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再次車行山坳裡的芙蓉村轄區,繼續上一次的行程。上次,看了山口的陳家山、張氏祠堂、張山泉塘和碧秀禅寺等處,時間關系未能深入到靳家山。這次要走一下蜈蚣地樂秀庵和靳家山——努力實現對芙蓉村這一處口袋狀的山坳有個相對全面的認識。
舊時,芙蓉村是個很偏僻閉塞的角落,山青水秀,環境優美,是人們躲避塵世浮華的清淨之地。清代柘臯鄉紳陸龍騰曾題句贊譽,“人幽山僻,莫教漁艇問桃源。”——它曾經是巢縣的桃花源。
因為遠離喧嚣,所以除了民人避亂于此、居家山隈,佛道兩家亦鐘情此地。曆史上,除了岱山主峰的南華宮,周邊還有朝陽庵、碧秀庵、樂秀庵等數座寺庵,今天的目的地樂秀庵即其中之一。不過,樂秀庵現在更名為“錦秀寺”了,房屋也是新建的。山寺屬于原址重建,規模也比較小,但整體布局緊湊,小巧玲珑的,又因擁有一株古銀杏樹,給人一種厚重的感覺。
樂秀庵古銀杏,樹齡三百多年,是國家二級保護古樹。未近寺廟,但見銀杏樹焦黃,與前次遙見不同,心下大驚,以為枯萎了。走近細看,應無大礙,葉黃似乎與雨水有關。今春以來雨水較少,立夏那天也是大晴天,按照本地的話,“立夏不下,無水洗耙。”有點兒旱,這半山坡上的古樹,或者有缺水之虞?
去樂秀庵要經過蜈蚣地,該村房屋多空,少見人聲。其中一戶房屋坍塌僅剩下沿路三分之一,一株巨大的梓樹頂着大門而生,屋内也生長着三、四株幾丈高的粗奘大梓樹,可見這一家約有三十年無人居住了,這家應是鄉村典型移遷戶,在目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空心村的确是這二、三十年漫延開來的。
從蜈蚣地折返,沿山中水泥道路,一直行至靳家山,它是鄉村公交的終點。村中向深山延伸的道路正在修,連接大嶺村,然後直通仙人洞風景區。這條路貫通之後,芙蓉村山坳應是周末三二親友郊遊的極佳線路——碧秀庵-張家山泉塘、祠堂、樂秀庵-靳家山泉塘-大嶺-仙人洞,環境極其美好的所在。是時,可以把車停在張家山下村,然後徒步;或者捎上一輛自行車,擇地騎行。都是很好的選擇。
這個山坳林木茂盛,郁郁蔥蔥,大樹參天,“古木琅琳”,張家山如此,東邊楊如此,靳家山也如此。大樹是寶貝,一個地方隻要有幾株滄桑大樹,立刻就顯現不一樣的氛圍。譬如靳家山村中的楓楊,老幹虬枝,頗具意境。它對于村莊,與古銀杏對于寺廟,意義同樣重要。
芙蓉村山坳裡的村莊,多有泉塘,像張家山古樹群那裡,就是叫做“錢倉”的山泉,靳家山也不例外,有一口叫做甘甘井的泉水。是處:溪澗流水潺潺,古泉汨汩不息,巨樹蔭蔽兩岸……這處清泉嘩嘩嘩流向山澗,汩汩之聲或有“趵突”之神韻,或者可以名之為“小趵突泉”。
芙蓉村下轄村莊多泉,可謂“泉谷”,應與當地特殊的地質條件有關。以後的建設工程,要注意不能影響它、破壞它。這個是有教訓的,當年含山縣古昭關那裡就有泉水,因水利(交通?)建設,斷了泉路,緻使泉水消失。山東濟南号稱“泉城”,就是特殊地質構造給予的豐厚自然遺産,所以該市一直很慎重于地鐵工程,生怕有個閃失。
還有,山村泉塘多無名号,呼之無辦法分别,攝之無特殊标識,為了做個記錄,往往要打聽很長時間。村鎮完全可以為泉井命一個名、立一塊碑,像文物保護碑一樣,好歹做個點綴。這個外面有許多例子,好搞的很。當然,說起來是小事,真要做好,還必須用心才行。比如,某些地方用青石鋪砌的甬道,市區公園那裡就是,你跨一步嫌大了,跨半步嫌小了,怎麼走怎麼不自在。而張家山附近民間墳地前鋪的甬道,行間距竟然大小正合适!為什麼私人做的工程,這麼科學合理,集體做的反倒出奇的蹩腳?!沒法兒不引人诽議。
芙蓉村山坳裡自然的、人文的資源較多,至仙人洞的道路修好後,應該将現有資源整合一下,使之連貫成為有機的整體。也不一定偏要如何如何,就按照美麗鄉村建設的有關規定進行整頓治理即可,或者把芙蓉村山坳将當作開放式園林予以統籌,都是沒什麼困難而且是不錯的選項。
——看好芙蓉村的明天,期待芙蓉村美好的明天。(圖文,昂)
最憶是巢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