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曆史上有沒有和氏璧

曆史上有沒有和氏璧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29 14:58:02

紙上現出八個筆劃繁複的漢字,貌似象形文字,又如先秦的六國文字。

小郡王驚呼一聲:“這不是蟲鳥篆嗎?小時候,鄂爾多斯郡王府從蘇州請來先生教我漢字。那位先生精通篆刻,絕技便是這種蟲鳥篆,春秋戰國時候許多吳越寶劍上都有這種銘文,後來多見于漢朝的印玺,《說文解字》列為秦書八體之一。”

“你可能認出這八個字的意思?”

“讓我瞧瞧……”小郡王就差拿出放大鏡了,一個字一個字看過來,神色先是驚恐,然後喜悅,最後是凝重,“不可能!不可能是真的!這……”

“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鄂爾多斯多羅小郡王,慢悠悠地念出這八個大字,面色如同鬼魅。

“秦……”秦北洋說的可不是自己的姓氏,“秦始皇的傳國玉玺?”

以上是小說《鎮墓獸》的選段,身處二十世紀的主角秦北洋與隊友發現了失傳已久的傳國玉玺。

有關傳國玉玺,不得不提到和氏璧,相傳秦始皇改璧為玺,從此和氏璧的身價便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十五座城池飙升到代表至高無上的國家權力。不過,和氏璧搖身變國玺,也是有史料記載的,五代的《錄異記》中“異石”篇記道:“歲星之精,墜于荊山,化而為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卞和得之獻楚王,後入趙獻秦。始皇一統,琢為受命之玺,李斯小篆其文,曆世傳之”。

李斯所撰的即是上面的蟲鳥篆八字:受命于天,既壽永昌。這種字體在現在看來,就是形态獨特的美術字,在那時,這種字體一般會錯金,顯得高貴而華麗,富于藝術,但變化莫測的樣子,很難辨識。

其實,大家都知道,和氏璧原來隻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石頭,是一個叫卞和的人,用慘遭膑刑的代價換來了它獨一無二的地位:“天下所共傳之寶”。

曆史上有沒有和氏璧(和氏璧身上的千古之謎)1

卞和獻璧

這個過程讓人膽戰心驚,幸好有卞和這樣執著之人。在《韓非子·和氏》記載着“卞和獻璧”的故事。卞和獻璧成功,經曆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發現并獻璧于楚厲王。話說春秋時期,楚國一個叫卞和的人,有一次他在荊山(位于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巡檢山區,現有玉印岩,傳為卞和得玉處)上砍柴,發現了一塊璞玉。于是就想着把寶玉獻給自己的國王,當時在位的楚厲王請了玉匠做鑒定,玉匠認為是塊普通石頭,并不是什麼寶玉。厲王頓時勃然大怒,小小老百姓,膽敢欺騙天子,來人,砍了他的左腳!就這樣,好心好意來獻玉,卻吃了酷刑。耿直的卞和不服氣啊,厲王有眼無珠,總有識玉之人。

第二階段獻璧于楚武王。厲王死後,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來獻,玉匠又說這是塊石頭,石頭說是寶玉就是欺君之罪啊,楚武王毫不猶豫下令剁了卞和的右腳。失去雙腳的卞和,還是沒有放棄。

第三階段,獻璧于楚文王,“和氏璧”出世。武王死後,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荊山下痛哭,直至把眼淚哭幹,流出血淚來。楚文王非常好奇,派人去問,卞和答:寶玉而題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意思是我悲傷的不是自己被砍掉雙腳,而是寶石被說成石頭,忠良被說成騙子。面對如此執著的人,文王就令人剖開了璞玉,果然發現是一塊稀世寶玉,經良工雕琢成璧,因由卞和發現,遂命名為“和氏璧”。因為産自荊山,又被稱為荊玉、荊虹、荊璧。

讀這個故事真的是需要勇氣,因為對卞和膑刑之災的同情和對楚王們殘忍無道的憤怒,并不會因為和氏璧最終被發現成為舉世無雙的奇寶而減輕一點。那兩代的玉匠絕對是跟卞和有仇,不然也不會這麼跟他過不去啊。還有卞和的生命力之頑強與毅力之驚人怕是世間罕有,楚王都換了三代,他卻還活着,生命真是一場馬拉松。

和氏璧得到文王賞識,從此成為楚國的鎮國之寶。

那個時候,很多國家都以稀世之物作為鎮國之寶,西漢劉向的《戰國策》中便有“周有砥厄,宋有結綠,梁有懸愁,楚有和璞”。

除了“卞和獻璧”“卞和泣玉”的故事為大家所熟知,再則就是蔺相如“完璧歸趙”了。

曆史上有沒有和氏璧(和氏璧身上的千古之謎)2

完璧歸趙

和氏璧是如何從楚國流落到趙國的呢?目前好像還沒有史料确切記載,據說是楚威王将和氏璧賞給了打敗魏國的相國昭陽。昭陽在一次遊覽山水時,将稀世珍寶和氏璧供衆遊客傳着觀賞,到散席時,才發現和氏璧不翼而飛。大家都懷疑是張儀偷取了寶玉,對他“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但真相不得而知。

和氏璧後來到了趙國,說是趙國太監首領缪賢花了五百兩金子購買而得。趙國國王趙惠文王聽說之後,果斷據為己有。

秦昭王聽說趙王得到和氏璧,立馬寫了封信給趙王,願意用秦國十五座城池來交換和氏璧。當時的國家中,秦國最為強大。趙王深知秦王為人,甚是為難:獻璧吧,秦王不給城池怎麼辦?不獻吧,秦國是老大,得罪了秦王,要是攻打趙國,也是得不償失。左右為難之際,缪賢又推薦了自己的門客蔺相如,接下來便是蔺相如完璧歸趙的英雄事迹了,司馬遷在《史記·廉頗蔺相如傳》中有詳細的記述,最後趙國使者蔺相如以“與和氏璧同歸于盡”要挾秦王,保住了趙國的國寶。

曆史上有沒有和氏璧(和氏璧身上的千古之謎)3

完璧歸趙

雖然秦昭王與和氏璧失之交臂,但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和氏璧最後還是落入了秦國。在李斯的《谏逐客書》中提到:“今陛下緻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寶。” “随、和之寶”,即指“随侯之珠”與“和氏之璧”。

這兩件珍寶被稱為“春秋二寶”,是當時極其著名的寶物,諸侯皆夢寐以求。墨子就曾經說過:“和氏之璧、随侯之珠、三棘六異,此諸侯良寶也。”那個時候,古人對自然懷有神性般的崇拜,把自然形成的奇礦、絕物當作“寶物”,認為它們會給國家和個人帶來好運。《淮南子》中記載“随侯之珠,卞和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

在這裡說一下“随侯珠”是什麼。“随侯珠”是戰國時期随國的寶物,一顆由大蛇獻給随侯的夜明珠。傳說随國的國王在出遊途中救了一條受傷的蛇,蛇為報恩,銜夜明珠來獻,這顆靈蛇之珠“徑盈寸,純白而夜光,可以燭室”,随候将之被封為國寶,起名“随侯珠”。隻是後來楚國攻打随國,随候将它獻給了楚王,最後被秦始皇收入囊中。

回到和氏璧,秦始皇得到和氏璧之後,琢璧為玺,命宰相李斯以蟲鳥篆書“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作為傳國玉玺。自此,和氏璧升格為國玺,也開始了它一生最為颠沛流離的生活。

從秦王嬴政制造玉玺到秦二世而亡,僅僅隻有十五年。秦末,農民起義揭竿而起,劉邦率先攻入鹹陽,秦朝末代皇帝子嬰投降劉邦,将傳國玉玺獻給劉邦。劉邦開創漢朝,禦玺成為“漢傳國寶”。

西漢末年,外戚大臣王莽篡位,他曾派弟弟王舜向親姑姑漢孝元太後王政君索要傳國玉玺,末代皇太後大怒,将玉玺砸在地上,玉玺因此崩壞一角。後來用黃金鑲補,但還是留下瑕痕。天下至寶,留此瑕疵,成了後世鑒别真僞的依據。

十六年後,王莽敗亡,玉玺輾轉到東漢光武帝劉秀手中。漢末天下大亂,十八諸侯讨董卓,江東英雄孫堅攻入洛陽,井中撈出一個宮女屍體,在項下朱紅小匣内取出玉玺——經過袁術之手,最後歸屬曹操。西晉五胡十六國,玉玺從司馬氏到劉聰到石勒到冉闵再到慕容氏,最後回到東晉司馬氏,曆經宋齊梁陳四朝。

人們把南朝視為正統,北朝視為蠻夷,也有這傳國玉玺的因素。就像日本皇室象征帝王正統信物的“三神器”,中國就是這方和氏璧傳國玉玺的圖章。

随後是隋朝滅陳得到玉玺,接着便是大唐盛世——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他們都親手觸摸使用過這塊圖章。

唐朝滅亡至五代,石敬瑭引狼入室,契丹大軍至洛陽,後唐廢帝李從珂與太後、皇後攜傳國玉玺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玉玺在大火中消失,就此成為千古之謎。

自和氏璧始,傳至五代十國,計一千六百餘年。後周帝王遍尋玉玺不得,隻能自己刻了方“皇帝神寶”的印玺。據說和氏璧在北宋末年出土,傳到蔡京手裡被鑒定為真品,但在靖康之變中,随徽欽二帝被金人擄走。從金到元末,朱元璋打出‘驅逐鞑虜,恢複中華’的口号,元順帝北遁大漠,帶走了傳國玉玺,從此再無下落……

曆史上有沒有和氏璧(和氏璧身上的千古之謎)4

這塊圖章在古代代表着至高無上的皇權,誰能得到它,誰就是真命天子。曆朝曆代的君主,為了争奪這枚印章,不知道殺了多少人流了多少血……而如今,它存在的那個時代早已老去,和氏璧的真身亦淹沒在曆史的長河之中,銷聲匿迹,隻留下它們身上曾經喧嚣的故事。

和氏璧的流浪史可以說是中國曆史的一個線索,是曆史重要的組成部分。引用《鎮墓獸》中的一句話作結:“中國人不是沒有信仰的民族,曆史就是我們的信仰。三千年前的殷墟的甲骨文開始,我們的曆史從未中斷,五德始終,周而複始,生生不息……猶如這方和氏璧的傳國玉玺。世界各個民族皆有可能滅亡,唯獨我們中國人不會滅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