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投資兩個億的電影,在緊鑼密鼓籌備中。
一切工作都在有序進行着,但導演最頭疼的是,他面試了無數個演員,都沒找到心中滿意的男女主…
據說,某位試過戲的女演員,一次次給導演寫自薦信,最終打動導演,成為女一号。
這就是導演詹姆斯·卡梅隆,選中凱特·溫斯萊特為《泰坦尼克号》女主角的過程。
詹姆斯·卡梅隆
2012年,詹姆斯·卡梅隆參加北京電影節時澄清此事。
“凱特沒寫自薦信。我們選她是因為她演得非常棒。”
“她要飾演一個遇到生活的動亂節點的女孩,所以演員必須外表柔弱但内心堅強,這是個很複雜的角色。”
《泰坦尼克号》劇照
事實上,比起選擇女主,選男主角的過程才艱辛。
馬修·麥康納、約翰尼·德普、布拉德·皮特…都是卡梅隆考慮過的人選。
但是直到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來試鏡時,卡梅隆終于尋到了期待的“傑克”。
全球都磕的cp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凱特和小李子共同主演《泰坦尼克号》大獲成功。
橫掃十多億美元的票房,包攬了當年奧斯卡絕大部分獎項。兩位初出茅廬的新人演員一舉成名,赢得了全球觀衆的關注和喜愛。
小李子和凱特的友誼,也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有人讓凱特評價小李子,她說:
跟Leo在一起時總是充滿歡聲笑語。他真的非常可愛,而且對待工作兢兢業業,腳踏實地。
凱特因為身材豐腴被觀衆罵“肥婆”,她特别失落。
小李子告訴她:“别理會他們,你非常漂亮!”。
新人時期,他們走紅毯時,凱特在媒體面前聊着聊着突然卡殼,氣氛瞬間尴尬。
她本能地看向小李子,小李子心領神會立馬接上話,幫她解圍。
此後多年裡,他倆不厭其煩地,一遍遍公開表達對彼此的欣賞:
小李子:她永遠那麼光彩奪目,就像我第一次見到她時那樣。
在我眼裡,凱特是這一代人中最優秀的女演員。
凱特:我深愛着Leo。我們關系很親密,經常黏在一起。
我們之間有一種美好的化學反應。
兩人參加節目時,同時開啟誇誇模式。
小李子稱贊凱特:拍戲時,她不斷鞭策去做到情感的真實感。這就是我為什麼說她是最棒的演員。
凱特聽到後馬上回應:Hey!你也是最棒的演員啊!
主持人os:隻有我受傷的世界達成了。
他們不是節目裡的表面朋友。
凱特和第一任丈夫離婚時心情沮喪,小李子大半年間陪凱特散步談心。
凱特第三次婚禮上,是小李子親自牽着她的手交到新郎手中…
小李子還幫凱特帶娃,把小家夥們寵到天上去,要什麼都買買買。孩子:Leo叔叔是聖誕老人吧…
2009年金球獎,凱特在頒獎台上表白:
“Leo,我很高興能在這告訴你我有多愛你。我愛你,愛你13年了。”
鏡頭一切,小李子滿臉感動在台下深情凝視着她。
同樣的,在小李子陪跑奧斯卡多年,終于通過《荒島獵人》拿到了最佳男主獎時,凱特在台下也感動得眼含淚花。
他們一起走過從尴尬無名的新人期,一起接受細節狂卡梅隆導演的魔鬼指導,一起經曆排山倒海的贊譽、質疑…
一起吃苦,一起成長,一起在演藝圈占有一席之地,走上事業的峰頂…
有人說他們是友情以上,戀人未滿;
有人說他們相愛但害怕失去對方,不捅破窗戶紙;
有人說他們是真正的靈魂伴侶,感情早就超越了愛情…
直到現在,也有粉絲期待他們能夠在一起。
他們也真的“在一起”了。
08年,凱特和小李子再次合作電影。
這一次,“露絲”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大小姐,“傑克”也不是一貧如洗的落魄青年。
他們結婚了,成為了一對平凡的夫妻。
《革命之路》劇照
不過,這電影可不是一部甜蜜的愛情片…
有觀衆評價:如果當年傑克沒死,他和露絲就應該是這副德行吧…
糖中帶刀
《革命之路》豆瓣8.2,導演薩姆·門德斯。
千萬别被電影名字勸退。
雖然乍一聽像是人民群衆遭受壓迫後,引發革命的曆史故事,但它實際是一部描繪婚姻生活的電影。
電影根據著名作家理查德·耶茨的同名小說《革命之路》(本書評分豆瓣9.0)改編,本書被《時代》評選為百部經典英語小說之一。
《革命之路》書籍封面
弗蘭克是個帥氣的年輕小夥,常常赢得姑娘們的芳心。
弗蘭克身上的文藝浪漫,又帶着點反叛的氣質,讓他顯得更富有魅力。所有人都相信弗蘭克将來一定會成為了不起的人物。
一次聚會,弗蘭克在人群裡看到閃閃發光的艾普爾,便再也移不開眼。
弗蘭克略有忐忑地主動搭話。
出乎意料的是,他們聊得太愉快,艾普爾清脆的笑聲就沒停下來過。
兩人像久别重逢的老友,有着出乎意料的默契…
弗蘭克深深愛上了眼前的姑娘。
如今,艾普爾是他的妻子,也是兩個可愛孩子的母親。
這是他們相遇相識的過程。
弗蘭克在車上再次回憶過去的一幕幕,企圖靠以往的甜蜜,挨過此刻車内彌漫着的痛苦。
他旁邊坐着的是剛哭過的艾普爾。
艾普爾年輕時在很棒的一所藝術院校裡學習戲劇表演。
如今的她,卻在沒有名氣的社區劇院,和業餘演員演着三流爛戲…連最外行的觀衆,都能看出劇有多糟糕。
即使艾普爾是這裡唯一一個亮點。
他停下車,試圖安慰她,把她抱進懷裡,卻遭到艾普爾的強烈拒絕。
“别碰我!”
弗蘭克受夠了艾普爾的臉色,他們開始争吵。
結婚七八年,兩人都對彼此在了解不過,輕而易舉找到對方的内心痛點。他們惡毒羞辱對方,心底有一絲痛快,又伴随着更強烈的悲傷…
弗蘭克被激怒,他舉起拳頭砸向艾普爾的臉頰…所幸,最後一點理智把他拉了回來。
拳頭砸在了車頂上。
這段婚姻是怎麼變成這幅鬼樣子的?
熱戀時期,他們難舍難分;新婚燕爾,他們甜蜜規劃着未來…
生活永遠充滿意外。
結婚後不久,艾普爾發現自己懷孕了。
誠然,他們都很喜歡孩子,不過這件事的到來比他們的規劃早了足足七年。
五十年代,堕胎是被禁止的,他們決定生下第一個孩子。
一切似乎是從那開始崩壞的。
為了證明自己和任何一個有家的男人一樣可以負起責任,他選擇了一份無聊至極,毫無前途的工作;
為了證明自己信奉有序健康的生活,他們搬進了價格過高的公寓;
為了證明第一個孩子不是錯誤,他們生下了第二個孩子…
證明着證明着,生活就由一連串他們不想做的事情組成…
艾普爾做家庭主婦,每天徘徊在洗衣機和廚房之間。浪漫和激情早就被瑣事磨碎。
弗蘭克為了擔起養家的責任,做了一份他稱為“世上最無聊的工作”——在一家大型機械公司的“銷售促進部”任職,其實就是看看文件。
他和這家公司大多數人一樣,都是在混日子罷了。
夫妻倆被生活鎖進固定的軌道,日複一日,年複一年…
他們的肉體還活着,精神早就奄奄一息。
弗蘭克的父親生前也是這家公司的職員。
不過,父親沒做出任何成就,甚至職位越來越低,從總部職員變成分公司的銷售…
小弗蘭克從小就下定決心不成為父親那樣的人。
諷刺的是,幾十年後,他和父親做着類似的工作,成為密密麻麻的人海裡一個平凡的小點…
一潭死水的家庭生活,夫妻間說不上恩愛也說不上不愛,毫無意義的工作職位,沒有特别喜歡做的事情…
生命中,一種滾燙熱烈的東西消失不見…
他們維持着表面上的平靜,獨處時則倍感焦慮,内心深處,有個聲音悲傷、痛苦地嚎叫着…
這種痛苦有什麼解決方法嗎?
“巴黎。”
艾普爾說。
婚姻的真相?
艾普爾興奮地提議到,他們可以移居到巴黎。
巴黎是他們倆最喜歡的城市,他們有能夠用上大半年的存款。艾普爾打聽到,她可以去海外政府機構裡的輕松找到工作,而且薪水不錯。
她說弗蘭克可以休息一陣子,用充足的時間去弄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麼。
“我不介意你告訴我你想成為一個磚瓦匠、機械工或者一個水手…你想做什麼都可以,問題是成為真正的你,别掩埋自己的天性。”
這個規劃太沖動、太不切實際了。
作家臧克家曾寫過:人生永遠追逐着幻光,但誰把幻光看做幻光,誰便沉入了無底的苦海。
我們不妨把“巴黎”看做弗蘭克和艾普爾的心中的“幻光”。
巴黎真的有他們渴求的一切嗎?到了巴黎就能過上幸福的新生活嗎?
不一定。
但是沒有巴黎的話,他們連今天都無法忍受。
妻子不停地勸說,弗蘭克有些被說動了…
他心底湧出一種源源不斷的力量——對呀,既然不甘心如今空虛乏味的生活,為何不去嘗試其他的可能性呢…
他們決定,搬去巴黎。
說來奇怪,當人突然對未來有了期待,世界像加上了一層快樂濾鏡。
弗蘭克第一次打起精神做無聊至極的工作,還随手寫了一份報告;
同事絮絮叨叨的聲音都那麼悅耳,上司的臭臉都變得可愛了起來。
最重要的是,心愛的妻子跟他一樣快樂無比,他們沉醉在飄飄然的幸福之中…
在一切都在變好時,突發狀況再次打亂了他們的計劃。
誰能想到,弗蘭克漫不經心寫的那份報告,竟得到了公司大老闆的賞識。
老闆不僅當面稱贊,還打算給他升職去更好的部門。
弗蘭克又驚喜又意外,自己随便做的事都會被人肯定?
是不是他有能力在未來做出更多、更大的成就?
此時此刻,艾普爾痛苦地發現,自己又懷孕了。
就像是逃不出的循環或詛咒似的,艾普爾想到了七年前…
一邊是唾手可得的升職加薪,一邊妻子懷孕不便出行。
對于弗蘭克來說,“巴黎”不那麼重要了…
他打起了退堂鼓。
無論生活打了多少巴掌,隻要發了兩顆甜棗,弗蘭克就忘記挨過的疼。
複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如此分析《革命之路》裡弗蘭克的選擇:
在現有的社會空間内得到了意外的“增值”。他才發覺,自己原來對這個世界的拒絕是虛僞的。
隻要世界給了他一點好處,他立馬就會愛上現在的生活。
去巴黎的幻光破滅了。
艾普爾一想到要會落入庸常瑣碎的舊生活時,就變得歇斯底裡,異常焦慮…
他們爆發了激烈争吵。
第二天,艾普爾恢複了平靜。
弗蘭克不知道,她的平靜是來自于決絕。艾普爾趁弗蘭克上班時用偏門的途徑嘗試堕胎,結果造成了大出血,最後,搶救無效…
弗蘭克心如死灰。
這部電影是以一對夫妻為主角,它并非主要講夫妻關系的經營之道,反倒在“婚姻悲劇”的大舞台上,剖析兩個不同個體的精神世界。
艾普爾和弗蘭克是兩種不同的思考方式。
艾普爾代表着激情那一面,她希望去燃燒、主宰自己的生活。
她拒絕成為生活的螺絲釘,拒絕成為行屍走肉,拒絕接受表面井井有條的生活中的空虛和麻木…
弗蘭克則是一直處于模棱兩可的自我欺騙中。
如前文所言,他同艾普爾一樣厭倦生活,但嘗到甜頭時,則馬上改變陣營。
他比艾普爾更能适應生活變化,可是往更深層來看,他的選擇也來自于恐懼:
“他害怕自己勇敢放棄一切去探索内在時,會驚恐地發現裡面其實空無一物。”
對一些人來說,承認自己的普通平庸,比死亡更難以忍受。
相愛的兩個人在時間的洗禮後,逐漸走向一條分叉路,暴露出了根本性的差異。這部電影裡,我們能看到一種關于婚姻的平靜的、悲哀的真相。
弗蘭克和艾普爾的故事,也一直在真實生活中上演…
此外,除了男女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外,這本小說的内容,還反射出了更宏大、具有集體性的一點。
跟以前相比,人們不必為了吃飽飯而用盡全力,不過這并不一定讓我們更幸福。
究其原因,除了生存上的保障,我們更需要“某種東西”去填補精神上的空白。
可“某種東西”到底是什麼呢…
無數人渴望得到答案,但答案卻無處可尋…
或許,這将會成為,如今當代人永遠追尋解答的問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