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世界精神衛生報告》,報告顯示,僅僅在新冠疫情的第一年,全球焦慮症和抑郁症的發病率就增加了25%以上。
新冠的出現,讓很多人的生活被打亂,變得焦慮不安:
手心無緣無故出汗,心跳加速;睡覺時,腦袋會浮出很多不安的畫面,久久不能入眠;對于未來,因為沒有方向感而産生焦慮......
過度的焦慮,如果得不到适當放松,不僅影響身體還會拖垮人生。
今天為大家分享《人民日報》推薦的9種抗焦慮方法,希望能助你遠離焦慮,重塑自己的人生。
專注當下
以下的情境,相信大家都經曆過:
正想完成一件事的時候,手機的屏幕亮起,于是忍不住拿起它刷起來;等刷完手機,想重新投入工作時,突然感覺口渴;喝完水之後,聽到外面像有什麼風吹草動的聲音,又把頭伸出去想一探究竟......
最後,一晃半天過去了,視線時時遊離,時間白白流逝,終究什麼都沒幹。
于是懊惱不已,開始焦慮,心裡嘀咕着:如果從一開始能夠專注做事情,不受打擾的話,現在就已經完成......
生活中會有很多事情來分散注意力,讓你不能專注,這其實也是一種内耗。
所以,曾有相關研究發現:
日常做事時,如果有47%的時間在走神,則會大大降低工作效率。
真正能成事的人,不會輕易被外界打擾。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馬上行動
教授問一個高級經理人員:“你每一年花多少時間在做規劃?”
回答說:“1%的時間。”
“你花多少時間做策略的确定?”
回答說:“3%的時間。”
剩下96%的時間,都是在做執行。
教授總結說:“其實,執行力反而是一個決定公司成敗的因素。因為策略一般是正确的,大家出來的策略也是大同小異,差别就在于執行。”
我們回頭再看那些成功的CEO,他們最明顯的共性便是:确定了方向就會立刻行動,很少花時間去糾結。
生活中,我們會在思考上花費很多時間,而遲遲不付諸行動。
時間是最公平的,因它不會虧待不斷行動的人,所以,想好了就去做。
隻有空想,而沒有任何行動的人,最終都無法遇見最優秀的自己。
精簡社交
聽過一個觀點: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人在年輕時,總想着能遊遍五湖四海,結識四方好友。
年歲漸長後,漸漸明白身邊有二三知己,勝過千百個泛泛之交。
生意場上的推杯換盞,大多隻是逢場作戲。
圈子決定人生,但真正的朋友,從來不會在這裡出現。
聰明人,從不強迫自己合群,永遠不讓所謂的“社交潛規則”裹挾自己。
馮骥才說:“平庸的人用熱鬧填補空虛,優秀的人以獨處成就自己。”
成長是做加法,而成熟卻是做減法。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轉移注意
TCL總裁吳士宏女士,年輕時曾在lBM做過基層員工,就像“便利貼女孩”,每日做些端茶倒水、跑腿打雜的工作。
有一次,吳士宏好心幫同事泡咖啡,同事不領情,還當衆對她喊道:
“如果再偷喝我的咖啡,麻煩你每次把蓋子蓋好!”
當時,四周都向她投來了異樣的目光。
但吳士宏深知與其生氣不如争氣的道理。
于是,她很快調整好情緒,轉移注意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并且每天都比别人多花6個小時在工作和學習上。
憑借自己的努力,吳士宏成了第一個本土經理。
由于表現出色,被微軟聘任為中國區CEO,後又跳槽到TCL擔任副總裁。
她的經曆告訴我們:隻有放下過去,懂得拐彎,才能實現重生。
而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試着轉移注意力,讀書、運動、培養簡單的愛好,都可以讓我們重拾對生活的信心,從而減少焦慮不安的情緒。
鍛煉身體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的醫生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找來了12個患重度抑郁症的人,讓他們每天在跑步機上運動30分鐘,并逐漸增加運動量。
10天後,有6名患者的抑郁情況大有改善。
研究發現,運動時大腦會分泌内啡肽等神經化學物質,使人身心愉悅,有助于擺脫負面情緒。
希臘古語說:“人類最好的醫生是空氣、陽光和運動。”
當下的生活節奏在不斷加快,常常讓我們感覺喘不過氣,而在這個時候,我們要學會放下内心的執念,出去運動。
奔跑在陽光裡,那些憋在你心裡的不良情緒也就會随風消散,讓人煩惱的問題也會不藥而愈。
所以,從現在開始動起來吧。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學會反省
詩人海涅曾說過:
“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将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
一次會議上,有人問一家知名公司的高管,您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呢?
高管笑了笑後說:
“恐怕要讓你失望了,我沒有什麼成功的秘訣,隻是20年來,每天堅持寫工作筆記,反思自己的工作存在哪些不足,日日如此自省,才得以獲得今天這樣的成就。”
遇事多自省,才能在失敗中吸取教訓,化不足為優勢。
很多時候我們抱怨這個世界,不是世界出了問題,而是沒有照一照自己。
抱怨者自困,自省者自渡。
能夠在反思中領悟,在改變中提升,人才會不斷前進。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堅持閱讀
前段時候,看了“捷克文學的悲傷之王”的成名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大學未畢業的赫拉巴爾就開始了艱苦的謀生之路。
他先後當過公證處的抄寫員、倉庫管理員、鋪鐵路的小工、火車調度員,最後成為一名廢品回收站打包工。
然而他依舊沒有放棄閱讀。
在廢品回收站陰暗潮濕的地下室中,他把别人丢棄的書籍拿來閱讀,在書籍裡深耕自己。
閱讀讓他暗無天日的生活多了一絲溫暖與慰藉。
在之後的幾年時光裡,他從被别人視為廢紙的書籍中獲得知識,直到“身上蹭滿了文字,俨然成了一本百科辭典”。
這些成了他文學創作的動力與源泉,使他最終成為備受矚目的作家。
作家赫爾岑說:“書籍是最有耐心和最令人愉快的夥伴,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時刻,它都不會抛棄你。”
讀書的目的,不是在于它能助你飛黃騰達,而在于當你陷入生活的泥濘時,能給你一種内在的力量,去驅趕不安和焦慮。
使你擁有自我治愈的能力和底氣,從而走向更美好的人生。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明确目标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年輕時,就陷入創業和繼續求學的兩難選擇中。
通過仔細分析,他發現自己根本不喜歡當時所學的法律專業,對于計算機卻充滿了好奇和向往。
如果選擇退學,創建自己熱愛的微軟公司,他就不能完成學業,也将失去名校的文憑。
如果他繼續學業,那将會失去最佳的創業時機。
比爾·蓋茨明白不可能兩者兼得,必須做出取舍,才能讓自己清楚方向。
最終,他選擇創建微軟公司,放棄名校學曆,因此抓住了計算機科技飛速發展的黃金階段,年僅31歲就成為億萬富翁。
人,想要遇到那個更好的自己,一定要有一個明确的目标規劃。
計劃是行動的導航線,路線清楚,才不會迷路。
隻有目标清晰,人生才能有條不紊地前進。
寫到最後
《冷靜冷靜》這本書中寫道:
“不要試圖擺脫那些無法改變的事情,而是改變你和焦慮的關系。”
外面在下雨,這是無法解決的問題,但當你拿出一把傘繼續前進後,你便會發現,雨最終還是會停的。
願我們都能在風雨過後,看見那道美麗的彩虹。
點個【贊】,與朋友們共勉。
作者:展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