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知其要者一言而終源于哪裡

知其要者一言而終源于哪裡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5 14:52:54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孟子的經典作品,為初中義務教育必學篇目,也是必背篇目。在初中課本中存在幾十年了,上過初中的人都應該背誦過這篇文章。

知其要者一言而終源于哪裡(于斯人也于是人也)1

文中有:“故天将降大任于( )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意思是:上天将要把重大職責降臨到某人身上的時候,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遭受折磨,使他的筋骨經受勞累,使他的身體腸胃忍饑餓,使他的全身困苦疲乏,使他的行為總是遭受困擾麻煩。這樣,便可使他的心态受到震動,使其性格更加堅韌,從而增加他們所未具備的能力。

知其要者一言而終源于哪裡(于斯人也于是人也)2

寓意是:經過貧困、挫折的磨煉可以使人擔當大任,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安逸和享樂可以使人和國家萎靡滅亡。

争論的焦點就在:“故天将降大任于( )人也”。現行教材是:“天降大任于是人也”,而網友不幹了,我學的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呀!是考古有了新發現?還是我們的記憶出現混亂?你記得是哪一種說法呢?

事件的起因

起因于有網友發的一篇文章:《出大事了,我們這個時空的時間線似乎被動過了!》。該網友困惑于課本中孟子那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文言文中那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自己記憶很清楚的,應該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因為當時課上還聯想到了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李斯”是不是就是這個“斯人”?”?

知其要者一言而終源于哪裡(于斯人也于是人也)3

怎麼現在的課本就改成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了呢?這位網友感覺可能是考古新發現,古文原文略作調整,這也情有可原。

而讓這位網友驚詫的是:有人說課本上,甚至古文中從來沒出現過“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這幾個字!

難道是自己記錯了?不可能吧?明明自己記得非常清楚啊!于是問了自己的親屬、朋友、初高中同學及大學同學、同事,所有人的記憶都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知其要者一言而終源于哪裡(于斯人也于是人也)4

于是這位細心的網友又找了RJ61版、82版、87版、91版、94版、01版、03版、05版以及山東06版、北師大09版、蘇教09版等,都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這篇文章很快被多家媒體報道,引起了多家媒體和廣大網友的普遍争論,“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是怎麼出現的呢?

RJS的解釋

這件事情自然引起了RJS的關注,經過核查研判,RJS對此事進行了回應,RJS說所有的教材,一直都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從來沒有“斯人也”的說法。。

知其要者一言而終源于哪裡(于斯人也于是人也)5

知其要者一言而終源于哪裡(于斯人也于是人也)6

這個回應和發文網友所查證的RJS語文教材版本及部分省市語文教材版本的結果是一緻的,确實沒出現過“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相關專家也發表了個人的看法,他說自己在網上看到了這件事的讨論,他一針見血地說道,從來都是“是人也”,并沒有出現過“斯人也”,古代文言文其實有不同的版本,但是語文教材絕對是權威版本。。

知其要者一言而終源于哪裡(于斯人也于是人也)7

有了RJS的這種解釋,熱心的網友更不幹了!難道有這麼多人都出現了記憶錯誤?關于這個“是人也”還是“斯人也”的問題直接上了“頭條榜”及多家平台榜單第一名!

衆多網友信誓旦旦地表示:我學的絕對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那麼,這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到底是怎麼出現的呢?

“斯人也”的來源

既然RJS已經做出說明了,網友的疑惑怎麼能消除呢?怎麼能推翻RJS的說法,從而證明自己所說的無誤呢?那就是尋找證據!

一位北京的網友翻閱了自家孩子2019年上初中時的語文課本,發現裡面赫然寫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知其要者一言而終源于哪裡(于斯人也于是人也)8

這篇文章被收錄在BJ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九年級下冊)的《古文三則》。這位網友告訴記者:“這是我家孩子上中學的時候用的書,2019年在用。”

還有網友在WH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語文》教材中找到了“斯人也”的字樣。。

知其要者一言而終源于哪裡(于斯人也于是人也)9

此外,冀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材第85頁的引用中也出現了“斯人也”的版本。

知其要者一言而終源于哪裡(于斯人也于是人也)10

一所高級中學語文教師家中收藏了不少古文書籍,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相對權威的古書,如漢代趙歧注的《孟子注疏解經》以及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經典《十三經》,上面記載的都是“是人”。“其實在很多出土的簡牍帛書上面,也可以看到很多的錯别字。”

大學教授教授此前曾發微博表示,大家讀作“斯人”可能是因為這個詞在許多名詩名篇中出現過,并且生活中“斯人已逝”這些常用的表達使我們對“斯人”這個詞較為熟悉,也感覺更有“文氣”,所以讀作“斯人”。

也有大學教授說:“我個人認為這個考據意義不大,應該屬于學術領域的研讨。大衆隻要關心大任之所受的磨砺就好,這是文化真正的意義。”

(部分内容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請聯系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