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時教學設計
主備人: 複備人: 時間:
課題:圖形的位置與運動 |
課型 |
複習課 |
教學目标: 1、知識與能力:使學生鞏固軸對稱圖形的認識,會畫一個圖形的對稱軸,進一步體會圖形的平移和旋轉、能根據指定的要求“對簡單”平面圖形進行适當的變換,鞏固對圖形的平移、旋轉的認識;能根據方向和距離或用數對來确定物體的位置,并能應用。 2、過程與方法:進一步感受幾何知識間的相互聯系,體會幾何的作用;掌握所學的常見數量關系和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能夠比較靈活的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情感、态度與價值觀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能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體驗,提升數學素養。 | ||
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根據指定的要求對簡單平面圖形進行适當的變化。 難點:能根據指定的要求對簡單平面圖形進行适當的變化。 | ||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實物投影儀;多媒體課件 | ||
課時安排: 一課時 | ||
教學過程 :教師和學生活動 提醒學生讀懂要求,然後畫出圖形,畫好之後再組織學生交接。。 (1)什麼是軸對稱圖形? 如果一個圖形沿着一條直線對折,兩側的部分能夠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叫做軸對稱圖形。 (2)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中有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分别有幾條對稱軸? 圓有無數條對稱軸,正方形有4條對稱軸,長方形有2條對稱軸,等腰梯形有1條對稱軸,等邊三角形有3條對稱軸,等腰三角形要1條對稱軸。注意平行四邊形沒有對稱軸。 (3)平移時需要注意什麼? 平移的方向,平移的距離。強調,平移的距離是對應點的距離。 (4)選擇時需要注意什麼? 中心點、旋轉方向、旋轉角度。強調,看清旋轉中心,不要自己虛拟一個旋轉中心。 (5)作圖的一般步驟是什麼? 先描點,再連線。 結合大家的發言,檢查自己的作圖是否正确,把不正确地改過來。 2、課件出示紅點問題:怎樣确定物體在平面中的位置? 請學生回憶之後讨論,然後舉例說明。 引導學生回顧在平面上确定位置的兩種方法。 方法1:知道了物體在第幾列第幾行,可以用有序數對來确定它的位置。 舉例說明:A點的位置在第3列,第3行,就可以表示為(3,3)。注意:一定是列在前,行在後。
方法2:由方向和距離确定物體的位置。 複習東、西、南、北(面向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和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八個方向;以及( )偏( )多少度這種描述方向的方法。 舉例說明:A點在燈塔的北偏東45°約200米處,那麼它的位置就可以如下圖這樣來确定。 設計意圖:确定物體在平面上的位置可以運用數學結合的方法。 (二)讨論與交流: 課件出示“讨論與交流”的兩個問題。
請學生拿出方格紙,約定5分鐘的時間,按要求進行簡單的設計。邊想邊畫:你的這個方案用到了圖形的位置與變換的哪個知識點?如何變換的? 學生設計作品展示與評價。 請學生下課後繼續修改,有興趣的還可以回家後給它塗上顔色,比比看看誰設計得最漂亮。
學生在組内讨論交流,然後彙報。 生1:如果我迷路了,找警察叔叔問路,叔叔可能告訴我,我要去的地方應該從這兒出發,往什麼方向,大約走多遠就到了。 生2:我到一個新班級考試,要找到自己的位置,隻要知道第幾列,第幾行就能順利地找到。 生3:到一個新的城市,不認識路,買了一張地圖。看地圖的時候要用到方向和位置的知識。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思考、操作、交流,能從中感悟到:學習了圖形的位置及其變換,可以幫助我們形象的認識和解決有關問題。也鍛煉了學生相互借鑒别人長處的好習慣。 (三)鞏固新知: 1.判斷 (1)高層建築内電梯的運動屬于平移運動。(√) (2)等邊三角形和長方形的對稱軸條數相等。(×) (3)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都隻有一條對稱軸。(√) (4)從晚上6:00到晚上9:00,時針逆時針旋轉90°(×) 順時針 (5)從中午12:00到下午6:00,時針旋轉了180°。(√)
2. (1)以城區為觀察點,張莊在什麼 位置?李莊哪? 張莊在南偏東75°,30km處; 李莊在北偏東50°,30km處。 (2)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提出并 解答。 以城區為觀察點,趙莊在什麼位置?王莊哪? 趙莊在北偏西45°,20km處;王莊在正西20km處。
3. 某公園要鋪設一條人行道,人行道長80米,寬1.6米。現在用邊長都是0.4米的紅、黃兩種正方形地磚鋪設(下圖是鋪設的局部示意圖)。鋪設這條人行道一共需要多少塊地磚?其中需要紅磚多少塊?需要黃磚多少塊?(不計損耗) 1.6÷0.4=4塊,80÷1.6=50段; 一段4×4=16塊,其中4塊紅磚; 50×4=200塊 設計意圖:補充一些常用的概念性和等量關系以及解方程的基本練習,使學生掌握簡易方程解題的能力。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有哪些收獲?給大家說說。 誰能把我們今天的問題再叙述一下?思路是怎樣的?你理解了嗎? 設計意圖:通過總結,既能夠使學生加深對所學内容本質的理解和深層次思考,從而将所學知識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又提升了學生的梳理和概括能力。 |
二次備課 | |
作業設計:課本P110 | ||
闆書設計:圖形的位置與運動
| ||
教學反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