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屈原一生,不得不感歎一位政治家與改革家的失敗,同時也不得不為他那崇高的理想與偉大的事業而惋惜。他憂國憂民、行廉志潔的人品被譽為後世楷模,而氣魄宏偉、辭章瑰麗的詩詞堪稱世界文學殿堂的瑰寶。
屈原早年曾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持外交事務。屈原主張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他的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诽謗,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公元前305年,屈原竭力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未能如願,反而于楚懷王二四年被逐出郢都,流放漢北。後又因小人的讒言被楚頃襄王再次逐出郢都,流落江南。
溆浦屈原學會副會長舒新宇認為,屈原早已萌生了“忽乎吾将遠行”的離世思想。在《離騷》中屈原兩次說到要像彭鹹那樣投水而死。彭鹹為殷朝賢臣,當年因進谏不成而投水自盡。此後,屈原在《思美人》、《悲回風》中同樣多次提到“彭鹹”。舒新宇認為屈原的投江自盡,是“經過長達十多年的深思熟慮,當然會有一番精心安排”。
舒新宇所說的“精心安排”,便是屈原追随舜帝而去。屈原在《離騷》開篇便以“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來表明自己是古帝高陽氏的後裔。而舜帝是楚人的太陽之神和光明之神,并且楚人同樣是在五月五日祭拜舜帝。舒新宇認為,屈原在創作《涉江》時,就想象自己跟随舜帝暢遊昆侖瑤圃,“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屈原有意在舜帝的祭日及太陽開始升起的這一日投江,以便與冉冉上升的太陽融為一體,與心儀已久的先帝堯、舜以及彭鹹等忠臣共聚首,去完成他在人間無法實現的抱負與理想。
此說不過是後人研究所得。也有人認為屈原是聽聞郢都被秦攻破,一時悲憤交加,感慨萬千,既然有志救國卻回天乏術,唯有以己之死祭奠國之亡魂。
然事實究竟如何,除了已在汨羅江底沉睡千年的屈原屈原外,又有誰能明了呢?
感謝您閱讀我們的原創文章,如果喜歡我們的内容請為我們點贊!若對本文有不同的觀點或建議請寫在評論裡和大家一起讨論,小編真誠地歡迎您關注我們,從而進行更加深入地探讨,我們将為您推送更多優質的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