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以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指的是什麼

以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指的是什麼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4 16:08:39

以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指的是什麼?來源:人民網-河北頻道 原創稿,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以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指的是什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以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指的是什麼(為生民立命)1

以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指的是什麼

來源:人民網-河北頻道 原創稿

在中華文明進程的漫漫長河中,中醫藥是有史料記載凝結人類智慧的重要組成部分。絡脈治療在古籍中雖有提及,但并未形成系統完整的絡病理論體系。作為現代中醫學對古典中醫學最重要的理論補充,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教授,将古老的絡病學術思想與現代醫學成果相結合,創立了以“絡病證治”為基礎,包括“氣絡學說”和“脈絡學說”兩大分支的“中醫絡病學”新學科。“中醫絡病學”已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和優勢學科,絡病理論轉化應用成就也成為當代中醫藥科研工作者對中國中醫藥引以為傲的貢獻。

學者——勤求古訓,守正創新

吳以嶺院士出身中醫世家,高中時便接過父親手中的《醫學衷中參西錄》《陳修園醫書四十八種》等沉甸甸古書,日夜沉浸在那些木刻本豎排版的繁體字間。1977年恢複高考後,他以優異成績考入河北醫學院(現河北醫科大學)中醫系,1978年又考取了南京中醫學院(現南京中醫藥大學)首屆碩士研究生。

“經”與“絡”本源于古代水利學概念,其中“經”就像是奔流不息的江河,是縱行于人體的主幹,流淌着營養全身的氣血津液,“絡”則像是從江河分流而出的支流溝渠,是網絡溝通人體上下内外的細小分支,通過絡脈構成的網絡則将流行于經脈中的氣血津液滲灌濡養人體的五髒六腑、全身各處,“絡病”就是這種細小的網絡分支發生了病變以及由此累及人體各系統髒器的病理狀态。

研究生期間,吳以嶺系統學習了張仲景活血化瘀學術思想,上溯《内經》《難經》以尋其學術淵源,下探各家以覓其學術影響,在此過程中他發現,張仲景創制的旋覆花湯、鼈甲煎丸、大黃蜇蟲丸等療效卓著的著名方藥乃是《内經》絡病學術思想在臨床上的運用,其中,蟲類藥的應用更是對後世醫家影響深遠。但自漢代仲景之後直至清代葉天士方提出“久病入絡,久痛入絡”這一絡病重要病機概念後,絡病的豐富内涵及臨床價值并未得到關注和研究,亟待整理挖掘。結合專業所學,吳以嶺毅然選擇了“絡病探秘”之路。

經過系統梳理絡病在曆史上散在的記載及臨證實踐,吳以嶺吳提出“絡病”廣泛存在于多種内傷疾病和外感疾病中,創立了絡病理論框架“三維立體網絡系統”。他指出,絡脈是維持生命活動和保持人體内環境穩定的網絡結構,根據基本病機變化,以絡病辨證方法和“絡以通為用”為治療原則,歸納傳統通絡藥物,按功能重新分類,他提出絡病證候和髒腑絡病辨證論治。2004年,185萬字的《絡病學》專著正式出版,标志着“絡病證治”體系建立。專家評議認為,該研究“首次形成系統絡病理論,為中醫絡病學科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絡病理論及其應用研究”也因其理論創新及應用成果顯著,獲得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6年至2015年,經過10年研究,吳以嶺主持完成了兩項國家973計劃項目,系統構建了脈絡學說并指導了心腦糖(腎)等血管病變防治工作。該項目解開了脈絡病變發生發展及辨證論治規律,提出其核心内容營衛理論。有别于古中醫營衛論述,脈絡學說營衛理論論述營衛是以“氣血之體作流通之用”。基于3469例血管病變患者臨床調查,吳以嶺團隊建立了“脈絡-血管系統病”辨證診斷标準,通過分析曆代治療脈絡病變數千篇代表方劑,發現了“調營衛氣血”用藥規律。脈絡學說被科技部973項目專家組評議為:“脈絡學說營衛理論形成了指導微血管病變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論,屬于中醫藥學術研究的原創成果”。“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也獲得了2019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吳以嶺絡病探秘的腳步在獲得上述成果後并未停歇,而是将“目光”投向更難解讀的氣絡研究中。從哲學之氣、醫學之氣到氣的功能實現形式等不同層次探讨氣絡學說,提出氣絡承載元、宗、衛氣、髒腑之氣及經絡之氣。研究結果表明,氣絡發揮有調節、溫煦充養、防禦衛護、信息傳導、自穩調控等功能,涵蓋了現代醫學神經、内分泌、免疫等學科。吳以嶺基于氣-陰陽-五行哲學思想,提出氣絡學說的核心理論“承制調平”,系統闡述了氣絡病變的發病、病機、辨證、治療原理。《氣絡論》專著重點探讨了氣絡與神經、内分泌與免疫三大系統相關性及氣絡病變常見疾病進行辨證治療,對三大系統疾病防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價值。

絡病研究40餘年,吳以嶺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從“絡病證治”到“脈絡學說”再到“氣絡學說”,搭建完成了絡病研究三大理論框架,先後出版的《絡病學》《脈絡論》《氣絡論》專著,為中醫絡病學科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竹之堅韌有節、竹之清華澹泊、竹之厚積薄發,恰是吳以嶺作為一名緻力于絡學研究學者的真實寫照。

醫者——醫藥轉化,大醫精誠

在考取大學之前,吳以嶺少承家學已是當地小有名氣的醫生,他深知中醫藥學的生命之源在臨床,“我是一名醫者”始終是他對自己的定位。1982年研究生畢業後他毅然回到燕趙故土,從事心血管一線診療工作,一幹就是10年。

吳以嶺嘗試将絡病學術思想應用于心血管常見疾病的診療中。以冠心病為例,他通過對患者病情細緻分析,開具了一張有大量蟲類藥物的處方,在當時引起一些專家的疑問,但這些蟲類藥物的使用并不是單純的紙上談兵。吳以嶺在門診治療的一位冠心病患者将分4次服用的32g全蠍一次服下,卻未出現明顯的不适症狀,反而先前的胸悶、胸痛的感覺消失了,心電圖缺血也有明顯的改善,這次意外使他體會到蟲類藥治療血管疾病的重要價值。同時回溯絡病曆史上清代醫家葉天士極贊張仲景運用蟲類藥的益處,吳以嶺指出,蟲類藥搜剔疏拔,能“追拔沉混氣血之邪”,有着植物藥所不具備的獨特療效。

廣泛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标準,吳院士知道這一張處方的臨床療效需要大量的患者來證實,他用複寫紙手寫出一張張觀察病例表格,用最原始的藥碾子對藥物進行初加工,不斷的實踐出現了意想不到的療效,患者臨床症狀緩解,心電圖明顯好轉,尋藥者絡繹不絕……1989年,《中藥“五龍丹”治療冠心病心絞痛100例臨床觀察》文章發表,獨特的處方,顯著的療效,成為治療缺血性心腦血管的通心絡膠囊的前身。此後治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處方皆是沿用理論與臨床互證的方式确定下來。

經過10年的臨床積累,吳以嶺開出多個在臨床行之有效的處方,但僅憑一己之力診治患者畢竟人數有限,如何讓更多的患者受益成為吳以嶺探索的又一問題,于是,産業化藍圖在他腦中逐漸繪就。1992年乘着改革開放的春風,吳院士創立了集科研、臨床、生産于一身的石家莊高新技術開發區醫藥研究所。1996年在絡病理論指導下研制的通心絡膠囊獲批新藥,2000年運用絡病理論探讨冠心病治療的重大學術創新——“通心絡膠囊治療冠心病研究”,因在國内首創運用絡病理論治療冠心病,提出“絡脈绌急-血管痙攣-血管内皮功能障礙”内在相關性及搜風通絡治療方法的重大理論創新,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科研、臨床、生産”三位一體被國家有關部門稱贊為中藥新産品開發模式的一個創舉。經過30年發展,這一模式不斷豐富拓展,逐漸形成了“理論-臨床-科研-教學-産業”五位一體的運行模式和“理論 臨床 新藥 實驗 循證一體化的中醫學術創新與轉化新模式,成為新時期傳承創新中醫藥事業的典範。

為醫者仁心仁術。吳以嶺并未在科研過程中停止臨床實踐,30元的門診費用,讓更多的老百姓看上了“院士号”。一次為了周二的門診,前一天還在廣州講學的他連夜乘飛機回到石家莊,出完門診後又緊接着返回廣州,參加第二天的學術會議,他常說,“來的老患者等着調整方子,新患者也有很多遠道而來,不能因為我一個人耽誤了大家治療。”樸實的話語勾畫出“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蒼生大醫的縮影。

師者——傳道授業,教研相長

2019年9月,新落成的絡學書院裡熱鬧非常,這天是南京中醫藥大學首屆研究生畢業40年聚會日,20位已過“古稀之年”的吳以嶺研究生班同學們和正值“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的吳以嶺帶教的博士研究生們歡聚一堂,為當地老百姓義診。這些老專家們來自内科、兒科、婦科、針灸等不同專業,邊診治患者,邊向絡學學子們進行講解,這樣特殊形式的“課外學習”已不知舉行過多少場,他常說:“采衆家之長,由博返約方能提升專業素養。”

絡病學說中指出,廣義的絡病涵蓋了内傷疑難疾病和外感疾病,其内涵和外延非常豐富,目前絡病的研究集中在心腦、呼吸、内分泌、免疫等領域,但推而廣之,内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多系統疾病診療皆可以絡病理論作為指導。抛磚而引玉,基于這樣的初衷由《絡病學》專著改編的《絡病學》教材先後列入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創新教材、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創新教材,并形成繁體版、英文版在海内外40餘所醫學高等院校本科、研究生中開設課程。

《易經 系辭》中有這樣一段話:“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吳以嶺将之用于解讀中醫藥學研究途徑時指出,“道、器、變、通”分别體現了古代哲學思想,格物緻知的研究與醫療實踐的自然科學,建立起四診、八綱、髒腑、六經辨證臨床路徑和方法,從而成就了幾千年在保障中華民族繁衍昌盛中發揮巨大作用的中醫藥事業。以史為鑒,中醫絡病學亦需融彙“道、器、變”而緻“通”。因此在中醫絡病學科創建的同時,積極推動絡病學術廣泛應用,先後建立了中華中醫藥學會絡病分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血管-脈絡病專委會、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絡病專委會,同時建立了加拿大、美國絡病學會組織,形成了包括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多學科專家學者、上千人緻力絡病研究的專家團隊。以“傳承、開放、創新、融合”為主題,每年一屆的國際絡病學大會成為更大的講堂,在這裡絡病學術思想、應用研究、教學進展不斷呈現,創新智慧充分釋放、創新力量充分湧流。

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大道,隻有不畏勞苦沿着陡峭山路不斷前行的攀登者,才有希望達到光輝山巅,絡學探秘之路,正是當代中醫藥學科發展征程中勇于奮進之路。吳以嶺院士以學者之恒心,悉心畢力、笃定前行,學者如竹澄思渺慮、厚積薄發;以醫者之仁心,奉獻小我、服務病患,如孺子牛般,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師者之匠心,道器變通,絡學薪傳,師者如光,闡幽顯微,啟思緻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