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駐燈籠壩村扶貧紀實

駐燈籠壩村扶貧紀實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1 19:52:11

駐燈籠壩村扶貧紀實?來源:環球網兩年前,許新在甘孜州九龍縣烏拉溪鄉石頭溝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幫扶的600多天,在他的生命中彌足珍貴在這一過程中,他實現了“我為祖國獻石油”到“我為人民謀幸福”的飛躍,在守望共産黨人的初心中,完美地诠釋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他說:“如果沒有那600多天,我永遠也不會像今天這樣清醒地活着”,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駐燈籠壩村扶貧紀實?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駐燈籠壩村扶貧紀實(石頭溝村的扶貧記憶)1

駐燈籠壩村扶貧紀實

來源:環球網

兩年前,許新在甘孜州九龍縣烏拉溪鄉石頭溝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幫扶的600多天,在他的生命中彌足珍貴。在這一過程中,他實現了“我為祖國獻石油”到“我為人民謀幸福”的飛躍,在守望共産黨人的初心中,完美地诠釋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他說:“如果沒有那600多天,我永遠也不會像今天這樣清醒地活着。”

懷揣着理想信念出發

2015年11月底,我主動請纓赴九龍縣烏拉溪鄉石頭溝村任黨支部“第一書記”,開展為期兩年的精準脫貧工作。

從西南石油大學石油工程專業畢業後,我一直在重慶氣礦開江作業區工作,十年沒有離開過。2015年10月的一天,一個電話,打破了我原本平靜的生活。上級組織鼓勵黨員幹部到貧困山區帶領村民精準脫貧,放下電話,我心潮起伏。

那天,我們一家三口從單身宿舍搬入新租公寓剛好滿一周。飯桌上,我裝作漫不經心地對妻子說:“四川還有很多地方的老鄉處于貧困線下,日子難過。今天接到上級電話,鼓勵黨員幹部去幫助他們脫貧攻堅。”說完,我不敢看她一眼,悶頭扒拉着碗裡的米飯。妻子默不作聲,一頓飯吃得悄無聲息。飯後,妻子開始拾掇碗筷,我起身逗弄躺在嬰兒車中的女兒妞妞,凝視着她粉嫩的小臉蛋出神。是啊,妞妞才半歲,妻子也是作業區的技術幹部,家裡家外都需要人手啊!一面是嗷嗷待哺的孩子,一面是理想信念的召喚,我不禁心下躊躇。妻子仿佛洞悉了我的心思,她說:“去吧,家裡面有我。”

四川省甘孜州九龍縣烏拉溪鄉石頭溝村,我試圖在百度上了解這個村子。我對地方工作一無所知,隻知道石頭溝村條件非常艱苦,去石頭溝村幹什麼?怎麼幹?還是一頭霧水。

2015年11月初,西南油氣田公司組織部派我參加四川省第二期省直單位駐村幹部培訓班。這一次,我徹底搞懂了,原來從2012年1月起,西南油氣田公司就開始對口幫扶九龍縣;如今再次響應四川省打赢脫貧攻堅戰的号召,精準扶貧石頭溝村。我将以“第一書記”的身份到石頭溝村去,帶領貧困村幹部群衆齊心協力脫貧緻富奔小康。

出發前,油氣田公司分管定點扶貧工作的辦公室領導找我談話,再三囑咐,無論此去多遠,時間有多久,一定要帶着“三老四嚴”“四個一樣”的石油精神,在扶貧第一線充分展示我們石油人真幫實幹的風采,讓寶石花的旗幟高高飄揚在九龍縣的上空。

石頭溝村山高路險,行車途中意外狀況時有發生。正值隆冬,一次走訪,我從一位貧困的彜族老奶奶家中出來,司機駕車返程,狹窄的土公路沿陡峭的山體蜿蜒盤旋,汽車小心翼翼地朝山下開。經過一個急轉彎,汽車突然在濕滑狹窄的路面上失控,眼看就要沖下懸崖。說時遲那時快,司機立即搶擋減速,一把拉回方向盤,汽車從懸崖邊駛過。定睛一看,下面是幾百米深淵,我和司機都驚出了一身冷汗。

開弓沒有回頭箭,扶貧之路沒有休止符。

90天中,我兩套沖鋒衣換着穿,跑遍了村裡的邊角旮旯,對35戶貧困家庭了如指掌。

90天中,我遞交了一張規劃藍圖,藍圖上統領了全村的整體脫貧工作,步驟圖和時間表一目了然。

90天中,交通提升、人居環境改善、教育結對幫扶、産業富民,四大項目了然于心。

信仰之光,照亮前路

盡管做好了充足的思想準備,石頭溝村的貧困和落後還是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

該村地處攀西平原和青藏高原的結合處,海拔2500米至4200米,高聳在懸崖之巅,因大雨後石頭下邊流水成溝而得名。石頭溝村是九龍縣19個貧困村之一,居民以藏、漢、彜等民族為主,全村共184戶670人。村裡沒有一處硬化路,與外界唯一連通的土路,雨季泥濘不堪,隻能人走不能車行;如果遇到塌方基本與外界阻斷,村裡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進不來。全村沒有一個廁所、沒有一間廚房,農網尚未改造完成,三天兩頭停電,一旦停電網絡和電話就會“停擺”,小小的村子馬上與世隔絕成為“孤島”。

我捧着手機四處找信号,涼從心底生,有種從現代文明社會穿越而來的恍惚。

一座大山、一條土路,隔斷了村民與外界的聯系,脫貧之路道阻且長。學石油工程的我對農村建設一竅不通,如何迅速打開工作局面?我迫切地想在黑暗中撕開一道口子,找到破解第一道難題的亮光。

物質上的貧困隻會制約一時,精神上的貧困才會影響長遠。我決定思想動員打頭陣。駐村第一天,我和村“兩委”班子成員交心談心,商讨石頭溝村的長遠規劃和發展願景;召開幹部動員大會,統一思想,樹立信心,破解村集體發展難題,确定目标;與油氣田公司挂職幹部任偉一起組織村“兩委”成員、群衆代表、貧困戶召開座談會,将中央精準脫貧精神和惠民政策解讀到位。

看到幹部群衆的心動了,我趕緊趁熱打鐵,緊接着走村入戶搞調研。剛開始走訪時,多數群衆對我抱着懷疑和不信任的态度,認為我是上級派來的一個“鍍金幹部”,隻會當看客和過客,幹不成什麼事情。

“石頭溝村不脫貧,我就不回去。”此言一出,石破天驚,我自己都吓一跳。

彜族同胞洛伍木卡一家,借住在哥哥的老屋裡,房子破舊不堪,家徒四壁。他因小兒麻痹症緻殘,喪失勞動力,大女兒肢體殘疾加智障,老婆幾年前就跑了。我們走進洛伍木卡的家時,他正舉着一個燈泡,搖晃着身體打算将燈泡安在燈頭上,一個趔趄,險些摔倒在地。年幼的小兒子躲在門後,探出髒兮兮的臉,瞪着一雙清澈而渴望的大眼睛。眼前這個因殘一貧如洗的家庭,令我震驚和痛心。

慢慢地,我掌握了走村入戶的小竅門: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一路行來,我用小本子密密麻麻地記了一路。石頭溝村石多土少,土層瘠薄,村民靠種植玉米和土豆來解決吃飯問題,很多家庭的孩子嚴重缺乏營養,上不起學,貧困、失學正侵蝕着他們的下一代。

交通環境惡劣、住房條件差、教育跟不上……村民的衣食住行樣樣令人心酸。我絲毫不敢懈怠,白天訪民情,晚上更新完善貧困戶信息、草拟幫扶方案,手指凍僵了就在火爐邊上烤烤。

聽見雷聲,更見雨點

“不能光打雷不下雨,我們不光聽他說了什麼,更要看他做了什麼。”質疑聲中,我感受到了石頭溝村的幹部群衆對我的殷殷期待。

2016年,我協調落實通村公路建設資金440萬元,完成了11公裡的村路建設,打通了制約村子發展的交通瓶頸。2017年,我着手解決了4.8公裡村内環線路及6公裡聯戶路建設難題,得到了九龍縣政府和西南油氣田公司的資金支持,徹底解決了群衆“行路難”的問題。

利用“地方财政出一點、企業幫扶一點、農戶自籌一點”的政策機遇,我協調落實了“彜家新寨”項目資金333.5萬元,争取到西南油氣田公司幫扶資金30萬元,實施完成了包括30戶貧困戶在内的148戶彜家新寨建設項目,同步建設廚房、廁所、院壩、垃圾池等配套設施,全村徹底告别了人畜雜居的曆史。

為了從根本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經過摸排、篩選、審核,及時将35戶貧困戶家庭情況上報西南油氣田公司,得到了“娘家人”的大力支持,促成了公司員工“一對一”的“小學—大學”全程結對捐資助學計劃。

在春節暨藏曆新年來臨之際,我争取到了西南油氣田公司新春慰問資金6.6萬元,對全村、特别是生活有困難的貧困戶和低保戶開展了新春走訪慰問活動,發放了米、油、毛毯等生活必需品。

“村裡來了一個務實的‘第一書記’,一下子為我們村做了這麼多實事。”以真情換真心,我得到了幹部群衆的尊重和信任。

有了底氣,我幹事的勁頭更足了。了解到部分村民靠種核桃、花椒緻富,我想,何不将這些經濟作物批量種植發展為全村的特色産業?

于是,再出三招“組合拳”,為石頭溝村打通了緻富之路:建立“種植 養殖”的複合産業發展機制,結合村情實際和群衆意願,确立了短期以生豬、土雞養殖,長期以花椒、核桃、蘋果等綠色生态經濟農業的多渠道産業發展方向;建立“支部 合作社 農戶”的生産模式,牽頭成立了“石強生豬養殖合作社”,采取集中養殖和群衆散養相結合的方式,整合資金70萬元建立規範化養殖基地600平方米,集中養殖生豬200餘頭、散養土雞1500餘隻;打通“農戶 支部 市場”銷售渠道,利用西南油氣田公司幫扶資金30萬元購置了兩輛專用運輸車及冷藏車,指導該村在縣農貿市場租賃門市,專售本村出産的有機豬肉、土雞及特色果蔬等。2016年,合作社累計出欄生豬180餘頭,實現銷售額30餘萬元,35戶貧困戶戶均增收2000餘元。

2017年9月,集衛生室、文化室、幼兒園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村民活動中心建成投用,村民們笑逐顔開。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石頭溝村基本實現了精準脫貧目标。

同鄉親們吃坨坨肉和帶殼胡豆的時光,與村幹部圍坐在火爐旁談笑風生的夜晚,掬山澗的冰雪融水痛飲解渴的酣暢淋漓,終将成為一段難以忘卻的記憶。

如今,回到石油企業,我依舊是最初出發的那個自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