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介紹了意大利面的不同形狀和種類,這篇文章順理成章地,就要說意面搭配的醬汁了。
我們通常吃的意面,有三種基礎的搭配,分别是以番茄為基礎的紅醬、以奶制品為基礎的白醬,還有以羅勒為基礎的青醬。
其中,紅醬和白醬,都可以以番茄或奶制品為基底搭配不同配料,演化成不同的意面醬汁。青醬更特殊一些,但仍可以以制作青醬的思路做不同的醬汁變體。
以白醬為例,Carbonara是一種由雞蛋/蛋黃、意大利腌肉Guanciale、奶酪做成的意面。
Guanciale是一種意大利中部特産的腌制肉,通常使用豬臉頰肉,用鹽和香料腌制3周。在其他地方,也用培根來替代。
而Alfredo是一種由黃油和奶酪做成的意面。這是一個“美國人知道,但意大利不知道”的醬汁。在美國,它叫Alfredo;在意大利,它叫Fettuccine al Burro,意思是拌着黃油的寬面條。
可以說,Carbonara和Alfredo的思路都是以白醬為基礎的。但我要聲明下,在法餐中,基礎白醬的做法是以黃油炒面粉的方式制作的,前文說的“白醬”,是說以奶制品為基礎的醬,并不特指法餐中的白醬。
在售賣意面的餐廳中,你很容易就可以找到以這三種醬為基礎的料理,比如:肉醬意面是用紅醬,培根奶油蘑菇是用白醬,羅勒意面就是用青醬咯。
實際上,這三種意面在家也非常好做,咱今天就不科普各種各樣的意面料理了,直接上這三種醬的做法。有必要提一下,這三種醬的做法都是我個人的配方,并不是當地的經典傳統,你可以在我提供的分量上做少許更改。
番茄肉醬
肉醬意面,大概是最受國人歡迎的意面了,從必勝客到宜家餐廳再到薩莉亞,一提到吃“西餐”言必稱這一盤意面了。肉醬意面英文叫Bolognese,源自意大利博洛尼亞,是由番茄和碎牛肉炖煮而成。簡單說成“肉末番茄”也不過分,下面就是我的快手配方:
配料:
半斤牛肉糜、一罐番茄罐頭、¼顆洋蔥碎、2瓣大蒜切碎、1湯匙意式混合幹香草、高湯(可選)、少許黑胡椒、少許醬油。
做法:
| 鍋中放普通的植物油少許,小火爆香洋蔥和大蒜,炒出香味後,放牛肉糜;
| 仍然小火,煸炒到肉糜變色;
| 加大概一杯的高湯或者水,倒入一整罐番茄罐頭,加入意式香草和少許黑胡椒,大火燒開後,小火炖煮一會兒;
| 等到汁水收得差不多了,嘗一下味道,加鹽或者醬油進去調鹹淡,再收汁,就可以拌面吃了。
奶油蘑菇培根醬
比起肉醬,白醬的做法就更簡單了,而且更百搭。俄式餐廳必點的奶油烤雜拌,日式家常菜奶油炖菜,都是在白醬做法的基礎上發展的。
在家庭料理中,做一個老少皆宜的白醬,其實很有挑戰。年紀大的人喜歡吃清淡不膩的、小孩子喜歡奶味濃厚的,所以我在這裡提供一個基礎做法,可根據家裡的實際情況調整。
原料:
1:1的黃油:面粉比例(每餐大概30-50g即可)、¼小匙肉豆蔻粉、大約250ml牛奶/高湯/水、現磨黑胡椒适量、2瓣大蒜切碎、口蘑适量、香腸/培根适量。
做法:
| 口蘑切片、香腸或者培根切片。鍋中放少許油,小火爆香蒜末,然後加香腸或培根小火把油焙出來,再加口蘑炒到變色,盛出來備用;
| 保持小火,放黃油,融化後,加面粉,用筷子或者打蛋器在鍋中一直攪拌,直到變成均勻的面糊狀,然後慢慢加牛奶/高湯/水(喜歡重口用牛奶,喜歡清淡用高湯或者水)和肉豆蔻粉、黑胡椒,一邊加液體一邊攪拌;
| 把炒好的的蘑菇和香腸/培根放進去,攪拌勻,開大火收汁;
| 煮好的意面濾掉水分加到醬汁鍋裡,拌勻即可。
羅勒松子青醬
羅勒醬(Pesto Sauce)的話,在三個醬裡面是最簡單的。我之前寫過「牛油果菠菜意面」,就是用羅勒醬的思路做的。
羅勒醬到底有多簡單呢?就是簡單到隻要你把食材洗幹淨就能做的程度。
原料:
50g新鮮羅勒、一湯匙松子、5-6瓣大蒜(不喜歡吃蒜的少放)、30g帕瑪森奶酪(根據喜好調整)、3湯匙橄榄油、1湯匙鹽。
做法:
| 新鮮羅勒洗淨後晾幹水分,摘下葉子備用;
| 一個攪拌機,把羅勒葉、松子、大蒜、奶酪、橄榄油、鹽都放進去,打成醬;
| 煮好意面,拌着醬吃就成了。如果醬還有剩下的,放在幹淨的容器中,倒上一層橄榄油封一下,在冰箱中可以冷藏大概一周。
以上,就是三種基礎意面醬的做法了,我已經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配料和步驟了,真的比咱的打鹵面簡單太多了!搞起吧朋友們,在家做真的比在餐廳吃舒服多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