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沒有開門紅。
文 / 巴九靈(吳曉波頻道)
學霸也沒想到,自己考了94分,學渣考了59分,老師責問的竟然是自己。
幾天前,中汽協公布了今年1月的汽車産銷情況,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下降6%(相當于去年同期的94%),傳統能源汽車銷量同比下降41%(相當于去年同期的59%),結果整個市場都在問:
新能源汽車怎麼了?
沒辦法,過去兩年,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表現太過亮眼,動不動就同比增長100%。一疊200多分的成績單裡冒出一張94分,誰看了不皺眉。
尤其是2022年,國内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688.7萬輛,相當于2020年的五倍,幾乎是昔日一片蕭索裡唯一的暖意。
伴随着新能源汽車的強勢,中國汽車行業還發生了兩個可喜的變化:
其一,在國内市場,本土品牌乘用車,面對德系日系美系韓系車,終于能打得有來有回了。
此前十幾年,本土品牌的國内市場份額起起伏伏,在2020年6月一度跌至33.5%,創下2006年以來的最低值。
而到了2022年12月,本土品牌乘用車的國内市場月度份額高達56.8%。借着電動化和智能化的潮水,本土車企攻城略地。
其二,在國際市場,中國超越德國,成為全球第二大汽車出口國。
而過去兩年的出口增量,接近一半是新能源汽車創造的。
當然,必須承認,這份成績并不意味着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已經廣受認可。2022年新能源汽車出口67.9萬輛,其中27.1萬輛來自銷往海外的國産特斯拉。
總之,成績斐然,前景遼闊,在疫情防控放開後,各方都盼着新能源汽車能扛起消費複蘇的大旗,提振消費信心,帶領大夥兒一起跑。不少省市也發放汽車消費券來刺激市場。
沒成想,殺君馬者道旁兒,開年數據反而表現出消費需求提前透支後的冷清。
推究新能源汽車1月銷量不佳的原因,大概有以下三點:
1. 春節因素
每年1—2月,汽車銷量都容易出現環比下滑,這是家常便飯。
但這一次新能源汽車銷量出現同比下滑,是此前兩年所未見。而且市場滲透率大幅下滑,從超過1/3跌至不足1/4,說明新能源汽車的表現相對于整體車市更差一些。
這就不單是春節因素足以解釋的了。
2. 補貼退出
2022年12月31日,長達13年的新能源汽車國家财政補貼政策退出曆史舞台。
此前每一次補貼退坡,都會引發短期内的銷量驟增與驟減,這一次正式退出,業内對于銷量的波動也有預期,不算意外。
最大的意外可能是第三點。
3. 特斯拉降價
1月6日,特斯拉宣布對國産Model 3和Model Y進行降價,降幅2萬—4.8萬元不等。自去年9月以來,特斯拉已經降價或補貼超過5次。
價格屠刀不僅砍向了與特斯拉定價接近的本土品牌,也使得各家的潛在消費者選擇觀望,觀望,再觀望。畢竟,早買不隻有早享受,還有可能中選“今天付款,明天降價”的尊貴禮遇。
第三點和第一點又打出了連擊效果:看到特斯拉降價,市場眩暈了幾天,随後有傳言稱“特斯拉降價三天賣了3萬輛”,形勢所迫,造車新勢力跟随降價,剛一降價,春節到了……
于是,有業内人士提議:财政補貼,回來吧——市場這麼低迷,難得有一個有确定性的機會,先前的退出計劃應該跟随形勢調整,繼續實施。
你支持這種觀點嗎?2023年,新能源汽車市場會好嗎?特斯拉還将攪起多大的波浪?我們請教了幾位大頭,來看看他們的觀點。
還是補貼退出對1月銷量的影響最大,尤其是走量的經濟型電動車。還有特斯拉降價這個因素,導緻消費者持币觀望其他品牌的動作。
按月份,除了理想同比是增長的,環比是下降的,其他所有的造車新勢力,汽車銷量同環比都是下降的,為什麼?就是特斯拉的降價效應太明顯了。
特斯拉一降價,原本20萬到40萬元之間的新能源汽車都受到它的價格沖擊,這是其一。其二,随着受到沖擊的中等價位車型價格下調——因為它們要保持一定的市場占有率的話,隻能降價,它們一降價,20萬元以下的經濟型電動汽車也面臨降價。這種傳導效應會一直延續下去,所以說,所有的電動車都會受到特斯拉降價的波及。
特斯拉降價,讓造車新勢力面臨兩難的境地,因為很多造車新勢力現在賣車就是虧損的,嚴重虧損的。那特斯拉降價,如果它們降價應對,虧損會加大,現金流就面臨極大的壓力。如果不降價,銷量下行,在資本市場又會面臨極大的壓力。因為企業預期發展前景不好的話,股價漲不上去,你就從資本市場上套不了現,這意味着現金流依然沒有來源。
所以說造車新勢力是兩難的,從這一點來說,特斯拉這條鲶魚非常可怕。
至于說補貼還會回來嗎,所有的補貼都是有規劃的,原有規劃不能打破,到期就要退出。但是新的規劃,中央也要看經濟形勢,以及新能源汽車實際的銷量情況,然後再制定。
三月的兩會是一個重要節點,我相信兩會結束後,關于扶持新能源汽車的政策還會陸續出台,接下來到底是現金補貼還是其他的,我們并不知道。
我基本判斷,下一步的新能源汽車補貼可能會集中在15萬元以下的電動車。因為第一,15萬元以下的車型是消費的主力軍;第二,這個價位的市場特斯拉并沒有進入;第三,15萬元以下的車型對價格更敏感,隻要拿出一點補貼來就可以有撬動作用,而中高端可能撬動作用有限。
我認為2023年新能源汽車市場肯定是正增長的,保持兩位數增長沒有問題。因為大勢已定,新能源汽車的駕駛感受、舒适性比燃油車好,而且大家買車,同城通行為主,跨城通行為輔,所以越來越多的人買電動車不會有太大的裡程焦慮。
然後就是,如果傳統品牌發力的話,它們通過原有的技術優勢、資金優勢,把電動車的價格降到比特斯拉還要低——它們虧得起,隻要願意這麼幹,然後把産品的智能化、服務能力提升到跟造車新勢力一個水平。接下來,能與特斯拉抗衡的可能更多還是傳統大廠,造車新勢力的話如果沒有現金流支撐其實挺難的,我認為這是一個比較大的變化。
新能源車銷量下滑,主要是補貼退出疊加春節因素,其他原因目前還不明顯。
我們判斷,疫情期間,民衆對新能源車的需求較大,疫情之後,實際上需求就有相對放緩的趨勢。因為疫情之後,大家可能把錢放到别處去消費。
至于扶持政策,我們還是以補短闆為核心,新能源車已經發展得這麼好了,可以放緩對新能源車的支持,去支持傳統燃油車。因為傳統燃油車是民生車型,支持燃油車更能支持經濟發展。
未來新能源車的銷量肯定創新高,但增速肯定會放緩。
因為我們覺得傳統燃油車是消費者需要的真正關鍵,新能源車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普通消費者隻買一輛,肯定買最适用的車,不能讓消費者為新能源發展而犧牲自己的利益。
現在我們主要是全面恢複服務消費,而不是僅僅促進新能源車發展。
如果說2022年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是比亞迪一騎絕塵,那麼2023年會有更多國産新能源汽車品牌展現對外國品牌的壓倒性優勢。
這背後其實有中外企業因疫情導緻的全力運營時間差的因素。國外品牌其實已經基本恢複正常運作一年有餘,如果這種情況下在2022年都沒有展現出競争力,那麼2023年中國社會恢複常态,國産品牌運營完全自如之後,國産新能源汽車品牌對海外品牌的優勢隻會越拉越大。
除了市場敏感、适應力和品宣能力強的新勢力品牌,大型傳統車企也迎來機會。吉利、長安、廣汽在疫情束縛減輕後,也有了市場再定位和産品叠代的空間。
2023年1月我國新能源乘用車出口量45%的增長就很說明問題。當時國内疫情還很嚴峻,國産新能源汽車品牌依然克服了重重困難,保證了工廠的生産、汽車的出關和海運。這是中國企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企業,企業管理能力的充分體現。
同時,海外需求的持續增加,也意味着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在外部市場知名度的提升。而這隻是開始,随着越來越多的國外消費者嘗試過中國新能源汽車,國産品牌的技術實力,特别是人機交互上的優勢,會像智能手機當年一樣,在海外市場刮起中國風。
隻是2023年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走勢會跟過往有些許不同。2023會是銷售數量創新高,但是銷售均價下降的一年。這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活力走高,品牌口碑變好,更多新的消費者願意嘗鮮,老消費者換車叠代的結果。
當然,特斯拉降價的潘多拉魔盒已經打開,一場持續時間長涉及面廣的價格戰,不可避免。
消費者購車的熱情被點燃,中小型企業的生存空間被擠壓,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玩家席位,将再度洗牌。
* 更多内容:抖音/b站/小紅書賬号:羅格伯樂
本篇作者 | 木有藥師 | 當值編輯 | 沈徐玮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 主編 | 鄭媛眉 | 圖源 | VCG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