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彙點新聞客戶端】
交彙點訊 12月22日上午9點,位于虎踞北路4号的省化工小區垃圾亭房前,鼓樓環衛公司甯海片區項目部垃圾清運員吳建軍準時抵達。半小時的作業期間,一瓶500ml的消毒噴霧,從沒離過他的手。
每取出一個垃圾箱并複位時,垃圾傾倒口、回收箱口、垃圾箱把手和内部等重點部位都要先後消毒兩次,吳建軍對這樣的流程已輕車熟路,但仍不敢怠慢。
“猛增!”提及過去兩周的清運量,吳建軍脫口而出。他清楚記得,12月14号那天,日均攬收50噸的定淮門垃圾中轉站,從四面八方空前湧進了60多噸垃圾。從那以後,吳建軍每天都在留意,自己身後那台小車的清運量,也比平時多了三分之一。他敏銳觀察到,以往9點鐘進小區,幾乎看不到車輛,清運車暢行無阻,現在每個車位都停了車,說明大家不出門了。
項目部部長吳良平也分析,這段時間疫情緊張,學生和上班族都居家上課、辦公,在家待的時間長了,産生的垃圾就多。“我們也跟着調整了工作時間,提高清運頻率,由過去的一天三次,改為早6點、上午9點、下午3點和傍晚6點各一次。”
吳建軍們要應對的不光是猛增的工作量。市民居家後,原有的生活作息規律被打破,下樓扔垃圾的時間也沒了準頭,垃圾桶随時可能短時間内被裝滿。“有一回我剛要走,一個年輕人兩手提着七八包垃圾過來,剛倒空的箱子又快蓋不住了。”吳建軍對此記憶猶新。
除此之外,外賣盒、快遞盒、生鮮泡沫盒等大體積垃圾的增多,也給清運工作增加了難度。“别看我現在收拾幹淨了,等下午3點再來,又得堆一地!”吳建軍負責虎踞北路沿線多個老舊小區和沿街商鋪、單位的垃圾清運,寒冬裡,他每天淩晨3點10分準時從家出門,收運第一輪垃圾,忙活到早上7點才回去吃早飯。這些天,他吃飯時間往後延遲了一個多小時。
相比之下,這一群體面臨的感染風險更讓人揪心。“垃圾箱裡的口罩明顯多了。一個小區的生活垃圾都在這,有沒有病毒,會不會感染,誰都不好說。”吳建軍指了指駕駛室角落的一個小盒子,裡面放着一袋口罩、四雙一次性橡膠手套和一瓶消毒噴霧,“我們能做的,就是勤換、勤噴、做好防護。”
說話間,吳良平又從車上拿來一包新的防疫物資,遞給吳建軍。“公司每次發一個星期的量,要求保潔員每天至少換三次口罩。每天還要沖洗一次車廂、把手、操縱杆。環衛工人是高危群體,必須時刻加緊防範。”他随即話鋒一轉,“當然,也希望廣大市民扔垃圾前,最好自行消殺一次,既照顧自己,又保護了他人。”
交彙點記者 董翔 通訊員 楊君羽
編輯: 管鵬飛
本文來自【交彙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