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傅佩榮談人活着是幹什麼呢

傅佩榮談人活着是幹什麼呢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30 01:15:47

傅佩榮談人活着是幹什麼呢(傅佩榮談人性的真相)1

傅佩榮談人活着是幹什麼呢(傅佩榮談人性的真相)2

哲思君:人性對于每個“人”來說,既熟悉又複雜而遙遠。世界上七十億人,沒有兩個人完全一樣。人類的表現千差萬别,有時善良而高貴,有時又醜惡得令人失望。因此,确實有必要認真思考:“人性到底是什麼?”

譯者:傅佩榮 來源:《哲學與人生》

本文将由古希臘、中世紀、以及近代歐洲三個階段進行讨論三種不同的人性觀點。第一階段是古希臘時期,此時其偏向從“人的現狀”來看待人性的問題,亦即就是一個人具體的生命有什麼樣的能力、表現、要求等進行探索。第二階段是中世紀時期,此時期的西方文化以基督教為主,各方面的想法都與宗教有關,所以要從“人的起源”來看待人性的問題,亦即相信“人是上帝造的”。這個定位給了人性一個很清楚的輪廓。第三階段則是近代歐洲時期,這個時期從達爾文提出進化論之後逐漸發展形成的,此時期所關注的問題是“人的生命特色”,轉而探讨“人應該往哪裡發展”。

希臘思想——就人的現狀而言

談到希臘思想,我們要參考三種觀點,分别是荷馬史詩、德爾菲神廟、以及亞裡士多德的哲學。

荷馬史詩:能夠=應該=必然

荷馬是希臘時代重要作家,著有《伊利亞特》、《奧德賽》等著名史詩。在最古老的時代,人類因為生活上的需要,而發展出各個不同的群體與社會。群體之間為了利益、觀念,或者其他的理由形成競争、鬥争和戰争。荷馬史詩所要反映的就是這樣的情形,他的描述中也出現了人性的反省。荷馬史詩裡面有許多複雜的故事,描寫神明與人間的互動關系。也有些故事表面上看起來是神話,實際上都有曆史事實作為根據。

荷馬史詩對人性的了解,基本上是“能夠=應該=必然”的公式。是指隻要我能夠做到,就應該去做。用這種方法來理解人性,譬如,如果我能夠攻下一座城池,那麼就應該去攻占它,否則我的這個能力就是無所謂的、不能落實的。這種觀點反映出所謂“強權就是公理”的思考模式:如果我今天是一個強者,因為我有這個能力,就可以欺侮其他弱者,沒有人可以制止我。換言之,我的能力可以使行為獲得正當性,亦即所有行為都是“應該做的事”,而帶來自我肯定。這種思考模式顯然會産生誤導,因為如果隻要是能夠做到的事情就應該去做,那麼這個世界豈不是沒有客觀的正義嗎?

用這種模式來理解人性,的确會出現很大的偏差。這種以能力決定一切的方式,使人們得到許多慘痛的教訓。由此使得西方社會的人性發展到第二個階段——德爾菲神廟階段。

德爾菲神廟:認識你自己,凡事勿過度

德爾菲是世界著名的古希臘神廟,其中供奉的阿波羅神。阿波羅神是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代表着光明、理性、形式,以及各種安頓的力量,因此多很多人而言,它是一個解決人生問題的地方。人生總是充滿困惑,古代的教育又不能夠普及,因此一般人有迷惑時都會到德爾菲神廟去求簽,請神殿中的祭司加以解釋。由此可知,德爾菲神廟對希臘人來說,可以算是信仰的中心。

德爾菲神廟上刻了兩行字:一行是“認識你自己”;一行是:“凡事勿過度”。

認識你自己代表人在“知”方面應該有的态度——與其去了解世界,不如多了解自我,以為人對世界的了解永遠不可能足夠,也可能停止,隻有自我對每個人來說才是最切身的。俗話說得好:“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所謂“回頭是岸”即是指:回到自己身上,了解自己。這反而是個出發點。

刻在德爾菲神廟上的第二句話是“凡事勿過度”。這句話是與行為有關的,亦即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太過分,要懂得适可而止。無論做任何事,到了某個程度就該停下來省思,要給自己、也給别人留點餘地。這就是神廟的教訓——凡事勿過度。

由此可知,德爾菲神廟上刻的兩行字,一行代表對“知”的态度,一行代表“行”的原則。

亞裡士多德:人是理性的動物

我們至今已經知道,希臘時期開始對人性的看法是“為所欲為”,接下來逐漸在“知”、“行”方面有所限制,接下來就是哲學出現之後的思想,以亞裡士多德為代表。

亞裡士多德對人性有一個簡單的說法:“人是理性的動物。”的确,人與其他動物的差别,就在于人有理性。在亞裡士多德看來,人的特性在于“靈魂根據logos來運作”,而“logos”在希臘語的原意就是“言說、叙述、理性、定義”等等。後代的人由logos推衍出“logic”,并且許多學問都在詞尾加上此字,如Biology、Psychology、Sociology、Theology等。

人有理性,在《形而上學》中,亞裡士多德開宗明義地說:“人類天性渴求知識。”如果人人都能發揮這樣的理性,那麼人類世界一定是和諧安詳的。但是我們會問:“為什麼有理性的人會做出許多非理性的事情?有時候做了一件事自己覺得後悔,别人也覺得難以理解。為什麼身為理性的動物,還是有許多行為不可預測?”

由此可知,這個定義本身過于單純,隻注意動物與人的差别,而沒有注意到人類本身沒有完全排除動物的特性,因而有着非常複雜的結構。

基督宗教——就人的起源而言

中世紀時期也就是一般所謂的羅馬時期(2 - 15世紀)這個時期羅馬人統一了整個歐洲,還橫跨到亞洲和非洲部分,成立了羅馬帝國。在哲學領域談論中世紀感覺好像很遙遠,因為這個時期并沒有特别的重要的哲學思想可以影響到現代人,它是一個以宗教為主導原則的時代。

上帝造人:神的形象與原罪

基督教認為人是上帝創造的,這樣的“人”具有兩點特色:神的形象與原罪。自古以來就不斷有人在犯罪。既然世界上很多人犯罪,那麼就會問:“罪是怎麼來的呢?難道是上帝創造犯罪的人麼?”這種說法其實對上帝不公平,因為上帝在造人的時候,想要讓人有自由、可以選擇。然而,任何一種自由選擇都隐含了犯錯的可能性,否則就不能叫自由選擇了。

人的“神的形象”代表正面的力量,亦即每個人都有良心,會自我要求去行善。另一方面還有“原罪”。每個人都有惰性與劣根性,内心經常出現一種難以了解的、可怕地欲望,不能說出口。英國作家欄目有一段自我解嘲的話說:“有些人稱贊我是好人。這種名聲實在來得太容易了。付清貸款,不借錢,不扭斷小貓的脖子,不打擾大衆聚會等,這樣就夠了。但是我卻了解我自己,假使朋友們知道我的真面目的話,恐怕要像逃避瘟疫一樣溜之大吉了。”

換個角度來說,如果沒有想過壞事,又怎麼知道壞事是好還是不好呢?如果一個人心中從來不曾出現不純潔的念頭,那恐怕是未曾經曆過任何考驗的。一個人應該随時經受考驗,随時都有可能犯錯。這些都明白以後,還能選擇自己該做的事,才是真正的選擇。

近代世界——人類的生命特色

關于人類起源的問題,由于“上帝造人”是宗教所給的答案,無法在經驗上獲得驗證,随着人類知識的進展,科學家開始進行客觀研究,探讨生命起源問題。達爾文的學說出現以後,對西方的宗教價值觀産生很大的威脅,近代西方文化中得重要人物幾乎都受到達爾文的啟發,包括尼采、弗洛伊德等人。人們開始不去詢問“神如何造人”,轉而着重于“人到底是什麼樣的生命”。如此一來,也就從“以神為主”轉變為“以人為主”,真正去觀察人類生命的特色,以及人性究竟為何。

伯格森

伯格森——法國著名哲學家。他把達爾文的進化論改成了創化論,包括創造和演化。達爾文認為所有的生命都是同一個來源,從低到高等慢慢發展(一條鞭法),而伯格森則認為物種的發展并非一條路,至少應該有三種途徑:植物、動物、人類。而且,達爾文也承認動物和人類之間有一個“失落的環節”,一直沒有辦法找到。

柏格森認為人與動物的分界在于:所有的動物都用身體的器官作為謀生的工具,而人的特别之處,在于可以使用身體以外的東西作為工具。此外,動物具有種性卻缺乏個性,人類則除了有種性之外還有個性。我們看見貓不會害怕,看見老虎就會害怕。我們能夠很好地預測這些動物的行為,是因為它們隻有種性而沒有個性。因此,它們的本能就代表了生命,很少出現不可預測的情況。人類則不同,預測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基本不可能。人與動物的差别就在于人有選擇個性的自由,可以正面發展,也可以負面發展。換言之,人的發展是雙向的。

理智可以讓人活下去,但一個人真正的生命卻要靠“直觀”來表現。直觀和理智不同,理智一定要通過概念,而通過概念所掌握的都是抽象之後的結果,并沒有觸碰到真實;相反,直觀則不需要通過概念。光是通過理性的問題無法真正認識一個人。要認識一個人,必須通過直接接觸。有時對一個人的了解,無法用語言來形容,這就是直觀。

一般而言,把直觀能力發揮得最好的人是藝術家。藝術家可以憑借直觀,看到變化世界中永恒的吉光片羽。就像閃電把漆黑的大地在一刹那間照亮。一般人來不及反應,大地就重新回歸原來的漆黑。但是藝術家卻可以捕捉那一刹那,并且把它們用色彩或聲音表現出來。這種情景無法用語言描寫,但我們在看、聽的時候就會受到震撼、感動。音樂、藝術通常都是這種直觀,無法用語言和文字的分析來描述。

結論:掌握人生的方向

我們試圖從西方的背景看人性的真相,前後跨越了兩三千年。首先,從希臘時代赤裸裸的武力鬥争,一步步得到經驗與教訓,并由此凝結一些智慧;到了中世紀則是借由宗教做解釋,宗教固然會對學術的進步産生限制與壓力,但也提供了人們穩定的生活的力量;接着近代的各種思想革命,繼續帶領人類往前發展,出現了科學主導的時代。

然而,科學的出現并不能否定人類生命的其他要求。有些人以為有了科學之後,就不再需要宗教、哲學以及心靈上虛構幻想的東西。事實上,這些人忽略了這點:科學是非常嚴謹、非常有分寸的,他絕對不會去批評不在他研究領域的東西。

我們要肯定人性的特色,因為不管選擇了哪一條路,都會發現人類的确由他特别的尊嚴所在——他必須自己決定該往哪裡走。有些人可能會質疑:“關于選擇難道沒有标準嗎?我們的決定就可以算數嗎?當然不是如此。每一個哲學家都會告訴我們,一個人做選擇時應該考慮的因素。這些因素有些是外在的,有些是内在的。一般而言,這兩種壓力是同時存在的,一個社會不可能隻有外在因素沒有内在因素,反之亦然。

在對人性的真相稍微有了解,知道了人有自我意識和自由抉擇的可能之後,就要進一步問:“人類應該往哪裡去”?換言之,我們要思考:”對于整個人類而言,真正意義的選擇究竟是什麼?”當然,這裡有幾個基本原則:首先是要“存在”,要就是要活下去:其次是要“理解”,也就是了解人類為何如此活着;最後是要“快樂”,也就是要獲得快樂。掌握了原則之後,繼續往前發展,人生的方向就會越來越明朗了。

傅佩榮談人活着是幹什麼呢(傅佩榮談人性的真相)3

我們有個新号

傅佩榮談人活着是幹什麼呢(傅佩榮談人性的真相)4

喜歡的朋友點擊卡片關注

在”生存哲學“公号内回複 福利 可領取《人生必讀30本書》《中國古典文學名著99部》

▌哲學是因好奇而發,以思考為工具去追求真知的。它能給人開闊的眼光、聰明的頭腦和智慧的生活态度。

傅佩榮談人活着是幹什麼呢(傅佩榮談人性的真相)5

人是社會性動物,除了理解自身,哲學的另一個重要價值是審視個人與社會及所處世界的關系。

所以哲學可以啟蒙是引導我們從生活中,學會發現問題,探索,養成思考的習慣,開發智力。

哲學是人類觀察和認識世界的格式塔。

哲學為人類提供觀察和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與方法。

哲學向人類提供簡潔而有效的世界圖像和認識基礎。

哲學就是幫助你調理、改善、提高自己的眼光的學問,就是改變你自身、而不是改變你的環境的學問。

喜歡哲學的朋友,小編推薦這六本經典哲學著作

傅佩榮談人活着是幹什麼呢(傅佩榮談人性的真相)6

著名哲學家叔本華(開創了非理主義性哲學的先河)說:人生的兩大苦——物質匮乏,精神空虛。其作品也被選為高中生必讀經典書目。

傅佩榮談人活着是幹什麼呢(傅佩榮談人性的真相)7

哲學的用處恰恰就在于使我們在精神上和心理上直接感受到一種心曠神怡的快樂和幸福。當别人由于環境的限制而苦惱時,你卻會因為自身素質的提高而在精神上感到豁達和愉悅。

傅佩榮談人活着是幹什麼呢(傅佩榮談人性的真相)8

經典哲學六部曲

問為什麼,是人的天性

雞湯具有的,隻是煽動性

哲學以冷靜、樸素的思考方式

回答人的各種為什麼

經得起推敲

朝向獨立思考

原價:238元/套

優惠價:129元/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