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隻要上過小學的人都知道。這是小學課本裡的一篇文章,大家一直以這篇文章來連續小朋友,學習司馬光動手動腦的問題。
不知道有沒有人發現,其實這篇文章有個很大的錯誤。一直以為就存在,可能有細心的人發現了它,但是這個存在的錯誤卻一直沒有得到改變。我們不知道是課本配圖工作人員的錯誤,還是本身課本審核的錯誤。
這個錯誤就這樣存在了很多年,也沒有人去改正它。我相信很多人可能發現了這個錯誤的問題,這是用來教育我們後代的書本中的文章,為什麼還要這個問題存在。
司馬光砸缸的文章,圖片裡的不是缸而是甕。
小學課本裡的司馬光砸缸的文章大概是這個意思:一天司馬光和幾個小夥伴在院子裡玩,突然發現水缸裡掉進去一個小朋友。司馬光然後就想到用石頭把缸砸破,讓水流出來。然後救了那個小朋友。
簡短的文章,需要小朋友學習司馬光這種愛動腦、動手、樂于幫助别人的好品德。可是我們之前的小學課本裡的配圖,司馬光砸缸,他砸的不是缸。而是甕,但是後來又出現砸的是缸不是甕。
前兩天一個小朋友聊到這個問題。他說他上學課本裡出現的配圖也是甕,而不是缸。那麼我們來看一下兩者的區别。
缸:盛東西的器物,一般底小口大,有陶、瓷、搪瓷、玻璃等各種質料的:水缸、魚缸等等。
甕:一種口小腹大,用來盛東西的陶器。同「甕」。 如:酒甕、水甕、甕中捉鼈 。
這裡我們可以得知的是缸是口大底小,甕是口小腹大。我們小學課本裡曾經出現過的配圖就是口小腹大的甕,有圖片為證。
從這個圖片上,我們可以看到這個裝滿水的缸體。是口小腹大,明顯符合甕的解釋,而不是缸的口大底小。
但是後來有些時間段的課本又改了過來,變成了口大底小的水缸。同樣的也通過審核出現在我們的小學課本上。
有人在說,這個故事不一定是真的,這個故事的真假,因為過了一千多年了。我們不太能判斷事情的真假。
但是既然我們把這個故事放到了小學課本上來教育我們的後代,那麼就應該嚴謹地對待。如果司馬光砸缸的話,我們小學課本裡面的配圖就應該是口大底小的水缸。
不能把口小腹大的水甕的圖片放到課本當中去,這樣如果讓人知道,會認為我們的審核工作人員不嚴謹。不去追求真實的東西,而随意更改文章的真實。
課本審核工作一件神聖而重大的工作,它的正确性直接決定了我們的後代能否接受到正确的教育知識,每個知識點應該在印證以後,然後才能審核通過。
這樣的文章、課文,我們小朋友學習起來才不會有錯誤。本來中國的漢字文化就是博大精深。
每個字在不同場景裡面就有不同含義,當然也有可能。如果這張圖片,古籍裡面有記載也是口小腹大的缸體。
可能說明在宋代,曾經甕和缸實際上他們就是一個物體。隻不過為了更好地區分,我們的古人把它拆分成兩個物體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