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工作後為什麼發朋友圈

工作後為什麼發朋友圈

職場 更新时间:2024-07-01 02:10:27

01

在微博上看到這麼一句話:工作後發現朋友圈沒有了生活的痕迹,大家慢慢都變成了為生活奔波的小大人。

确實如此,很多人都在生活裡跌跌撞撞,工作後,朋友圈表達真情實感成為了另類,訴苦太矯情,炫耀惹妒忌。

與此同時,朋友圈成為了駕校招生、教育輔導機構招生、租房中介的活躍場所,漸漸發現,多數人都選擇了不發朋友圈。

我,沒有了朋友圈,猶如潛在深海的魚,即使憋死,也不願露出水面吐泡泡。

這是一種常見的現象,随着年齡的增長,表達欲和分享欲在銳減,但是銷聲匿迹有時候依舊代表着熱愛生活。

在成長的某個階段,沒有了朋友圈,與這三個方面有關。

工作後為什麼發朋友圈(我工作後沒有了朋友圈)1

02 朋友圈是照妖鏡,群魔亂舞難開口

越長大越明白,成年人的生活大都調成了勿擾模式,朋友圈聒噪無比,人多口雜,難以成為真心換真心的場所。

以前上大學時,經常把每天發生的故事發布在QQ空間,會有很多同學點贊和評論,充實而快樂。

入職一年後,在不情願的情況下發過幾個招聘的廣告,自作聰明地設置了分組,隻為簡單地完成任務,至于效果如何,聽天由命。

漸漸明白,朋友圈衆口難調,領導、同事、朋友、家人等都擠在一起,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被過度解讀。

在朋友圈不能發“難受,想哭”,領導認為是脆弱,難成大事,同事認為是矯情,不可深交,家人認為是委屈,有心無力。

我們無法讨好每一個人,在朋友圈說的每一句話都有可能産生誤會,閉嘴是最優雅的做法。

朋友圈是個窺探生活的小小窗口,輕輕地看一眼,沉默地離開,沒有朋友圈,也可以活得很精彩。

工作後為什麼發朋友圈(我工作後沒有了朋友圈)2

03 期待感的貶值,無需獲取

年少時曾覺得夢想觸手可及,剛入職的時候,眼睛裡盛放着清澈的愚蠢,在工作後才發現,很多聯系都帶着目的。

工作三年的同事告訴我:除了上班,他幾乎什麼都不想做,想要變成摸魚的老油條,又不甘心年輕的熱血凍結。

每到下班就刷刷抖音,打打遊戲,也沒什麼值得特别期待的事情,也不想通過朋友圈表達心情。

聽過一句話:你要做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需要将哭泣的聲音調成靜音,要平靜地面對生活的落差。

期待感越來越低,工作耗費了大量的精力,朋友圈不再是介紹自己的閃光燈,也不再期待着回應。

若能避開猛烈的狂喜,自然不會有悲痛來襲,這是降低期待感、躺平的方式。

沒有了朋友圈,也沒有了小圈子,為了緊密地工作,将内心的美好與樂趣關閉。

當開始學會了隐藏,朋友圈的窗口就被堵死,期待感的凍結,意味着活躍度的降低,但生活不該如此。

工作後為什麼發朋友圈(我工作後沒有了朋友圈)3

04 不需要辛苦立人設

每個人都在社會中扮演很多的角色,朋友圈是最微不足道的一種。

領導發的招聘廣告要不要點贊,好友發的旅遊打卡要不要評論一下,求贊集獎的朋友圈要不要點贊加評論。

很多時候,朋友圈隐藏着太大和太多的人情世故,考慮得多了,自由變少了,在朋友圈裡,人設豐滿了,也更累了。

怕被過度解讀,索性就睜眼當個看客,朋友圈隻是朋友圈,并不代表着好友圈,不發朋友圈,也就不會辛苦地維護人設。

朋友說,加班到深夜發了一張朋友圈,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麼,而是要被領導看你幹了什麼。

實際上維護工作狂的人設很容易,但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内心充實而豐盈,不需要在朋友圈表達什麼。

不刻意讨好,也不妄自菲薄,簡單地把日常搞定,如此便好。

工作後為什麼發朋友圈(我工作後沒有了朋友圈)4

05

我,工作後沒有了朋友圈,因為很多人隻是工作上的朋友,不是好友。

知道朋友圈的性質有很多利益交織的狂歡,學會分組,學會辨别哪些是額外的真心,哪些隻是簡單的問候。

在朋友圈降低期待,學會在其他平台表達自己,閑了和父母唠唠嗑,在周末與好友聚聚餐,沒事兒跑跑步,看看書。

不是所有的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深海,不是全部的動态都在要朋友圈展現,朋友圈隻是冰山一角,我們是誰,想成為誰,不需要被朋友圈定義。

沒有朋友圈不可怕,不發動态也不可怕,銷聲匿迹也無所謂,熱愛生活,内心豐富,才是一個人最大的名片和圈子。

工作後,不僅有了朋友圈,還可以有其它的圈子和精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