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生活在現代文明社會的職場人,如果我們在職場中犯了個錯,不外乎就是被批評、被扣錢罷了,嚴重一點的,被降職降級,再不濟被開除辭退。
但是,古代的職場,如果你犯了錯,踩了雷,做了不該做的事情,說了不該說的話語,那結局可就慘烈多了。輕則受傷殘疾,重則慘死誅族。很多曆史故事,都印證了古代職場踩雷的可怕。
01 職場踩雷慘事之一:剝皮實草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從小就飽受貪官污吏的欺辱,所以他剛剛參加起義的時候,就發過宏願:要殺盡天下貪官!
朱元璋還在當放牛娃的時候,就經曆了慘烈的家庭悲劇:在20天時間之内,自己的父親、大哥、大哥的兒子、母親,先後餓死。最凄慘的是,餓死了人,别說棺材,連安葬的土地都找不到一塊。
正是因為貪官的狠毒,才造就了百姓們如地獄般的悲苦生活。經曆了這些痛苦煎熬的老朱,真是從心底恨透了貪官。而當他榮登大位,當上天子之後,嚴肅懲戒貪官,就成為他十分看重的一件政績。
對于懲罰貪官,老朱的标準很清晰,隻要貪污60兩銀子以上的官員,一律格殺勿論。
不過,如何從根源上杜絕貪官,這位明朝開國皇帝,卻開了一個大大的腦洞,發明了一項讓人毛骨悚然的刑罰,叫作:剝皮實草。
剝皮實草,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很簡單,就是先将犯人的人皮剝下,然後再往剝下的皮囊裡填入稻草和石灰,做成一個真皮人偶。
這是不是很像恐怖片裡的場景呀!然而,這還不是最讓人驚悚的場景,恐怖的細節還在後面。
要知道,剝皮實草之後的人偶,還有大用處。什麼大用處?警示教育的大用處!
按照當時的律法,這個被行剝皮實草之刑的人偶,必須擺放在下一任官員的公堂座位旁邊,用以警示繼任的官員:如果你膽敢貪污腐化,旁邊的“人偶”哥們就是你的下場。
試想一下,假如你是繼任官員,你的工位旁邊,就赫然擺着一個被剝了皮的前任,你的心态會是什麼樣?你還敢貪污嗎!
不得不說,老朱這一手狠招,确實在當時的政壇起到了很大的震懾作用,明朝前期百年的吏治相當清明,甚至超過唐宋時期。這與老朱這些狠招是密不可分的。“剝皮實草”雖然是對付貪官的一大法寶,但在明朝的曆史上,卻也成為了吏治血腥、殘暴的代名詞。
當然,雖然這個酷刑是整治貪官的,但也成為了老朱掃清異己的強力手段,很多明朝的官吏,就因為在職場上踩雷,就悲慘地體驗了一把“剝皮實草”的滋味。
在明朝的曆史上,有一個戰功赫赫的大人物,就因為自己在職場踩雷,最終領到了剝皮實草的“體驗券”,成為了一具人偶。這個人就是藍玉。
藍玉是誰?
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這個赫赫有名的藍玉,是明朝開國功臣常遇春的小舅子,也是太子朱标的親舅舅。他為明朝最終滅掉元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藍玉雖然勇猛,但卻有武将的通病,職場情商特别低。有個詞評價藍玉,叫極度驕躁。所謂驕躁,就是驕傲自大,脾氣暴躁,說白了就是脾氣特别不好。
藍玉的脾氣差,會差到什麼程度呢?說一個案例就足見一斑:有一次,藍玉帶隊出戰,打完仗之後,大軍回到原先的守城,不過由于守城軍隊沒有及時開門迎接他,這哥們直接下令攻打自己守軍,斬殺守城将士千百計。這個暴脾氣呀,可真是沒人比了。
脾氣大也罷了,但藍玉還居功自傲、嚣張跋扈,不僅在軍事上自作主張,對朝廷隐瞞不報,而且,還養了數千家奴、義子仗勢欺人,端的是橫行一方。
面對藍玉的這些不當表現,老朱皇帝當然很不滿,但鑒于藍玉的卓越功勳,終究還是忍了下來,甚至還準備授予藍玉“太子太傅”高官職位。
要知道,在明代的官僚體系中,三師“太師、太傅、太保”已是頂階官銜了,隻不過太子太傅從一品官,稍微低太師官位一點點。
可嚣張慣了的藍玉,卻沒有絲毫收斂的意思,當他知道自己要被授予“太子太傅”之後,表現得像吃錯了藥一樣,竟在衆人面前大喊:“以我的功勞,難道不能當太師嗎(我不堪太師耶)?”
這事傳到皇帝老朱耳裡,終于讓老朱忍無可忍,決定對他下手。
洪武26年(1393年),在老朱的授意下,錦衣衛告發藍玉謀反,遂下令将藍玉逮捕。最終,藍玉以謀反論罪,被誅三族,此案牽連人數達1萬5千人之多。
藍玉被剝皮實草之後,還不得安生,老朱還下令将藍玉的皮囊送到全國各地展示,借以警告各級官員。
說到底,藍玉的死,歸根結底還是他驕橫過甚,踩了老闆的痛處,才引來殺身之禍。
有時候想想,能夠生活在現代文明社會有多幸運,不用忍饑挨餓,更不用因為觸怒老闆而被剝皮抽筋,從這個意義來看,雖然996工作制很不人道,雖然職場PUA很讓人吃不消,但比起剝皮實草這樣的酷刑,那簡直就是不值一提了。
02 職場踩雷慘事之二:車裂淩遲第二個古代職場踩雷的故事,與明朝一位狀元有關系。熟悉明史的朋友,估計知道我說的是誰了。這個人名叫陳安,是福建人。他從小聰穎勤奮,能詩善文,年紀輕輕就頗負盛名。
但命運的安排,卻給這位才子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就是因為他的才能出衆,才活生生斷送了自己的性命。
明朝的洪武30年,陳安在科舉中過關斬将,高中頭名狀元,可10天之後,他卻等來了鐐铐和入獄,20天之後直接被處死。而最讓人痛心的是,他受到的刑罰是車裂,俗稱五馬分屍,和秦朝的商鞅是同樣的悲慘下場。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局呢?其實跟這個狀元一點關系沒有,他隻不過時運不濟,倒了大黴而已。
原來,這一次科舉考試,最終上榜的51名貢生,全都是南方人,而北方人一個人沒有。可巧的是,主持這年科舉考試的3位主考官都是南方人。于是,北方考生就鳴冤鬧事,認為考試存在舞弊,請求嚴查。
這件事鬧得動靜這麼大,老朱皇帝當然讓徹查。而徹查的官員名叫張信,經過他一番查證後回複皇帝,說這次考試沒有問題,南方考生的答題很好,而北方的答題很差。
這下可好,聽到張信的查證之詞,北方考生不僅不答應,連北方籍的官員也加入鬧騰隊伍。一來二去,皇帝眼看局面早就脫離了原先單純的科舉考試,出于對穩定政權的考慮,隻能啟用官場平衡術,再一次委派北方官員進行複查。
于是,在這種有傾向性的查證行為之下,查案的官員最終認定主考官有舞弊行為。這直接導緻當年科考的3位主考官,兩個死刑一個流放,而前面負責徹查的官員張信,則被判淩遲處死,最無辜的則是頭名狀元陳安,被判車裂之刑。
不久後,朱元璋親自出題,重新組織了一次會試,考試結果那叫一個精彩。這次放榜的61人全都來自北方,沒有一個南方人。
這次事件在中國曆史上絕無僅有,第一次榜單被稱為“南榜”,第二次榜單被稱為“北榜”,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南北榜案”。
說實話,看完這個曆史故事,我認為最悲慘、最無辜的就是狀元陳安,他哪有犯錯踩雷,隻不過是朝堂權力鬥争的犧牲品而已。
但是,在“南北榜案”中,有沒有人職場踩雷呢?我認為當然有:
——首先,3位主考官是踩了雷。
試想一下,在這種全國性的考試之中,全部51位上榜的考生都是南方人,這種極端結果當然是不合理的。這就好比,皇帝在頒發封賞時,隻給文官不給武官,或隻給武官不給文官一般,屬于制造沖突,而不是緩頰矛盾。
作為下屬,不給老闆解憂排難,還淨整些幺蛾子給皇帝添堵,這種缺乏大局意識,認不清職場形勢的主考官,當然是挖坑埋自己,害了自己的卿卿性命。
——其次,被皇帝派去查案的張信也是踩了雷。
張信受老朱委托去查證科舉考試是否有問題,但查了半天,卻說沒有任何問題,這種作為就等于無作為,也就讓事情的發展又回到了原點,矛盾依舊存在。他既沒有為皇帝分憂,更沒有領會皇帝的意圖,這就是典型的職場踩雷。
其實,張信應該很清楚,對于這種明顯違背常理的科舉考試結果,既然老闆都覺得異常,自然是不希望看到這種極端情況的發生。
在這種定方向、定基調的前提之下,張信對考試過程的徹查,就應該心裡有數,而他卻全然不顧民情,更完全與領導的意圖背道而馳,這種自以為是的“作”,就是他踩的最大的雷。
在皇權至上,君命難為的古代宮鬥舞台上,哪裡有什麼公平公正公開的道理,領會精神、按照老闆的意圖行事,才是夾縫求生之道。
說到了這裡,不由得再次感慨,我們是多麼的幸運,能夠生活在文明的現代社會。試想一下,如果在當今社會,即使你成績再好,即使你能考上清華北大,但隻不過因為你是南方人,所以就必須要被處死,你覺得有多少人能夠接受這個荒唐的結果。
03 曆史鏡鑒:這些方面做好,就不會做職場踩雷之人古代職場踩雷的故事,雖然年代久遠,且社會環境已大不相同,但透過這些曆史故事,還是可以給我們提供充分的曆史鏡鑒。
藍玉最終被剝皮實草,可謂是咎由自取。古語道:謙受益、滿招損。對于曆史人物而言,功勞再大,也不能功高蓋主、功高震主。
雖然在現代職場上,我們不會遭遇那些非人待遇,但如果忘記了謙虛謹慎的重要性,踩雷是早晚的事情。
對于大多數的職場人而言,所謂謙虛謹慎,就是要謹言慎行,不亂說話,不亂作為,待人不卑不亢,不擺譜、不蠻橫,即使得理也要适當饒人。
謙虛謹慎這個道理十分簡單,但能夠做到位、做得好,其實也是一件水磨工夫,需要我們在實際工作中,結合具體的職場環境氛圍、職場人際關系,不斷用心去體會和實踐才能掌握。
堅持在職場上謹言慎行,踩雷的機會就會少很多,哪怕意外觸雷,有了平日裡的良好人設,也不會讓你遇到十分嚴重的後果。
學會有效的職場溝通,對于職業發展是事半功倍的。從前面的曆史故事來看,踩雷的這些官員,其實都是犯了職場有效溝通不足的問題。
所謂有效的職場溝通,不止于能說會道,還必須能聽懂弦外之音、領會正确精神。
隻有做好這些方面,才能表達出準确的意圖,并将溝通的内容轉換為正确的理解、精準的行動,否則,一旦溝通不到位,很有可能就會犯南轅北轍的錯誤。
在“南北榜”案中,對于3位主考官而言,他們可能沒有明白,科舉考試的根本任務除了朝廷為延攬天下文人士子為其效力之外,這更是一種宣示和昭告,體現朝廷對待所有天下讀書寒士的公平。
可是,科舉考試一朝放榜,結果一個北方人沒有,這就活生生把天下讀書人分為兩類,一類高、一類低,一類貴、一類賤。加之皇帝老朱本身就是南方人,這個結果背後的政治意涵就變得更加微妙和值得玩味,直把當時的朝廷和皇帝老朱架在火上烤!
這自然會讓老朱皇帝心中不悅,于是想找個代言人去徹查,幫他進行緩頰,以期能夠通過這種方式彌補前期造成的族群撕裂和對立。
可惜所托之人張信,卻是一個不懂得職場有效溝通的人,完全沒有領會皇帝的真正意圖,在彌合主考官的錯誤行為上毫無作為,什麼都沒有改變。這就直接導緻了社會矛盾和朝堂之争的二次激化,并給自己種下了災禍之因。
其實,張信基于自己的身份和皇帝的托付,完全可以跟老闆進行更深入的溝通,了解其真正的意圖,同時,作為查證的官員,也可以與主考官們進行充分的溝通,傳遞上峰正确的信息,可惜,張信都沒有做!
學會有效的職場溝通有多麼重要,古人的血淚教訓就是例證,雖然在現代職場,有效溝通不到位的後果遠沒有古代這麼嚴重,但仍舊會對我們的職場發展有着決定性的作用。
結語唐太宗李世民曾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借曆史的成敗得失為鑒戒,是我們每一個現代人避免踩雷掉坑的法門,更是我們每一個職場人積累為人處世經驗的捷徑。有空就讀點曆史故事,我們人人都需要!你說呢?
,我是雷哥,500強企業資深職場人士,一個擅長職場關系分析、具有豐富職場經驗的職場老鳥。歡迎關注我,助你職場提升,事半功倍!(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