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愛音樂,深入靈魂和精神深處。詩、詞、歌、賦,都是音樂,換言之中國文學史,其實也是一種音樂史。中國人聽音樂,聽得還不僅僅是樂音,還能聽出弦外之音。中國古代的詩人,常常能夠通過音樂,寫出千古名篇。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寫盡了人世浮沉和滄桑之感。
不過,唐代還有一位詩人,也寫過一首聽筝詩,一、三、四句都被捧為經典之句,短短28個字,絲毫不輸《琵琶行》754字。這首詩,就是七絕聖手王昌齡的《聽流人水調子》。
《聽流人水調子》
唐·王昌齡
孤舟微月對楓林,分付鳴筝與客心。
嶺色千重萬重雨,斷弦收與淚痕深。
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和白居易《琵琶行》頗為相似,當時王昌齡也是客居他鄉,偶然間聽到了一位流落江湖之人彈奏的“水調”。可以想見,這一定是一首柔情似水的優美曲子。王昌齡情不能已,黯然傷神,直至潸然淚下。
全詩大意:獨坐孤舟,月色朦胧,船外是片片楓林,潺潺流水。為了慰藉客心,請來了琴師彈奏筝琴。幽凄怨慕的琴音似乎就如江面上的層巒疊嶂,頃刻之間千重萬重烏雲壓頂,暴風驟雨似乎就要來臨了。就在這如疾風雷雨的音樂聲中,琴弦卻突然斷了。然而就在這弦斷之時,客人的眼眶已經淚光閃閃,在燈光搖曳下映出兩道深深的淚痕。
可以說這首詩的意境和格局,與白居易《琵琶行》頗為相似,又絲毫不遜色于《琵琶行》。《琵琶行》中,“猶抱琵琶半遮面”,“江州司馬青衫濕”,情感深沉。而這首七絕,寫的也是客人淚痕深,同樣的流落天涯,同樣的悲難自禁。然而相較于《琵琶行》的“大珠小珠落玉盤”,王昌齡的詩對音樂和情緒的渲染,節奏感更強,更具沖擊力。
詩的首句,着意點染環境,用了“孤舟”、“微月”、“楓林”三個意向,将悲涼的意境表露無遺,開篇就是經典之句。第二句叙事,一個“分付鳴筝”雙聲疊韻,引人入勝。然而這音樂是為了“客心”,慰藉客人的鄉愁和哀思。那麼這音樂究竟如何?
第三句也是寫樂曲的經典之語,王昌齡将音樂意向與視覺意向高度融合,“嶺色千重萬重雨”,黑雲欲催,山雨欲來,就是如此沉悶、壓抑,似乎在拼命尋找一個出口。客子的心也随着音樂和環境,一陣緊似一陣。
最後一句,也是最妙的一句。就在音樂渲染的出口即将呈現之時,卻戛然而止!弦斷了!然而這未完成的音樂恰似“斷臂的維納斯”,其藝術效果已經充分達到。“斷弦收與淚痕深”,就在弦斷的那一刹那,客人的審美達到峰值,淚光熒熒然,令人斷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