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柒斤
幾天前,朋友大張問:網絡聊天裡出現的“尬酒”“尬舞”“尬聊”等是什麼意思?我不假思索地答,真不懂的話,就照幾年前火爆網絡的熱字“囧”去理解吧。
果不其然,惡補時下熱字“尬”的“新知識”後,發現若以為“尬”這個生僻字就是“尴尬”之意,那就太低估了網絡達人們的想象力了。
其實,并不是“尬”這個字熱,而是“尬×”的詞組很火爆:交流勉強對話無趣的“尬聊”、演技“辣眼”不忍直視的“尬演”、“一言不合”端起酒杯就碰的“尬酒”……我想,之所以“尬×”與2008年開始火爆的“囧×”一樣,成為時下流行的音符,主要是其為我們生活中似曾相識卻又不好描述的場景賦予既貼切又接地氣的概括。
曾記否?從2008年開始在中文地區網絡社群間成為一種流行的表情符号和網絡聊天、論壇、博客中使用最頻繁的“囧”字,其原義是“光明、明亮、光”,被開發成網絡熱字後,便被賦予“郁悶、悲傷、無奈、尴尬、困窘”之意。當時,“囧”的火爆就引起了争議。反對者認為歪曲原義,用來惡搞不雅,有損中華民族文化的厚重感;贊同者卻覺得,移動互聯網時代高度關注“囧”字這樣的生僻字,有利于漢字文化的傳播,網絡語言對漢字、方塊字的重新解讀也是一種積極的文化傳播現象。
我贊成生僻字新用。以“怼”這個時下仍流行的會意字為例,作為中原文化的舞陽方言(“怼”在河南方言裡讀音是第三聲,且用法廣泛。可以表示吃、喝、幹杯的意思,也可以表示買,拿了什麼東西,還可以表示幹活),被網民發掘後,迅速成為一個萬能動詞,無論在什麼環境下,隻要和動作有關的詞,如吃、喝、拿、打、幹、弄、揍、抓等動詞均可用“怼”代替。即便網絡上使用頻率最高的“怼人”(含收拾、批評等之意),似乎比用“罵”“斥”“打”等更有意境。
據傳,“尬”的火爆跟“囧”“怼”等一樣,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以“尴舞”為例,其本源是“較舞”,閩南話有比拼舞技的意思。閩南語中将“較”讀作gà,在内地引用、傳播時,許多人知其音卻不知其字,便索性找了一個同音字替代,造出“尬舞”一詞,卻未成想,新造的詞迅速火遍大江南北。從少年街舞競技,到老年廣場舞的比拼,“尬舞”一詞不斷被現實演繹,比舞之風盛行一時,街頭巷尾“尬”得火熱。不過,随着人們使用場景的切換,“尬×”詞語的意義也不斷生出新的内涵。譬如眼下的“尬舞”,早已不是比拼舞技之意,而是滲透着“尬”的本意——令人尴尬的舞蹈。“尬唱”“尬演”“尬誇”“尬酒”“尬聊”等,都蘊含“尴尬”之意,這也許才是“尬×”的核心氣質。
毋庸置疑,昔日生僻的“囧”“怼”“尬”等字成為網絡熱詞,是年輕人用輕松心态面對壓力、調節生活進而“放飛自我”的一種展示,這令偏愛轉發“雞湯文”、鐘愛“雞湯文”,且言行舉止講究内斂、稍有不當便要“三省吾身”的中老年人很“尴尬”。仔細一想,其折射出來的就是年輕人與中老年人心态觀念的差異。
難道不是嗎?在壓力愈增、變革迅速的新時代,行進在奮鬥的路上,如其怕出現尴尬便僞裝出的虛浮的客套、違心的表态及壓抑着怨氣,不如大大方方地面對壓力、直面人生,用自嘲和幽默的心态來調整生活的節奏、調侃生存的壓力,使自己更接地氣更真實地活着,這何嘗不是一種開放的心态和一種勇于嘗試的進取意識。
由此可見,從“囧”到“尬”,一路“熱”過來的生僻漢字,所展示的不僅僅是現代年輕人的智慧、新穎、獨特和與衆不同,也揭示了社會的進步、人們心理的變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