火海。那天夜晚宮中突發大火,宮人們來救當時70多歲的伯姬出宮避火,但由于那晚沒有保姆和女師的陪同,她認為婦人應該謹守禮儀,夜晚就不應該單獨出門活動!其結果是待到保姆和女師趕來,伯姬被大火燒死。當時的諸侯們相聚于衛國澶淵,共同志哀并惋惜伯姬之死!
社會總在不斷進步,在當今科學、文明、民主社會生态下, Wumen hold up half the sky(婦女能頂半邊天),男女平等,社會地位完全一樣!
已婚女子回不回娘家、什麼時候回娘家完全依照自己的工作、時間安排以及自己的意願,特别是在節日裡,大街小巷都飄蕩這“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給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的親民、動人歌聲,現代社會女子真是惬意,古代社會漫長的性别歧視和壓迫都一去不複返了!
歡迎交流、分享 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