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報告要蓋章嗎?文章來自微信公衆号:記憶承載歡迎關注閱讀全文,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專家報告要蓋章嗎?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文章來自記憶承載。歡迎關注閱讀全文。
中建四局的女員工梁冰上了熱搜,原因是她的事迹被網友們調侃。
按照他們單位的微信公衆号介紹說,這個員工在過去的一年裡,待在專屬她的印章服務室裡,猛蓋章,蓋了多少章呢?蓋了7億多次章,而且用印登記率100%。
我們先不說她每次蓋章前怎麼登記的,就說她蓋章,蓋了7億次。
一小時是3600秒,一天是86400秒,一年是3153萬6千秒。你用7億除以3153萬,發現她一秒鐘要蓋23次。
這是不吃不喝不休息不閉眼的前提下。
她是打點計時器麼?難怪有網友好奇,這是人麼?還是人工智能?你們該不會讓三體混進來了沒發現吧?
于是各種調侃都出來了,有人算她蓋那麼多章,耗費了多少紙,耗費了多少墨;也有人質疑,有這麼多項目麼?要蓋這麼多章。
這些論點都很有趣,但說句實話,我認為都沒有抓到點子上。
這裡面最大的問題還不在于什麼冒功,或者誇大其詞,這些流于皮毛了。
十年前我在國企待過,你要我給你說什麼奇迹般的工作,我也能舉出很多例子。
你就比如我自己,我曾經說過那個案例。
在我加入那家企業之前,有一個插件,就是在軟件系統裡置入一個插件,軟件當然是乙方,就是供應商開發提供的,這個插件,由甲方負責開發,乙方負責适配。
就這麼個事兒,我去之前,甲方有一個部門,搞了一年多,沒搞成。
我去了之後呢,花了多長時間把這個插件寫完了呢?就花了一晚上。
這東西,移植對接到乙方的軟件系統裡,包括調試,正常的工作量也不會超過10個人日。
就是說一個人,兩星期,肯定弄完了。
那他們為什麼一個部門弄了那麼久呢?說實話之前我也很好奇。
我把他們之前的代碼調來看,發現非常可笑,就是一個文件,就寫了一個函數,寫過代碼的人都知道,這簡直就是學生時代的産物。
剛學C語言的學生怎麼寫代碼的?一個函數,沒有模塊,沒有功能,沒有頭文件,沒有設計,更别提架構,就是一個main,包打天下,什麼都寫在裡面,一坨一坨的。
如果你要表揚我,那這事兒說出來聽着也很誇張的,甲方新招了一個架構師,一個人,一天,就可以取代過去的一個部門,一年。
但實際上,真實的情況不是新人太猛了,而是老人,在過去的一年裡,實際上也隻完成了半天的工作量。
我起初認為是原來那幫人有問題,一度懷疑這幫人根本啥都不會。
但是幾個月後,我發現并不是這回事。我漸漸的就搞明白問題在哪兒。
并不是說我很牛, 别人很菜,我一個人可以用幾天的時間完成一個團隊一年都搞不定的事,不是的。
這就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各種原因糾纏在一起的商務問題疊加人的問題。
甲方好端端的買人家的軟件就得了,就好像你買個沙發,你還非要在人家沙發裡面裝個機關不成?
這是有用意的,一定要在人家廠家的産品裡植入自己的貓膩,有各種很複雜的原因。
有公開的理由,也有私密性的理由,我就不展開了,總而言之,一言難盡。
那麼你站在廠家的角度,你是甲方,你是爸爸,你說了算,我不可能明着怼你。
但是人家會配合麼?當然不會。就算配合,也會讓你原先的目的落空。
他們的工程師,想必在幾輪需求溝通之後就明白這件事本身有問題,于是敷衍一下得了。這就是為什麼我最後看到的是一份像大學生作業一樣的作品。
你也很難說人家花了一年的時間,用一個部門去幹一天的工作量,事實上,這件事本身到底應不應該幹,值不值得幹,如果幹要怎麼幹,都沒有扯清楚。
你站在工程師的角度看,就是很扯淡。一個扯淡的事情你讓他怎麼做呢?
魯達讓鄭屠切十斤肥肉,又切十斤寸金軟骨,鄭屠到底是切的又快又好,還是敷衍,有沒有實質性的區别?
其實沒有的。
我後來開發的那玩意兒也沒法商用,雖然看起來又快又正規,又是跨平台,又是跨系統的,看着像真的一樣。
但事實上最後也沒法用,沒法用不在于技術,而在于整件事從一開始就沒有理順。
沒有理順的原因也很複雜,這跟決策機制有關系。
私企的決策機制總體上而言還是比較單一的,就是圍繞賺錢走,一切以盈利為目标。
但是國企内部相對而言,複雜很多,因為目标很多,又很分散。
所以我個人覺得,國企内部,拿誰誰誰的驚人工作量來說事兒,沒多大意義。
真正有意義的是理清楚兩件事。
1、今年做了哪些事,到底是為了什麼目的做的,把事情和目的對應起來。
2、平常的效率是怎麼樣的,我這個月跟上個月比,我今年的這個月和去年的這個月比。
你把這兩件事理清楚了,一切都無所遁形。文章來自記憶承載。歡迎關注閱讀全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