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抒
越王城遺址位于杭州湘湖畔,離我家約二十公裡,2014年9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這麼近,不去看看似乎說不過去。
前幾天正值秋高氣爽,我乘1号地鐵至湘湖站,出站,恰10時正,一打聽,至湘湖步行不過20分鐘。于是,撩開兩腿,跨步前行。穿過一條不知名的隧道,湘湖豁然呈現眼前。貼越王路沿湖自西北往東南,悠哉遊哉,東張張,西望望,遇好景,咔嚓,收藏于相冊。如此遊蕩40多分鐘,蓦然見六角石亭兀立水濱,祖道亭也。
祖道亭,背山面水,亭内立一石碑,正面刻“臨水祖道”四個隸書紅色大字,背面有文種的臨别祝詞。
公元前492年,就在祖道亭旁,越王勾踐帶着妻子,由範蠡陪同入吳,開始過他人生最為灰暗、屈辱的日子——為夫差作奴。
容我簡約介紹一下這段曆史:
公元前497年,越王允常死,23歲的勾踐繼位。
勾踐從太子躍為國君,身份變了,但仍然沉浸在舊角色中,出宮溺于遊獵,入宮湎于飲酒,對國事不問不管。
吳王阖闾大喜,于前496年大舉伐越。在一次戰鬥中,阖闾被越軍亂剪射傷,返吳,臨死前将兒子夫差叫到身邊交代後事,最後說:“不要忘記,是勾踐殺死你的父親。”夫差說:“我絕不忘記!”
勾踐鋒芒未露,吳王卻已歸西,天助我也!于是得意忘形,決定伐吳。範蠡、文種力勸不聽。
前494年,勾踐傾全國之兵伐吳。在椒夫(今無錫太湖馬山)與吳激戰,吳反守為攻,直搗越都會稽。勾踐率3000殘兵退守固陵山(今城山),被吳軍包了餃子。
吳越簽訂協議,于是有了“臨水祖道”,君臣相泣作别一幕。
固陵山下,錢江水畔,楊柳依依,一葉蚱蜢舟在水中搖蕩。文種舉起酒杯:“皇天佑助,前沉後揚。禍為德根,憂為福堂。威人者滅,服從者昌。王雖牽緻,其後無殃。君臣生離,感動上皇。衆天哀悲,莫不感傷。臣請薦脯,行酒二觞。”
勾踐仰天歎息,舉杯垂涕。
文種複舉杯敬酒:“大王德壽,無疆無極。乾坤受靈,神祗輔翼。我王厚之,祉佑在側。德銷百殃,利受其福。去彼吳庭,來歸越國。觞酒既升,請稱萬歲。”
以上文字就是文種祝詞,刻在祖道亭内的石碑上。
祖道亭上還有二聯。
其一:賭命行奇計;椎心别故人。
勾踐入吳為奴,據說是範蠡謀劃的“奇計”,我以為這實在是不得已。此時,勾踐是砧闆上的魚肉,能有什麼想法?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不去,即死,去了,萬一能活着回來呢?為了那萬分之一的希望,勾踐以命作注,“賭”了一把。與“故人”作别,“椎心”之痛可想而知。
其二:“黃钺初收酒滿難消臣虜恨,鳥鸢乍起風高不斷國妃歌。”
昨日的君王,今天淪為“臣虜”,其痛,其恨,其愁,與南唐李後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可一拼。
蚱蜢舟離開越地,前途茫茫。
身懷六甲的“國妃”,見江渚水鳥翻飛,啄食魚蝦,觸景生情,淚水滂沱,含淚吟唱:
仰飛鳥兮烏鸢,淩玄虛兮翩翩。
集洲渚兮優恣,奮健翮兮雲間。
啄素蝦兮飲水,任厥性兮往還。
妾無罪兮負地,有何辜兮譴天。
颿颿獨兮西往,孰知返兮何年?
心惙惙兮若割,淚泫泫兮雙懸。
這就是流傳後世的《烏鸢歌》,今人讀來,也不禁淚流滿面。
離開祖道亭,東行約百米,至城山廣場,時已11:30分。
廣場有介紹文字:
越王城遺址面積約2萬餘平方米,城牆全長約1091米,殘存城垣底寬8—10米,上寬1—2米,高3—5米,中間低四周高,高處即為人工夯築的城垣,平面呈橫葫蘆狀,城垣内緩外陡,四角有高隆台地,也稱越王台。城内有泉水及池,南北兩面山脊的中間有一出入通道,稱“馬門”。
廣場上的牌坊巍然聳立,橫匾“越山懷古”四字蒼勁有力。廣場兩側的武士煞是威嚴。
翹首遙望固陵山,山不大,也不高,海拔128米。
沿山道步行十分鐘,至古越亭。
亭聯:立馬饋魚智退吳兵;卧薪嘗膽誓雪越恥。
上聯說的是:勾踐被吳軍死死圍困,夫差贈勾踐兩條鹹魚,勾踐回贈一雙活蹦亂跳的錦鯉。這一來一去的啞語,相信大家都能猜出:這就是“立馬饋魚智退吳兵”的故事。下聯“卧薪嘗膽”的故事,隻要讀過小學的中國人都知道。
越王城遺址的楹聯全是故事,多說就背了,有興趣的遊客可細細品味。
再行5分鐘,見越王城山馬門。
入馬門,見一橄榄形的小水塘,水淺且渾濁,這就是洗馬池。越王“饋魚退敵”,得歸功于洗馬池裡的兩條鯉魚。
過洗馬池,即越王祠。
越王祠門口牆壁貼兩塊石碑,分别是《重建越王祠碑記》《重建勾踐祠碑記》,面碑的四角木亭,即鐘樓,建于斜坡上,内置大鐘,是原城山寺的配套建築,清乾隆嘉慶年間,城山寺香火興盛,低沉的鐘聲久久回蕩,飄至固陵港上空。
入越王祠,正對面為“碑亭”。右轉,再入門,有一小殿,門上方有橫匾:“大禹遺烈”。
越國國君為大禹後裔。
《會稽記》雲:“少康,其少子号曰于越,越國之稱始此。”
少康乃禹孫,封庶子無餘到于越(今會稽),看管禹廟。無餘傳承二十餘世,至夫譚,再允常。允常就是勾踐老爸。
其楹聯:七策運籌興越;廿年雪恥吞吳。
從前492年勾踐入吳為奴,至前473年滅吳,正好二十年。“七策”(有說是“九策”),說的是文種為勾踐複越滅吳的諸多謀略。
天井中置一香爐,我手中無香,隻能合掌一拜。
穿過天井,乃正殿,正中高懸“精神萬古”橫匾,殿門緊鎖,趴門縫細看,内供勾踐、文仲、範蠡三像。
殿左“古越幽思”,殿右“青史無泯”。
吳越争霸這段“青史”,确實有許多值得“幽思”的地方。
啃了兩塊面包,打了個盹,回到廣場,已是下午一點半,“幽思”之情逐漸平息。
勾踐滅吳。此圖出自清末石印本《東周列國志》。CFP供圖。
湘湖,為西湖的姊妹湖,相當于西湖面積的4.5倍,名氣遠不及西湖,較之于西湖,更古樸,更自然。
“兩岸好山青嶂列,一泓新水綠羅鋪。”
腳步輕挪,不覺上了越堤。
越堤西北至東南走向,橫貫湘湖,堤上有夢湖、越王、定瀾、采蓮、浣月、織翠和藕芳七橋,全長930米。
至越王橋東,見陶朱亭。陶朱,即範蠡。
看到陶朱亭,平息的“幽思”之情被再次激起。
範蠡和文種是勾踐的左膀右臂,兩人一起輔助勾踐複國。
範蠡功成而退,帶着西施雲遊世界,順便做些生意,成了腰纏萬貫的富商。範公不愛名,不愛利,将自己所賺的錢财散發給天下窮人。《史記》載:範蠡“三緻千金,三散千金”,被人稱為财神。後遊到齊國陶地,居住下來,自稱陶朱公。
範蠡離越時,給文種留下一封信:“吾聞天有四時,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終必否。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賢人乎!蠡雖不才,明知進退,高鳥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盡,良犬就烹。夫越王為人,長頸鳥喙,鷹視狼步,可與共患難,而不可共處樂;可與履危,不可與安。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明矣。”
文種幡悟,裝病,為時已晚。勾踐丢下一把利劍:“你自己了斷吧!”
據說,勾踐殺文種的理由是:你為我設計了九條謀略,我僅實施四條就滅了吳國,如此高智商者留在身邊,我睡不着覺啊!
勾踐殺功臣,在曆史上樹了極其惡劣的樣闆。此後開國皇帝殺功臣成了普遍現象:秦始王統一六國後,殺白起、王翦、蒙恬;劉邦建立大漢,殺韓信、彭越、英布;李淵以唐代隋,殺劉文靜、阚棱、杜伏威;趙匡胤最“仁慈”,黃袍加身後,杯酒釋兵權,讓功臣交出兵權,回家“享老”去吧!
文種的“九策”之一是美人計,美人西施在複越滅吳中功不可沒。但西施是範蠡的女朋友啊,勾踐将其拱手奉予夫差,全不顧範蠡的感受。
關于西施的結局,有頗多說法:
其一:吳亡,西施完成了使命,但其對夫差懷有愧疚心理,自缢于吳宮。
其二:吳人恨其禍水滅國,将之沉入揚子江。
其三:勾踐不知出于何種心理,将其溺死于江中。
其四:西施回國,皇後恐威脅自身利益,将其溺死于江中。
其五:随範蠡泛遊天下。此說最為廣泛,這也許是善良的中國人民的願望吧。
作者簡介:葉抒,浙江大學出版社編輯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