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所需的“第一養分”是什麼元素?很多人,特别是農民朋友都會認為是“N”、“P”或“K”!
否!
大量元素:碳、氫、氧、氮、磷、鉀。“碳”排在第一位。
人們普遍認為最大量元素是氮,而不注意“植物營養之桶”存在最寬的“短闆”——碳。多年來肥料界呼籲“均衡施肥”以修補各種營養“短闆”,而不注意最寬的“碳短闆”。
--那麼到底什麼是“碳”?
我們的地球被稱為碳星球,因為在這個星球所有的生命體中,碳是基礎元素,由碳為框架形成的有機質是生命的基礎物質。那麼什麼是碳呢?首先說說碳源的定義:凡是能為微生物提供生長繁殖所需碳元素的營養物質叫做碳源.在自然界,糖類,脂肪酸,石油等含碳的有機物稱為有機碳源,二氧化碳,碳酸氫鈉等含碳的無機物稱為無機碳源。
我們通常把水溶性有機質稱為有機碳肥。有機碳肥以有機廢棄物為原料,經生物發酵或化學分解成粒徑在800納米以下的小分子水溶有機碳,可被植物和微生物直接吸收利用,無需轉化,見效快、肥效高。也就是說所有的水溶性有機碳都是最好的有機肥。如水溶性活化腐殖酸等。
碳元素對植物的重要性:
植物碳養分包括植物物質積累中的碳和植物生長過程新陳代謝消耗的碳,占植物必須總養分的50%以上。碳養分形成植物有效組織的“碳框架”,将各種礦物質元素組合于其中而形成有機質。碳是名符其實的生命之源,生命之本。所以碳元素應定義為植物必須的基礎元素,而不應并列在N P K等“大量元素”之中。“碳元素占植物必須營養元素總量的50%以上,碳養分是礦物質養分的組合者,猶如混凝土結構中的水泥。無機養分離子态被吸收是低效的,無機養分與碳養分結合成零電價态被吸收才是高效的。
由于對碳的認知不足,農者不懂碳的重要性,不懂培肥地力,一慣依賴化肥和農藥造成了我們整整30年對耕地土壤進行碳掠奪:千百年來由我們的先輩用堆肥和稭稈還田形成的土壤中的碳庫(有機質),在我們30年的化學種植模式中消耗一空!時至今日,我國耕地平均有機質含量隻有2.08%,而且還在以每年0.05個百分點下滑,此勢頭若不遏止,再過20年我國大部分耕地有機質含量将下降到危線——1%以下,這是荒漠化的土地。土壤闆結的原罪不是化肥而是——有機質匮乏。
土壤肥力分成三種:即有機肥力,化學肥力,生物肥力。
碳養分是土壤三種肥力的基礎物質。土壤缺碳使三種肥力式微,微生物失去能源而不能繁殖,這是土壤闆結的根源,也是化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
土壤缺碳導緻耕地貧瘠化,造成農作物根系衰弱、亞健康、光合作用能力差(低産),這就是農作物的缺碳病。缺碳病又削弱了防病抗逆機能。因此缺碳病造成我國農業損失超過農作物其他任何一種病害。農業要上新台階,糧食要安全,最大的提升空間在于補碳。
農作物缺碳會導緻作物根系衰弱甚至腐根,早衰、亞健康、易倒伏、葉綠體發育不正常、防病抗逆機能差、産量低、品質低下,果實發育不正常種質退化等。
長期的“碳饑餓”和反複的碳“透支”,就形成農作物的“缺碳病”。
●缺碳簡介造成農作物的病害
因缺碳間接造成農作物的病害,可分兩大類:
1、土壤闆結和藥害
土壤闆結和藥害(土壤中農藥殘留嚴重)造成農作物多種病害,在此不作細述。如果土壤中有機質豐富,或者對土壤施足有效碳,這些危害是可以減輕甚至是可以避免的。
有效碳不僅是良好的土壤改良劑,可以解決土壤闆結的問題,而且,有機碳化合物還是良好的解毒劑。由于除草劑和其他農藥直接施到土壤,使土壤微生物受到極大傷害。如果向土壤施用足量的有機肥或者液态碳肥,可以減輕農藥的藥害,在相當程度上減輕微生物的損失。農藥殘留通過氧化和光分解,藥性又會進一步降低,重新繁殖起來的微生物反過來會“吃”掉這些殘留物。在這種土壤微生物與農藥殘留物的博弈中,有機水溶碳起着“東風”助陣的作用。這種分析推理已經得到多次實例的證明。
所以缺碳等于任憑土壤闆結和藥害肆虐而束手無策,使農作物失去良好的土壤生态而導緻出現病弱株嚴重等現象。
2、化肥的負面影響加劇
在前面我們講過:土壤闆結的主要原因是有機質的缺失,而不是由于使用化肥。
這并不是說化肥對土壤闆結沒影響。有機質缺失,化肥對土壤闆結影響的烈度就更加凸顯。而有機質豐富,化肥被利用率大大提高了,化肥殘留于土壤中的硫酸根、氯離子、亞硝酸鹽等物質會因轉化為水溶有機化合物,以及豐富的土壤微生物的多重作用而無害化,使土地可以永續耕作。
所以歸根結底,化肥“使土壤闆結”的負面作用并不是化肥之過,而是人們忽視了向土壤施用足量的有機肥料的結果。
3、重茬症
作物“重茬症”并不直接是由哪種病毒或病菌引起,而是由于營養嚴重失衡,根系十分衰弱和土壤微生态系統極不正常等因素綜合造成的某些作物嚴重的“亞健康”現象。
營養失衡,指某些作物必需的礦物質營養元素(因重茬)不足,這一點大家都有了解,但碳的缺失就不為人所認知了。
其實在許多情況下,水溶有機活性碳的供給,不但提供了碳元素,而且把那些土壤中難溶的礦物質營養也活化輸送進植物,也即補充了碳,其他營養失衡問題的不利影響會減輕,作物根系問題,土壤微生态問題都會好轉。所以作物“重茬症”必定會有缺碳的因素存在。
此外,農作物因病菌或病毒原因而發生的許多常見病,都與土壤問題、根系問題、營養不平衡問題有密切關系,當然也是因缺碳而間接造成的。這些病害如:果樹的早落葉病、腐爛病、水果的黑腐病、茄椒類的青枯病、炭疽病、棉花的枯萎病、黃萎病、瓜類的霜黴病、馬鈴薯的晚疫病、煙草的花葉病、蔬菜的根瘤病等等。
●缺碳病造成的巨額損失和嚴重後果
1、早衰
這是缺碳病引起的直接的也是最大的危害。
這主要表現在果樹提前老化和生育樹齡縮短,以及一大批經濟作物采收期變短。多年來南方柑桔樹的黃龍病被稱為不治之症,多少專家學者對此作了大量研究,病因衆說紛纭,有說細菌病,有說病毒病,但從來沒有人開出過一個有效的治療藥方。
北方蘋果、梨、桃等果樹的早落葉病,莖稈腐爛病、腐根病也被說成是不治之症,人們也都在病菌或病毒方面尋找原因,卻無治愈的良方妙招。其實這些病都無一例外地也是由于土壤闆結和植株早衰發展過來的。那些偏施化肥的瓜、豆、茄類作物,再怎麼加強管理,其采摘期都很短,但相同環境隻要施用了有機肥料,其采摘期就一定能延長。
植株早衰的主因就是缺碳!
早衰不但使農作物生育年齡(或采收期)縮短,總産量大幅下降,還造成農産品品劣化。以上節所述兩種蘋果為例,品質劣化造成的損失遠遠大于産量下降的損失。全國僅僅考慮大量果樹和瓜、豆、茄等這些受早衰症影響最明顯的作物,因早衰而造成的産量下降和品質劣化兩種因素合并統計,總産值損失必定在50%以上,這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2、直接病害
農作物哪些病害是由于“缺碳”直接引起的,這是一個大課題,有待分門别類繼續進行研究。目前可以确定的有:
1、陰雨天發生的黃葉和落葉。這一症狀一直被誤認為是“水浸”。
2、對環境脅迫和藥害肥傷缺乏抵抗力的弱株。在嚴重缺乏有機肥料的農田,一次嚴重的災害例如凍害、水浸或者使用農藥不當或化肥燒傷等,就會落下一大批弱株,這些弱株吳明顯病症,但卻生長緩慢,株形萎頓,我們稱之為“亞健康”株。
3、植株虛長、營養積累不平衡和葉綠素不足的“失綠症”。其實失綠症也是一種“亞健康”,這在營養液無土栽培和大棚瓜菜尤為廣泛發生。
4、水稻倒伏。許多專家認為水稻倒伏是由于缺鈣、缺矽。不錯,隻要是倒伏的水稻,都可以檢測出含鈣含矽量不足。但是支撐水稻莖稈的木質素和纖維素的最主要成份是碳,缺碳才是水稻倒伏的根本原因。
另外,缺碳還導緻鈣和矽的被吸收率低。因為鈣鹽和矽鹽通常都難溶于水,隻有借助含碳有機酸的溶合(螯合、置換等)才溶于水而被吸收。有了充足的水溶有機碳,不但給作物直接補充了碳,還使鈣和矽被吸收利用率倍增。這是空氣中二氧化碳所不能達到的。
所以水溶有機碳“團結”了鈣和矽,把作物軀幹支撐了起來,這就好比建築物構件中的混凝土,它不僅有水泥、砂石,還有鋼筋。沒有鋼筋建築物是支撐不了重量和高度的。現在有些高産水稻的品種,到了一定畝産量就不敢再采取增産措施,就是怕倒伏。專家們如果轉換一下思路,把眼光盯住碳,也許問題就能解決。
5、食品質量問題。食品質量差,甚至損害人類健康,這也是農作物的一類病,我們可稱之為“食品質量病”。當前人們普遍關注的是農藥殘留,這是大家都容易理解的“食品質量病”。
而偏施化肥(也即缺碳)的确使食品口感差,這大家能理解,但怎麼也會引起“食品質量病”呢?
我們想想:原生态環境中植物是如何吸收營養的?在原生态的草地或森林中,植物生長的環境往往是有機質相對礦物質營養要豐富得多,因此植物是不缺碳而缺礦質營養。
植物所需的礦物質營養由腐殖土中的有機酸和植物根部分泌的有機酸對地表礦物岩石進行溶融,從中分解出所需的礦物質營養與有機酸形成有機化合态被吸收入植物内部,這是一種富含有機碳的有機無機全營養系統,這就是原生态植物營養的真面目。
正由于岩石和風化物中礦物質營養含量低,溶解難,所以植物在原生态環境中生長速度不及人工培植,但一般都顯得健壯而少病害。
但在化學農業生态中,有機質嚴重匮乏,而礦物質無機營養卻充足供給,這使農作物營養積累的成份不協調,作物新陳代謝就會産生原生态狀态下不曾有的異變物。久而久之就使作物的基因表達不充分,不完善,這就産生了亞健康和物種退化。
試想,由這樣的農作物而來的食品安全嗎?食品不健康的問題實際上已顯現多年,現在城鄉人群中,高血壓、心髒病、肥胖症、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和惡症,發病率比40多年前高幾倍,這都是食品不安全直接或間接帶來的結果。
●缺碳病的嚴重性
全局性——不論東西南北,幾乎所有農作物都有可能發生缺碳病,而實際上每年都有大規模農作物處于缺碳之中,其因産量不足和質量下降所造成的損失,是數以千百億元計的。
系統性——缺碳病不但造成農作物直接發生多種病害,還間接發生更多病害,這導緻農藥用量大增,帶來新的經濟損失和食品不安全。缺碳病還導緻化肥利用率下降,帶來農作物生産成本上升以及土壤更加闆結或沙化,還導緻流域水體富營養化等環境問題。因為缺了一個“碳”,帶出了一大堆社會問題、環境問題和民生問題。
長遠性——缺碳病引起生态循環鍊條破壞,農業環境惡化,種質資源退化等問題,都是難以修複和不斷延續的,這對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态文明建設都造成長期的嚴重危害。
◆造成碳“短闆”問題的原因:
1、技術進步,“化學農業耕作”模式,導緻長期對耕地土壤“碳”的掠奪;
2、追求糧食産量,過度掠奪土壤碳;
3、耕者生活方式改變,加速對碳的漠視,不愛惜耕地,不培肥地力,過度依賴化肥和農藥;
4、千百年來我們先輩用堆肥和稭稈還田形成的土壤中的碳庫(有機質)被不斷施加的礦物質養分洗劫一空!
而在今天的現實情況中,種植戶們不理解作物需肥規律,認為化肥施用越多,作物就可以獲得高産。當作物處于“碳饑渴”狀态時,微生物繁殖條件差,土壤中大量的N、P、K無法被有效利用,進一步加劇土壤闆結,形成惡性循環;而當碳元素充足時,土壤的碳氮比(C/N)提高,這使土壤中的微生物獲得良好的繁殖條件。土壤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會進一步提高土壤的生物肥力和物理肥力,從而提高土壤中N、P、K等礦質營養元素的利用率,形成良性循環。
綜上所述,關于碳的意義和缺碳病造成的損失和危害就介紹完了,不足之處還請大家多多指教!留言區請點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