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非常重視“谥号”,特别是在宋朝。一個文官在宋朝如果能得到最崇高的評價就是朝廷賜予的谥号——文正。整個北宋王朝167年,宰相級别的高官一共有310人。能夠獲得“文正”谥号的隻有三個人。其中一位就是範仲淹,另外兩人分别是王曾和司馬光。“文”是對學識的評價,而“正”則是公衆輿論的評價。
相對來說,能夠獲得“文”的評價更容易些,而“正”則困難多了,想要“正”必須要得到群衆最為廣泛的尊敬和愛戴。像李清照的公公趙挺之,去世的時候最大的遺願就是想得到“正”的谥号。後來皇帝賜給趙挺之的谥号是“清憲”。可見在當時“文正”這樣的谥号有多麼的重要。
範仲淹是個好官,他從小便刻苦讀書,發憤圖強。他年幼的時候父親便早逝了,母親帶着他改嫁,一度還給他改名為朱說。雖然繼父對他很是不錯。但是,範仲淹還是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在他看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隻有對自己嚴格,才能夠讓自己更加優秀和努力。
範仲淹的節儉和刻苦不是生活所迫,更是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後來範仲淹當了大官,他以自己一生的所作所為和言行擔當,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緻好評,他是人們衷心愛戴和敬佩的人。範仲淹深知百姓的疾苦,他将自己憂國憂民的情懷付諸到實踐當中。每到一處,他都能赢得老百姓的衷心擁戴。他也将自己的這種政治主張寫進了詩中,比如這首《江上漁者》就體現了對勞動人民生存狀況的同情,和對勞動本身的高度贊揚。
《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人,但愛鲈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裡。
這首詩是範仲淹在江浙一帶為官時所作,著名的鲈魚便是蘇州的特産。這首小詩指出江上來來往往飲酒作樂的人們,隻知道品嘗鲈魚味道的鮮美,卻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魚人出生入死同驚濤駭浪搏鬥的危境與艱辛。通過反映漁民勞作的艱苦,希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魚肉雖然鮮美,但打魚的人确實辛苦。每到鲈魚肥美的季節,江岸上人潮湧動。隻為了吃到鲈魚的鮮美,就來搶購品嘗。可是大家隻重視到了鲈魚好吃,有誰注意過漁民的辛苦呢?一葉漁舟風雨無阻的在大風大浪中穿梭,漁民冒着生命的危險捕魚為生,又有多少人能體會到他們的無奈?這首詩和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極為相似。《憫農》同情的是農民,而《江上漁者》同情的是漁民。我們在享受着他們勞動成果的同時,也應當學會珍惜,學會體諒。所以這首詩不僅贊美了勞動者的偉大,也贊美了勞動的光榮,這正是憂國憂民的範仲淹對普通百姓的關切。
我們每天吃的東西,享受的生活,都是由許多陌生人的勞動凝結而成的。天還未亮的時候,環衛工人已經上崗,正是他們的勞動才有了幹淨的街道;每天烈日下,農民辛勤耕種,正是他們的勞動才有了百姓餐桌的豐盛;還有那些辛勤勞動、任勞任怨的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在他們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奉獻,為我們的生活提供各種保障。感謝他們,感謝所有的勞動者,你們辛苦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