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是鑄刻在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古代銅也稱金,故又稱為金文。商周是青銅器時代,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十分發達,禮器以鼎為主,樂器以鐘為代表,故金文又叫“鐘鼎文”。上至商代中期,下至秦滅六國,金文盛行約一千多年的曆史
金文發展到西周晚期已至高峰,金文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局面,字體修長,大小趨同,結體婉轉流暢,風格推向了唯美境界。此時的代表作衆多,其中《毛公鼎》銘文就是傑出的金文代表之一。
《毛公鼎》,西周晚期周宣王時期毛公所鑄的青銅重器,清道光二十三年出土于陝西岐山。鼎高54厘米,重34.5公斤,現收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
《毛公鼎》記錄的是毛公衷心向周宣王為國獻策之事,末段為答詞,為謝周王,制鼎傳示子孫永寶。銘文32行,凡計497字,是迄今為止傳世青銅器銘文中字數最多的作品,可謂是金文中的鴻篇巨制。
《毛公鼎》銘文書法以流逸秀美著稱。用筆娴熟,字迹秀勁。結構瘦勁取勢,長短參差。筆力沉雄綿恒,沒有絲毫的舛失敗露。整體氣象渾穆,意蘊深邃,行氣流暢。《毛公鼎》銘文為西周金文字數之冠。被譽為“低得一篇《尚書》”,《毛公鼎》銘文既具有西方藝術所重的形式美,又具有中國書畫藝術所講究的意境美,曆來視為金文中瑰寶。
在臨習《毛公鼎》銘文時,應多讀帖,對其用筆、結構、章法詳細審視。臨習時,重點放在點、直線、斜線、弧線和轉折的點畫形态訓練上。臨習時還應解決好起筆逆鋒、行筆鋪毫、收筆回護,同時注意線條的凝重、線條的力感以及線條的粗細,書寫速度的快慢、用筆的輕重、疾澀及節奏的變化。
1:用筆。點畫形态中都包含着起筆、行筆與收筆三種筆畫。粗細已趨于一緻,點畫圓潤,如“有”字。個别字首尾的肥碩印記尚未退盡,如“正、王”等字。
筆法生動活潑,富于變化,用筆凝重且不粗糙,用筆以圓轉為主,但不乏方折,寓遒勁于婉轉。如“迺”字,随轉随折,熨帖自然。
2:結構。結構平正取縱勢,左右弧形參差,以合抱勢構建一個圓形或蛋形的空間,或正或斜,生趣盎然,如“魚、明”等字。“周”字等對稱式結構左右部件有細微的差異,整饬中見鮮活。“辟”字等各部件的穿插參差避讓,常給人意外之驚喜。
3:章法。通篇随鼎腹内的弧形成形,有行無列。字的大小、斜正、曲直在字間開闊空間的調攝下,波浪起伏産生的振蕩動感,奇妙惬意,生機無限。其章法布局呈曲勢,系拓片所至,臨習時應當以正常的規範寫法來理解作品的字形取勢。
《毛公鼎》銘文是金文書法晚期的代表作之一,是“金文四寶”之一,無論是點畫、用筆、結構、章法、氣韻都展現了金文書法成熟時期的精美與典雅。“學不通經,謂之俗學,書不習篆,謂之俗書”,研究學習先秦的古文書法,《毛公鼎》是重要的取法範本,是金文臨習不可或缺的一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