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汽車

 > 結廬在人境人生哲理

結廬在人境人生哲理

汽車 更新时间:2025-01-15 09:57:25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飲酒·結廬在人境》

結廬在人境人生哲理(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1

一、什麼是修行?

說起對詩和遠方的向往,魏晉詩人陶淵明《飲酒·結廬在人境》中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很多人心中美好田園生活的模闆,遠離塵世的喧嚣,尋一處僻靜的山間田園,在山岚的籠罩之中,采菊東籬,遙望南山,悠然自在,着實是向往的生活。

但是對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說,像陶淵明一樣歸隐田園隻能是一種期盼,而不具備現實條件。所以,在《飲酒·結廬在人境》中我更喜歡頭兩句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當你的心能夠自由甯靜時,即使身處鬧市,也不會感受到車馬的喧嚣,所以身在何處,又有什麼差别呢?

随着社會節奏的加快,人們感到越來越焦慮,這幾年流行找一處深山老林、僻靜廟宇去打坐念經,名曰修行。而“修行”結束,回歸紅塵,該怎麼活還是怎麼活,仍是老樣子。所以,這樣的修行是真正的修行嗎?我想是要打個問号的。

結廬在人境人生哲理(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2

鬼腳七在他的《人生處處是修行》中說到修行這個概念,他說他曾經以為,好的修行是“打坐雙盤,四小時紋絲不動”,是“遍閱經書,佛理經典脫口而出”,是“每天誦經持咒,吃齋念佛”……然而在他經曆“從基層到高管的阿裡九年”、“自媒體創業積累百萬粉絲”、“八十一天托缽行走”以及“遠離喧嚣,山間修行三年”之後,他說:“修行就是降服自己的心啊”!

二、如何降服自己的心?

極端的方式就是長期一人獨處。也就是絕大多數人眼中的修行:遠離十丈紅塵,常伴青燈古佛。然而這就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遙望南山”,絕大多數人都不會如此,也缺乏現實條件。

那麼另外一種方式是什麼呢?就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選擇在生活中修行,以出世之心積極入世,不放松對自己的要求,積極地去做事、去生活,同時又能對結果抱持“有也可以,沒有也行,看淡一切”的灑脫心态。

結廬在人境人生哲理(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3

《六祖壇經》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這是什麼意思呢?真正的佛法就在這塵世間,如果離開現實去追求佛法,就好像去找兔子的角,而兔子是沒有角的,是不可能求到的。所以,每一個想要追求開悟的人,都不可能逃避這世間,獨善其身地修成正果。

所以真正的修行,不是不接地氣、逃避現實地“飄”着,而是落在生活的每一個實處,将每一個懂得的道理應用在生活中,過好這一生。因此,生活是最好的修行道場。

三、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鬼腳七在書中介紹了一系列在生活中修行的方法:在寫作中修行、在失戀中修行、在嗔恨中修行、在吃飯中修行、在工作中修行……

在這裡我挑幾乎每個人都在經曆的幾種,結合自己的理解做一些簡單的闡釋。

1、在吃飯中修行

學僧有源問大珠慧海禅師:“和尚最近怎麼用功?”大珠答道:“饑來吃飯困來眠。”“平常人不也吃飯睡覺?這也叫修行?”大珠禅師說:“平常人吃飯時千般計較,不肯吃飯;睡覺時百般思索,不肯睡覺。”

結廬在人境人生哲理(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4

所以,“吃飯的時候吃飯,睡覺的時候睡覺”就是修行。

想一想,我們平時吃飯的時候,可能并不會專注地吃飯,而是一邊吃飯,一邊可能聊天、刷手機、看電視或者腦中想着其他的一些事。這就沒有做到“吃飯的時候就吃飯”。

鬼腳七在書中寫道,出家人在吃飯前要做五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為成道業,故受此食。做這五觀的目的是破除自己的貪心,也會減少口腹之欲。

但是這個“五觀”對我們普通人來說實施起來是比較難的,那麼簡單點的方法是什麼呢?就是吃飯的時候不幹别的、也不想别的,把覺知放在嘴裡、放在牙齒、舌頭、口腔壁以及每一口飯菜上,正常咀嚼,每口咀嚼三十次。

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顯示:這樣做可以讓人更快産生飽腹感,減少食物的過量攝入。

而當我們心無雜念地吃飯時,我們就保持了意識的專注,讓吃飯這個動作有了覺知,保持覺知就是一種“悟”,我們也就做到了在吃飯中修行。

2、在吵架中修行

我們生活在這世上,就難免與他人産生矛盾、摩擦,與父母、與伴侶、與孩子、與其他人,都有可能吵架。

結廬在人境人生哲理(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5

而一旦要吵架的時候,就意味着修行的機會來了。

首先來看,為什麼會吵架呢?根源在于認為自己是對的,而他人是錯的,且不聽自己的,所以生氣、要吵架、要争個是非對錯。所以,要吵架時可以修什麼呢?修控制情緒、修換位思考、修包容慈悲之心。

很多的吵架背後其實是情緒之争,彼此看不見對方的情緒,而任由自己的情緒肆虐,就是一場暴風雨般的“吵”,而往往這樣的架也吵不出什麼結果,并且雙方都會覺得自己很受傷。所以,這個時候,要修煉的就是先去覺察自己的情緒、去看見它,當你對這份情緒保持覺知的時候,情緒就會慢慢被馴服,我們就不會被它牽着鼻子走了。

再進一步,修換位思考,看見自己的情緒的同時,去覺察體會對方的情緒,為什麼對方會認為他是對的呢?我能不能暫時脫離出自己的位置,站到他的位置上去看待這件事呢?當我們換個角度去看的時候,也許會發現對方也是有道理的,而整件事無關對錯,隻是角度不同而已。

最後再深入一步,也許你換了多個角度看問題,仍然發現對方好像是不對的,站不住腳的。那這時候就要修包容慈悲之心。所謂的慈悲,是無論世俗的标準如何,對方這麼做可能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呢?而包容就是去接納對方的狀态。

3、在工作中修行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去愛、去工作。人的一生幾乎一半的時間都要在工作中度過,因此工作中會有很多人生的功課。工作中遇到的困難、人際關系的處理、時運等都會牽動我們,如何自處、如何修行?

結廬在人境人生哲理(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6

先說唐代的兩位詩人劉禹錫和柳宗元的境遇,這兩人同被貶做偏遠地區的司馬,但心态和行事卻完全不同。柳宗元寫“我今誤落千萬山,身同伧人不思還”,劉禹錫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柳宗元被病痛折磨,四處求告。劉禹錫一頭紮進醫術藥典裡,為其研究藥石。

劉禹錫在城牆拐角的更鼓樓邊建了一棟竹樓,地偏人遠,空樂魚鳥。京城有人想叫他痛苦,他偏不。不忙着掰扯對與錯,隻忙着強身健體托關系找由頭在朝廷裡露臉。他小時候背藥典,現在正好閑暇,就繼續研究各種治療的藥方,再有時間,還研究佛學與民俗。

劉禹錫的人生沒有什麼平順可言,家無高官顯宦,全靠自己單槍匹馬闖出一番天地。家中經濟也不好,時常要靠給人當秘書賺點錢貼補。但是這樣的坎坷與身不由己,并沒有讓劉禹錫放棄。他似乎無論在什麼樣的境遇中,都有着一種特别的能力,就是積極努力讓自己活得好,同時又能做到對結果“随遇而安”。這也就是我們前面講到的“以出世之心積極入世”。

于是這樣的劉禹錫在二十多年後,一路從夔州刺史、和州刺史升官到太子賓客。終于“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結廬在人境人生哲理(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7

在工作中有得意之時,也必有失意之時。比如同期進來的同事晉升了而自己還是原地不動,比如被領導批評、被同事誤會,如果因這些被牽動,影響情緒,甚至決定自暴自棄,就成了工作的奴隸。

将這些得意、失意放到幾十年的人生長河中,便能體會到那隻不過是一個個浪花,時而起時而落,這才是常态,便不會有那麼重的得失心。因而,在工作中,更要以出世之心積極入世。積極努力地去争取,但能做到“有也可以,沒有也行”。

結廬在人境人生哲理(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8

王爾德說:“活着是珍貴的,大多數人隻是存在,僅此而已”。

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有無法避開的苦難,修行也無法幫我們避開。但是在生活中修行,卻可以讓我們懂得如何從痛苦中獲得能量,從苦難中增長智慧,讓我們更加覺醒地活着,我想這就是修行的意義,也是人生的意義吧!

這本《人生處處是修行》乍看之下特别像一本雞湯書,但是讀了幾頁之後卻發現完全不是。當我們保持覺知的時候,生活的小事中也蘊含了不少的智慧。而作者能将這些大智慧通過講故事、講生活的方式傳達給讀者,特别有收獲。尤其适合一些碎片時間閱讀,無論是等車、趕飛機還是午休、睡前,都可以閱讀。有趣也有料,不經意間會心一笑,焦慮的心也能安定下來了。

如果你也喜歡這本書,可以點擊下方鍊接購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汽車资讯推荐

热门汽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