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互聯網教育信息咨詢平台?來源:教育部政務新媒體“微言教育”(微信号:jybxwb),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上海互聯網教育信息咨詢平台?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來源:教育部政務新媒體“微言教育”(jybxwb)
雲
/
訪
/
上
/
海
教育部2022年“教育這十年”1 1系列發布采訪活動持續進行中。第十三場“雲發布”回顧了十年來教育國際合作交流情況。今天,繼續“雲采訪”,一起來看上海市如何開展教育國際合作交流——
數
據
看
發
展
先一起來看上海教育國際合作交流十年發展大數據——
努力建設世界優秀青年向往的留學目的地
持續優化在滬高校留學生結構,2019年起學曆生占總規模比例超過50%,學曆生中68%來自74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
有效推動中外人文交流
連續13年組織“上海國際友好城市青少年夏令營”(中學學段);布點開展9種非通用語種教學;9所高校在14個國家開展海外辦學;每年資助2%的在校學生赴海外教育機構和跨國企業學習實習,每年資助100名在校學生赴國際組織實習。
集聚優質國際教育資源
舉辦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176個,其中依托上海15所“雙一流”高校舉辦的占比超50%。
深化推進高校創新能力開放合作
16所高校獲500餘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項目,發表國際合作論文6萬餘篇。7所上海高校與國際頂尖大學組建9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5所上海高校牽頭組織或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
做
法
十年來,上海高度重視教育國際合作交流工作,努力推進教育對外開放提質增效。
聚焦國家所需,推動教育對外開放工作走深落實
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擴大招收“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國際學生規模,學曆生中68%來自74個共建國家,資助開展20多個共建國家高級研修班和青年留學上海項目。建設了“一帶一路”中老鐵路工程國際聯合實驗室,舉辦“一帶一路”教育論壇、“中國上海教育展”等品牌活動。服務中外人文交流機制,9所高校在14個國家開展海外辦學,成立工作聯盟,連續13年組織上海國際友好城市青少年夏令營。服務自貿區建設,合理布局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完善優秀留學生永久居留、在滬創新創業等保障機制。
以教育綜合改革為契機,着力推動外引資源,内促改革
推進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十年來,舉辦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176個,中外合作辦學在上海“雙一流”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雙一流”建設高校開設的機構項目占上海本科及以上總量的五成以上。
深化推進高校創新能力開放合作。16所高校獲500餘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項目,7所上海高校與國際頂尖大學在生物、工程、通信等領域組建9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舉辦國際青年學者論壇,實施“超級博士後”計劃,吸引了一批境外優秀青年學者來滬工作,超過80%來自海外名校。
彙聚優質國際教育資源。2019年起學曆生占總規模比例超過50%,構建起國際學生招生入學、預科教育、英語授課和社會服務支撐體系,建立國際學生中國文化體驗和實踐基地。每年資助2%的在校學生赴海外教育機構和跨國企業學習實習,每年資助100名在校學生赴國際組織實習。在中小學布點開展9種非通用語種教學,為國家培養外事外交後備人才。
加強制度建設。健全上海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管理制度。制訂實施《中外合作辦學評估管理辦法》,開發并投入使用上海市中外合作辦學管理信息平台。成立全國首家獨立法人建制的國際學生服務中心。
積極抓住在教育對外開放中形成的新機遇,不斷擴大影響力
各級各類教育拓展國際交流新局面。連續參加OECD組織的旨在測評學生學業質量的PISA項目和測評教師專業發展素養的TALIS調查,測評結果一直位居全球前列。依托職業院校自身辦學傳統和專業特色,建設“畢昇工坊”等境外辦學基地,協同全球100餘個城市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實踐探索,獲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習型城市”。
參與全球教育治理成為新亮點。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建立教師教育中心。支持上海開放大學持續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遠程與開放學習教席/姊妹大學網絡(東亞)”主持單位,注冊設立聯合國國際海事組織亞洲海事技術合作中心,推進“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國際司法交流合作培訓基地”建設等。
他
們
這
樣
說
講述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主任、上海師範大學原校長,教授 張民選
十年來,上海學生連續參加“國際學生測評項目”(PISA),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在上海參與PISA和TALIS(教師教學國際調查)之後,上海的教師和基礎教育都赢得了很高的國際聲譽。2014年,英國教育部支付全額經費與上海合作開展“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英國每年派遣70-100名中小學數學教師來滬學習2-3周,邀請同樣數量的上海教師前往英國示範教學,至今已有8年。英國還有8千多所學校的2萬多名數學教師在英國各地聽上海教師上課、說課,參加上海教師組織的“教研活動”。疫情期間,我們還開創了“跨國網上教研活動”,“教研組”已經成為英國數學教師的熱詞和流行語,被贊為“中國式的教師學習共同體”,上海的數學教學經驗被譽為“上海掌握數學教學模式”。
我們依托上海師大創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成為“國際教師教育服務的提供者、标準的制定者、研究中心和資源中心”,積極發揮知識生産(研發)、能力建設(培訓)、信息分享和技術支持(現代技術和專家咨詢)等四大功能。
講述人:上海紐約大學校長,教授 童世駿
上海紐約大學成立于2012年10月,作為第一所中美合辦的研究型大學,上紐大定位于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國際化創新人才,中外學生比例1:1,踐行小班化教學,在師資引進和人才評價方面按照不低于紐約大學的學術标準,面向全球公開招聘,吸引了一批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各國院士在内的海内外頂尖人才的加盟,并通過多種方式與華東師大資源共享和合作共進。
上海紐約大學學以緻用的課堂和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增加了國際學生了解和浸潤中華文化的多元途徑,湧現出許多與中國文化結下不解之緣的“中國通”。上紐大常務副校長傑夫·雷蒙是一位行走在校園裡的傑出“文化使者”,曾被國家外國專家局評選為40位“改革開放40周年最具影響力的外國專家”之一,獲得了“上海市榮譽市民”的稱号。由上海紐約大學促成的交流渠道,顯示了中美高校互學互鑒、“引進來,走出去”的頑強韌性和生命力。
講述人:上海交通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處長,教授 羅鵬
上海交通大學堅持“以我為主、聚焦一流、服務大局”的原則,與世界150多所大學建立合作夥伴關系。來華留學工作形成“交大方案”并獲全國首個來華留學質量認證八年認證期。與密西根大學聯合成立的上海交大密西根學院被譽為合作辦學的典範。在此基礎上,借鑒引進融合創新,不斷提升創新人才的自主培養能力。
學校成立緻遠學院,培養創新型領導型人才和未來的科學大師。創辦巴黎卓越工程師學院、中英國際低碳學院、交大-莫斯科航空學院特班、未來技術學院等辦學特區,籌建聚焦現代農業、低碳、“全健康”等領域的崇明國際校區。
講述人:楊浦區教育工作黨委副書記、教育局局長 何勁松
上海市楊浦區一直緻力于以教育對外開放促進師生形成全球視野。
一是“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楊浦德國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楊浦法國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的落地實現楊浦國際學校“零的突破”,多所中小學引入優質國際融合課程和外籍教師資源。在全球疫情爆發之前,區内27所學校近800名師生出訪近20個國家和地區,接待2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4000名師生來訪;區内幼兒園至高中近70所學校參與對外開放工作,輻射師生近萬人。
二是“課程化”與“活動化”相結合。以市級課題研究為引領,在區内24所義務教育階段項目學校推進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融入中西文化知識的國際理解教育課程;在區内15所初、高中學校進行國際融合課程的研究與實踐;在課程建設的基礎上打造品牌化活動,如英語戲劇節、英語演講大賽、國際理解嘉年華活動等,提升學生多元能力和綜合素養。
三是“家門口”與“境門外”相結合。促進區内學校與楊浦德、法學校開展深度交流,組織開展高層對話、校際互訪、課程共建等;積累組織大型國家級、市區級活動的經驗和能力,如上海國際友好城市青少年夏令營和滬港澳學生夏令營等。
講述人:上海市甘泉外國語中學常務副校長 楊雲
十年間,甘泉外國語中學從認知、能力、情感态度三個維度設計符合中學生發展規律的跨文化素養培育目标,在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校本課程特色化叠代的過程中,提煉出“融合目标、整合内容、挖掘資源”的基本策略與“三步走”融合路徑,形成認知通識、技能發展、行動參與、思維進階與品格養成螺旋上升的分層分類、貫通7年的課程體系。
在這樣的不斷探索嘗試下,我校學生100%學習雙外語、100%參與國際交流、100%參加跨文化專題學習,雙外語能力突出,在國際語言能力測試、綜合賽事、國際交往中表現優秀,核心素養穩步提高。
講述人:上海市黃浦區曹光彪小學教師 陳懿懿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有幸四次參加了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我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從一開始的學習者,了解中英教育體系的不同,加深本體知識的認識,漸漸成為了分享者,與同行們分享我的授課經驗、教學計劃和觀察結果,交流克服教學時的文化差異和調整不同學習過程的方法。我的課堂不斷發生變化。嘗試以課堂改革為導向,運用研究方法來幫助我的教學,有目的地選取中英共有的教學内容進行課例研究。
我把參加項目的思考積累成文,完成了多篇課題研究以及碩士論文,更有幸作為教師代表在國際數學教育委員會(ICMI)相關會議上做了主題發言,幫助我在專業發展上取得了顯著進步。
講述人:上海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姜海山
我從事教育國際交流工作已有數十載,助力上海與各國際友好城市之間的教育人文交流,培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化人才,推動上海教育對外開放,是我大半輩子的職責與願景。
上海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承辦的“上海國際友好城市青少年夏令營”活動已成功舉行了十三屆,共計邀請到來自五大洲43個國際友好城市(省、州、縣、道)的1428名中外師生參與,學習漢語、體驗中國文化、了解上海人文風貌,逐漸成為上海教育對外開放的一張名片。參與過友城夏令營的外國營員有的會再次來到上海學習生活,并向他們的親朋好友介紹上海、介紹中國,成為國際友好使者,這進一步激勵我和協會的每一位同事,以及會員單位更好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踐行者。
編輯:張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