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有何相通之處?#以書之名#中國有三玄,《易經》《莊子》《道德經》對《道德經》這樣的玄學,世人往往推崇備至,盡力神化,我不以為意為什麼老子能視天下百姓為刍狗,天下人為什麼不能視老子為無物呢,真正理解《道德經》之後我才明白,棄一本書比信一本書高明的多,哪怕是《道德經》任何一本書,棄之則明,信之則有損,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有何相通之處?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以書之名#
中國有三玄,《易經》《莊子》《道德經》。對《道德經》這樣的玄學,世人往往推崇備至,盡力神化,我不以為意。為什麼老子能視天下百姓為刍狗,天下人為什麼不能視老子為無物呢,真正理解《道德經》之後我才明白,棄一本書比信一本書高明的多,哪怕是《道德經》。任何一本書,棄之則明,信之則有損。
今天我們就以《道德經》本身來說明為何不信書。
如果你以邏輯去讀《道德經》,你根本讀不懂,因為老子之玄是故意為之,使人不能輕易淺解,才能促進人對自身的挖掘,不給你迷信的機會,舉個例子: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上德不德以其有德,下德不失德以其無德”
第一句的上士勤而行之,看似有褒義,如果你熟讀道德經你就會有所體會,老子的學說核心絕不在勤而行之,這更像是對上士的嘲諷,而老子推崇的是下士,下士大笑,不笑不足以為道。而第二句的上德不德明顯是老子所推崇的,同一篇文章,上士與上德,兩個“上”卻有相反的傾向性,《道德經》有很多這樣的用法,其本意就是為了讓人不能從字面去理解,刻意為玄,也就是說老子對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關系有明确的觀點,那就是希望讀者不信作者,而是借由作者之言挖掘自身。《道德經》原文中也有說明,如“吾之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翻譯過來就是:如果我說的話能讓人輕易理解,那一定是淺解,那麼天下人并不能真正體會領悟。
所謂天機不可洩露,可以說老子費盡心機去玄,就是為了不讓天下人以淺薄的思維去理解大道,而與之相對的是孔子,管子等人的學說,孔子的學說甚易知甚易解,所以孔子被利用了,成了封建代言人。語言即能高效的傳播信息,也能欺騙人心,推出不能被駕馭的大聖,世人反倒被大聖駕馭。老子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提高了閱讀的門檻,讓世人不至于自以為明白,他知道世人自以為是,反倒會被愚弄,所謂“慧智出有大僞”。老子之道:不入我道者不明,入我道者大迷,出我道者得悟。
如果你真的去讀了老子,你會發現老子整篇在說的就是無為自然,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這世界就是有太多的信言,世人說信言,用信言,迷信,所以才有了那麼的是是非非,如果讀書讀了個信字,那不一定有一益,卻一定有害。
我們現代人覺得自己很聰明,勝過古人。要我說這是自以為是,我們的腦子裡就是有太多的信言,封建使大多信言刻在了人的骨子裡。信言也就是确定的話,也就是是非對錯的起始,我們在思維過程中運用了太多信言,我們思維的基礎不是自身體會,而是文化教條,理所當然的認為某些東西是對的,并以此為思維的基礎。潛意識裡就已經用了是非,越用是非就越是非,越掙紮。
讀古人,且不信古人,将中華文化重新梳理,化解千年封建對中國人的異化,這是中國人的救贖。中國人迷失于君子之道,也隻能救贖于君子之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