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粉絲朋友留言并附帶了一個鍊接。
内容是某知名車評人對插電混動汽車的觀點,基于從不去看這些所謂的視頻車評,所以對其真實水平并不了解,在這裡隻能說對其知名度較高的某種測評方式是不敢苟同的;那就是用遊标卡尺測量防撞梁的厚度,之後給出是強還是弱的評價,撇開材料抗拉或屈服強度不談而隻談厚度,這個操作就顯得有些詭異了。
回到主題,其觀點是插電混動汽車有優點但也有缺點,這是不能否認的客觀事實;可是其描述明顯帶有偏見,那就是有插電混動車的缺點多于優點的意思。
比如:
這個說法沒有錯但描述很是扯淡呐。
難道燃油車就沒有自燃隐患了嗎?看一看曆年來的數據,貌似燃油車的自燃率是居高不下的,這種使用内燃式熱機以燃燒的方式來做功,需要潤滑油來減磨和輔助降溫的發動機,其實會造成更高的自燃率。隻是現在的汽車圈裡存在有組織且有規劃的唱衰新能源汽車的大批ID,外國汽車廠商為了拖慢中國車企的電動化進程,某些公關公司為了活下來,某些媒體為了刷流量和知名度都會不遺餘力的炒作這個話題,所以公衆也才會将新能源汽車視為“洪水猛獸”,然而在絕對的産品力面前,這樣的唱衰也無法阻擋燃油動力汽車的銷量下滑和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增長。
(自燃險是1997年實行,新能源汽車普及隻是近十年間)
插電混動和增程汽車有兩套動力系統,但是真的是“雙模式切換”那麼簡單嗎?
其描述有講到車輛可以切換模式,平時用電來通勤,跑長途的時候可以“用油”。
這個說法沒有錯但描述得不夠精準,現在的一線自主品牌的國産插電混動和增程汽車裡,基本沒有不能以“油電混合”模式來跑長途的車了;車輛的運行模式有兩個,其一是純電,其二是“HEV·油電混合”,在第二個模式中仍舊是以電動機為主要動力單元,内燃機起到兩個作用。
分别為:
所有插電混動汽車其實都有“增程屬性”,混動指的是内燃機和電動機要同時輸出動力,任何一個動力單元不參與都不能稱之為混動;而要實現持續的混動就必須讓電動機有電可用,跑長度的時候就是讓内燃機帶動發電機來運轉,轉化出的電能供給給電動機來消耗,也可以同步給動力電池組充電(達到SOC設定值會停止充電)。
所以插電混動汽車确實有雙模式,但并不是“純油驅動”,除非是沒有發電機的某些車輛,比如長安的六檔三離合混動專用變速器,吉利老款P2.5,大衆汽車的DQ400e架構等;而比亞迪的DM-i/p,長城、吉利和奇瑞的2~3DHT等平台都是有發電機的,這些車不存在内燃機高負荷運轉的工況。增程汽車壓根不需要内燃機來驅動,隻是帶動發電機運轉而已,這些車的内燃機更沒有“壓力”;品牌參考長安深藍SL03,哪吒S,問界系列,岚圖系列和理想汽車等。
插電混動汽車的保養分為兩部分,内燃機并不需要高頻率或高成本的保養。
這兩類車的行駛裡程分為兩個部分,分别為:
内燃機的保養隻要參考HEV的行駛裡程,也就是油電混合模式中,讓内燃機啟動後的行駛裡程。
其講到插電混動汽車平時用電,這就對了,一輛插電混動汽車九成以上的時間都不用油,内燃機一年能跑多少公裡呢?大部分車輛都是一年幾千公裡,那麼内燃機的磨損(老化)程度就會遠低于燃油車,保養也不需要高成本投入;因為機油不需要高标準了,即便是1.5T-2.0T的發動機,一年行駛幾千公裡也隻需要用半合成機油,機油的分類區分的主要是使用壽命而非性能。
三電部分不用保養,隻是在内燃機保養時檢查即可;所以插電混動或增程汽車不論如何使用,其用車成本都是遠低于燃油車的。
總體而言,這種車輛是優點大于缺點,混動的初衷是為了降低油耗,純電動駕駛的初衷是為了降低用車成本;這套系統的雙模式本就是為了克服燃油車的缺點,所以插混汽車相比燃油車當然是進化後的選擇。
如果一定要說插電混動汽車有什麼缺點的吧,就是有些車會有“續航焦慮”。
習慣于純電動模式的駕駛感受和使用成本的插混汽車用戶,在内燃機啟動後總會感覺各種别扭;這種心态說白了就是能用電就不用油,用油就難受,可是早期的插電混動或增程汽車的純電續航裡程不夠長,所有偶爾會有“續航焦慮”。但是近兩年推出的插電混動中端車,其純電續航能達到200-310公裡,比如王朝漢唐系列,SL03,哪吒S,理想系列等,如果預算對應的是這些車,插混車的缺點也就感受不到了。
編輯:天和Auto-汽車科學島
天和MCN發布,保留版權保護權利
喜歡我們的内容請點贊關注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